陸平
摘 要:人工智能是當下一個比較熱門的話題,它使人們的生活變得更方便、快捷,在不少行業(yè)上減輕了人們的負擔;但同時,它也存在加劇收入不平等現象、一定程度上沖擊勞動力市場等消極影響。本文從經濟生活的角度,探討人工智能的影響以及如何改進的對策。
關鍵詞:人工智能;經濟應用;經濟影響;改進對策
中圖分類號:F24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9)21-0020-02
0 引言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人工智能已日益走進我們的生活,并在各行各業(yè)中取得了較大的發(fā)展。然而,人工智能發(fā)展得越快,自然也會暴露越多問題。如何正確看待人工智能帶來的影響,如何以恰當的對策處理它帶來的問題,是當前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
1 人工智能的現狀及應用
人工智能是研究使計算機模擬人腦思維和認知功能,使計算機實現更高層次的應用。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人工智能已在各行各業(yè)取得了較大的進展。其中,人工智能與經濟密切相關的幾大應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智能制造正在世界范圍內興起,世界各國紛紛制定智能制造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德國“工業(yè)4.0”、美國的工業(yè)互聯網、中國的“中國制造2025”等[1]。
智慧醫(yī)療廣泛使用在醫(yī)院的耗材管理、血液管理、藥品的溯源追蹤等方面,標志著智慧醫(yī)療正走進尋常百姓的生活。
智慧城市有助于促進城市經濟、社會、環(huán)境、資源的協調可持續(xù)發(fā)展。
智慧農業(yè)為農業(yè)生產提供精準化種植、可視化管理、智能化決策。
2 人工智能對經濟生活的影響
2.1 人工智能的積極影響
在當下社會,任何一門新技術的產生,其根本目的都是為了造福人類、促進社會的發(fā)展,這就使得新技術的積極影響能明顯地發(fā)揮,人工智能也不例外。
首先,人工智能可以促進大量新工作崗位的產生。我們知道,每一臺機器的運轉、每一個項目的實施,包括我們的日常生活都需要有效的管理,人工智能也是如此。而人工智能又是一門技術科學,可以算得上一門高新技術產業(yè),自然需要通過管理來規(guī)范它的使用。因此,隨著人工智能的廣泛使用,管理、維護人工智能方面的崗位會大量產生,在這些方面的就業(yè)率也會有顯著提高[2]。
其次,人工智能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眾所周知,機器人的工作效率是人的幾倍甚至幾十倍。如果將機器人配備在工業(yè)生產的流水線上,工廠的效率將會得到明顯的提高。例如:機器人的制鞋效率是人工的20倍,8小時內可以制造600雙耐克鞋;沃爾瑪推出“貨架機器人”,這種主要用于檢查庫存并識別丟失和錯放的物品、標錯的價格和標簽的機器人,比人的工作效率高出50%甚至更多;“無人工廠”中包餃子機器人的使用,從和面、拌餡一直到速凍、包裝,整個過程有條不紊,運轉速度快而流暢;現在很多港口在分揀、運輸集裝箱的過程中對機器人的大量使用……這些都體現出人工智能對提高工作效率的貢獻。
第三,人工智能可以彌補勞動力不足的問題。當下社會,人口老齡化問題日趨嚴重、勞動力逐漸減少是眾多國家面臨的難題。因此,許多國家開始使用機器人,在某些方面來代替人類勞動。例如日本,就是一個廣泛使用機器人緩解勞動力短缺問題的國家:“無人化”便利店,使用特殊的購物籃,結賬時也有專門的自動化柜臺;在機器人酒店中,200多名機器人,只配備10個人類工作者處理突發(fā)狀況;包括可用于導購或照顧老人病患的Pepper人形機器人,都是對勞動力的有效代替[3]。這樣既可以緩解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又能提高工作效率,從總體上來看有利于國家經濟的發(fā)展。
最后,由于人工智能處于飛速發(fā)展中,一場徹底的經濟和社會革命正在向我們走來。以Kurzweil(2005)為代表的技術樂觀主義者們聲稱,在2045年之前會有“奇點”出現,人類的大腦將直接與云端相連,“人體的體能和智能水平將不再由生物規(guī)律支配而是由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技術水平決定。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會將人類解放出來自由從事自己喜歡的活動或感興趣的工作。”
2.2 人工智能的消極影響
科技是把雙刃劍。雖然人工智能可以為我們帶來諸多便利,但也不能忽視它帶來的消極影響。
首先,就是最引人關注的:人工智能會在某些崗位上取代人類,導致人類的大量失業(yè)。就目前情況來看,銀行柜臺、餐廳服務員、流水線工人、快遞等技術水平較低的行業(yè),未來是極有可能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的。一旦大量人工智能投入這些行業(yè),那么就會導致大規(guī)模的失業(yè),對就業(yè)率產生不良影響。
其次,人工智能會導致貧富分化問題的嚴重。大公司可以通過大規(guī)模使用人工智能,獲得更多的財富,那些精通人工智能或其它技術含量高的人也會擁有新的職業(yè)機會;但是對于身處低薪或技術含量較低崗位的工人來說,他們的工作或許會被人工智能大規(guī)模取代,他們的收入就會降低。同時,掌握人工智能尖端技術的大企業(yè)會越來越集中,不斷兼并小公司;一些企業(yè)巨頭會壟斷人工智能技術。這就會導致人工智能技術停滯發(fā)展,對整個市場帶來不良影響。市場重心逐漸向壟斷了技術的大公司一方傾斜,從而導致社會貧富分化更為嚴重[4]。
另外,人工智能還可能影響人類的思維方式。如果人類只是盲目地接受智能系統(tǒng)的決定,將這些任務一味地交給智能系統(tǒng)。讓機器代替人類進行思考,我們的大腦不會得到有效的鍛煉,我們思考問題的方式也會退化。而人工智能畢竟是研制出來幫助人類的工具,我們思考方式的不再進步,將會影響到人工智能的進一步發(fā)展,進而影響整個社會的進步。
3 人工智能對經濟生活造成消極影響的原因分析
一是資本的貪婪。隨著全球化的進程,資本在經濟生活中發(fā)揮著愈加重要的作用。而資本與生俱來的逐利特性,決定著它無孔不入的貪婪本性。當資本發(fā)現人工智能可以節(jié)省勞動力、降低生產成本,就會進一步加大對人工智能的研發(fā)和應用,從而使人工智能在更大范圍內取代人力勞動,造成更大面積的失業(yè)以及更大程度的貧富差距。
二是技術發(fā)展的不可預見性。每一項新技術的出現,最初的發(fā)明者都是為了促進人類社會的進步,增進全社會的福祉,但是技術本身的發(fā)展處于復雜的社會中,往往會脫離最初發(fā)明者本意,出現意想不到的后果。例如諾貝爾最初發(fā)明炸藥只是為了開采礦山,可后來卻被用來制造武器殺人。人工智能目前來看可以替代某些簡單勞動,彌補勞動力的不足對經濟的影響,但是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勞動力被取代,勞動者收入下降,也有可能造成消費不足從而造成經濟發(fā)展的停滯甚至倒退。
三是法律建設的滯后。當今社會是法治的社會,社會中的各種行為都需要法律的規(guī)范和約束,當然也包括經濟行為。但目前人工智能是一個新生事物,對于人工智能的立法尚處于討論階段,法學界對于把人工智能當成一種“規(guī)則”還是一種“工具”尚在爭論不休,人工智能的發(fā)展沒有成熟的條文或案例進行約束,這就給了某些不法行為以可乘之機。人工智能到底可以進入哪些領域?從事哪些生產和應用?目前都沒有得到規(guī)范,處于一個無序狀態(tài),造成的后果無法預料。
4 人工智能問題的解決辦法
科技的浪潮洶涌而來,人工智能的發(fā)展方興未艾,我們不能因噎廢食,不能因為存在消極影響就限制人工智能的發(fā)展。但面對人工智能可能會出現的問題,我們應提前思考一下解決方案:
首先,政府應制定合理有效的公共政策,規(guī)范人工智能產品的使用。歷史上每一次技術的重大變革都會帶來人類社會形態(tài)的巨大改變,但正確的行政體制會對此產生積極的影響。Justman&Gradstein(1999)對19世紀經歷了工業(yè)革命的英國分析后指出,英國在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后減少不平等收入的過程中,通過提供免費公共教育、加強工會的法律地位、用累進稅取代間接稅等法律措施,使得收入不平等問題有了較大的改善[5]。
其次,應提高全民素質。在課堂上,要注重培養(yǎng)和數學、科學和溝通交流等多種技能,課堂教學不能脫離勞動力市場;高等教育機制需要培訓具有專門技能的人才,同時培育更多的管理者和專業(yè)人員(Kearney et al,2015)。在社會中,加強對民眾的教育,普及人工智能的知識,讓人們對人工智能有一個全面完整、正確恰當的認識,從而在選擇人工智能產品是能夠綜合多方面因素,充分考慮,選擇真正適合自己的人工智能產品。
第三,應監(jiān)督人工智能產品的生產企業(yè),保證產品的質量和使用壽命。現在的社會飛速發(fā)展,產品的更新換代極快。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更應該穩(wěn)扎穩(wěn)打,重視每一件產品的質量,才能獲得人民群眾的支持,在當代社會中有立足之地。
第四,完善人工智能的立法工作。經濟行為必須用法律進行規(guī)范和約束。在經濟發(fā)展的河流中,人工智能好比上游新的來水,要保證不讓它造成負面效應,首先就要修好法律的大壩。要確定人工智能禁止進入的領域,通過立法保證人工智能對經濟發(fā)展助力而不是破壞。在這一方面,主要應該針對壟斷人工能技術的這一現象,出臺相應的反壟斷立法,以避免大公司壟斷技術后,小公司沒有技術創(chuàng)新的門檻,從而限制技術的進一步創(chuàng)新。
第五,應確立新的就業(yè)政策和社會福利政策。雖然人工技術可以創(chuàng)造新的就業(yè)崗位,但人工智能會帶來無人化趨勢,生產效率會大大提高,在眾多崗位,尤其是第一、第二產業(yè),將會不再需要太多的人來完成工作。因此,國家和政府應確立新的就業(yè)政策和社會福利政策,例如失業(yè)救濟,實行全民基本工資,保證下崗工人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對下崗工人的培訓再就業(yè)。同時,對于巨頭壟斷人工智能技術的現象,可以通過提高稅收的方法來遏制。但是,經濟的發(fā)展需要兼顧社會兩端,保證社會的整體福利。我們在打擊壟斷巨頭的同時,也應對掌握人工智能新技術的大企業(yè)提供新政策,鼓勵他們對所掌握的技術進行創(chuàng)新,保證人工智能能夠順利地發(fā)展、創(chuàng)新。
5 結語
人工智能是當今社會中快速崛起的一門技術科學,它的方便、實用等特點令它早已滲入到眾多行業(yè)之中,工業(yè)制造車間采用機器人進行產品的批量生產、機器人服務員代替人類進行服務,包括代替人類完成一些危險度或難度系數較高的工作,比如地震搜救時利用機器人尋找人的蹤跡;同時,它對工作效率的提高、緩解勞動力不足等問題有著積極影響;但它也存在著影響就業(yè)、加劇貧富分化的不足。人工智能技術對當今時代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zhàn),我們應把握住這一機會,推動人工智能進一步發(fā)展,并制定恰當的政策更好地管理人工智能,對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曹靜,周亞林.人工智能對經濟的影響研究進展[J].經濟學動態(tài),2018(01):103-115.
[2] 郭英楠,殷宗迪.人工智能對社會就業(yè)的影響分析[J].信息系統(tǒng)工程,2018(07):111-113.
[3] 張鵬飛.人工智能與就業(yè)研究新進展[J].經濟學家,2018(08):27-33.
[4] 秦嶺.人工智能對人類社會的影響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8.
[5] 蔡自興.中國人工智能40年[J].科技導報,2016,34(15):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