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教育出現了什么問題,如學生課業(yè)負擔重壓力大、擇校熱、唯分數唯名次、學生離家出走、教師體罰學生、師生劇烈沖突、補課熱等,不好找原因也不愿說原因時,往往就把矛頭指向高考,說是高考這個“指揮棒”出了問題。高考成了教育問題的萬能“背鍋俠”,真的應該背嗎?這些問題確實需要好好捋一捋。
2019年高考,當數學考試結束后,南京師范大學附中葛軍校長不幸成了“背鍋俠”。網友們說,之所以數學壓軸題難,是因為由愛出“變態(tài)”高考題的葛軍出的。面對“洶洶輿情”,葛校長不得不微博辟謠:他從未參與過全國卷的出題。真的是題難嗎?葛校長從數學教學專家的角度明確指出:“現在的高考數學考試,是越來越難了嗎?我覺得并沒有,反而可能是越來越容易了,才導致區(qū)分度低,使得每一分的重要程度加大了?!毕喈斠徊糠志W民和一線教師說,2019年的高考數學題并不難,絕沒有超綱題,只是有所創(chuàng)新,如果有的同學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不懂得靈活運用,沒有把握數學本質和學科思維,學得“死”,做題時就會傻眼并覺得難。事實上,四川省2019年高考一本線為547分,比2018年一本線546分還高出一分,而理科700分及以上的人數高達182人,這也證明了并不存在數學題難度特別增大的問題。
讓高考“背鍋”,除了推卸責任、轉移注意力、博得關注、謀取私利、混淆視聽等利益主體有意為之的原因,更關鍵的是相當一部分教師和家長并沒有看到高考在不斷“進化”,刻舟求劍的思維和偏聽偏信的心態(tài)導致他們失去理性客觀的判斷,而盲目認同這些錯誤的認識。
一是,錯誤地把現代高考等同于古代科舉?,F代高考和古代科舉的確都是人才選拔的方式,但二者有著很大的區(qū)別,絕不能把古代科舉的“萬般罪惡”簡單地、強行地加在現在高考上。古代科舉采用八股取士的方法,雖然有明經、策問、詩賦等,但考生只能用固定格式、在限定范圍(如四書五經)寫出自己的見解,考試形式單一,考查內容十分狹窄,脫離生活,并且禁錮考生的個人思想?,F代高考,不僅僅是為寒門學子提供了公平的平臺,而且命題是“素質導向”,考查內容豐富寬泛,基本上人文科學、自然科學全部涵蓋,并且試題更加貼近現實生活,注重考查學生解決真實情境的問題的能力。古代科舉是“一卷定終身”,是為封建政治選才,而現代高考為各行各業(yè)選拔人才,不僅僅是選才還育才,并且還有自主招生、“兩依據一參考”、綜合評價等錄取方式的補充和完善。因此,把現代高考簡單等同于古代科舉,是極其不嚴肅、不公平的。
二是,單純地把“老高考”等同于“新高考”。網友戲謔2019年高考數學是“換湯不換藥的高考數學,這次換了個碗”。以往高考數學,簡單地以數學語言(數字、圖表、圖形、曲線、符號等)給出已知條件,要求學生去求未知內容、論證結論、判斷大小、預測范圍,等等。2019年高考數學來了個“變臉術”,潛身于豐富的情境之中,需要學生通過深度閱讀去提取有效信息后建立數學模型。理科Ⅰ卷第(15)題、文科Ⅰ卷第(6)題設置了學校對學生體質狀況進行調查為情境;理科Ⅱ卷第(18)題分別引入了非常普及的乒乓球和籃球運動為情境;理科Ⅱ卷第(13)題以我國高鐵列車的發(fā)展成果為情境;理科Ⅱ卷第(4)題結合“嫦娥”四號實現人類歷史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的技術為情境;文科Ⅱ卷第(5)題以 “一帶一路”知識測驗為情境;文科和理科Ⅲ卷第(16)題再現了學生到工廠勞動實踐的場景,等等。充分體現了2019年的數學試題設置的情境真實可靠且貼近生活,同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體現數學原理和方法在解決問題中的價值和作用。2019年高考數學題的命制,有利于在中學數學教育中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提高對數學價值的認識,提升數學素養(yǎng),對中學的素質教育有很好的導向和促進作用。
整個四川省的高考平均分,2019年比2018年略有下降,但平時注重素質教育,特別是注重訓練學生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學校,校平均分反而上升明顯。老師們紛紛感嘆,采用原來的加大訓練量、提高訓練試題難度、老師一講到底、反復組織模擬考試等方式不靈了,需要好好鉆研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由此看來,2019年數學高考題充分體現了“素養(yǎng)導向”的追求,對考查數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可靠性很強,也對數學教學有很好的指導意義。2019年高考給大家清晰而強烈的信號:“沒有分數過不了今天,只有分數過不了明天”,學生的學業(yè)成績必須建立在學生核心素養(yǎng)提升的基礎上。教師不注重核心素養(yǎng)培育,不但“教不好書”,也“考不好試”。
高考不能成為教育之過的“背鍋俠”,如果非要高考為教育“背鍋”,那么我們應該歸結為“那是你沒有讀懂高考!”“那是你沒有跟上高考!”以古代科舉和傳統(tǒng)高考來簡單推演現代高考,就是教育上的刻舟求劍或掩耳盜鈴。
那么學校教育怎樣跟上“進化”了的高考呢?
首先,將核心素養(yǎng)培育融入學校文化,五育并舉。教育是育“人”的社會實踐活動,人的全面和諧發(fā)展是教育目標和使命,要由“育分”的應試教育轉向“育人”的素質教育。學校要深刻領會“立德樹人”的要旨和精義,高舉“五育并舉”的綱要和旗幟,走出唯分數唯升學率的泥淖。對此,學校要豐富學校課程體系,開展好“每天鍛煉一小時”,凸顯勞動教育和美育,加強生涯教育和生涯指導,拓展學校辦學資源和課程資源,優(yōu)化評價體系,等等。
其次,用核心素養(yǎng)培育指導課堂教學,素養(yǎng)立意。老師們有“考什么,教什么”的想法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的高考到底在考什么,還停留在以講授和訓練為主要手段抓“常考點”的應考思維上。很多教師把現代高考的“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三大功能和使命當作“政治口號”看待,沒有意識到這是“玩真的”。學校要加強引導,幫助老師強化和樹立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主動性和自覺性,由“學科教學”走向“學科教育”,開展好素質教育。
總之,教育人要對新高考的各種雜音保持洞察力和定力,充分認識到新高考“新”在何處,然后擁抱高考,跟上高考,超越高考,從而讓學生的生命在校園更好地成長與綻放,培養(yǎng)好時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