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乃芳,王靜
(華北電力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北保定 071003)
2017年5月5日,《人民日報》發(fā)文《擔當?shù)摹叭鼐辰纭薄穂1],文中指出黨員干部應讀懂樂于擔當、敢于擔當和善于擔當?shù)娜鼐辰纭?018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fā)了 《關于進一步激勵廣大干部新時代新?lián)斝伦鳛榈囊庖姟穂2],旨在通過建立激勵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等,推動廣大干部在新時代實現(xiàn)新?lián)斝伦鳛?,這是重在機制保障層面,實現(xiàn)廣大干部的敢于、善于和樂于擔當。擔當三重境界,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對傳統(tǒng)儒家思想的傳承。儒家擔當精神的面貌,在開創(chuàng)者孔子對仁、智、勇、樂的闡釋中,已經(jīng)基本形成。
孔子的學說以仁為核心,主張儒者須有“仁以為己任”(《論語·泰伯》)的仁道擔當。《論語》中涉及了儒者的知仁、志仁、求仁、欲仁、友仁、為仁、守仁、親仁、依仁、興仁、得仁,以及成仁等,從儒者踐行仁道的不同階段和角度,探討了儒君子的自我成仁。從生命歷程看,在生之時,儒君子要力求做到安貧樂道,“無終食之間違仁”(《論語·里仁》),要不畏艱險、積極有為等;臨死之際,儒君子的價值也要與仁道擔當緊密結合,君子之死,要么是完成仁道擔當之后、坦坦蕩蕩的安息,要么是“朝聞道,夕死可矣。 ”(《論語·里仁》)的喜悅,要么是“殺身以成仁”(《論語·衛(wèi)靈公》)的壯烈等??梢哉f,仁道擔當構成了對儒者生命價值追求的全方位關照,融貫于儒者的整個生命歷程。這是追求個體成仁的向內的擔當,是儒者的自我擔當。
孔子的仁道擔當還包括向外的、對家國天下的擔當,最終追求實現(xiàn)“天下歸仁”的理想。儒學產(chǎn)生之初就是要解決時代課題,是對當時社會現(xiàn)實需求的應答。天下大亂之際,孔子有著深切的救世、治世理想,他的濟世情懷表現(xiàn)為追求天下大治的政治擔當、社會擔當。這是孔子仁道擔當理想的外顯。
孔子擔當?shù)木辰?,就是圍繞仁道擔當內容而成的,主要包含以下三個方面。
孔子的仁道擔當體現(xiàn)了大無畏的擔當之勇。他在力行仁道的過程中,不因生死艱難而退縮。他在心懷仁道游走天下的旅途中,屢屢因為儒家仁道擔當?shù)睦硐胄员怀爸S,如《論語》中,他被視為“知其不可而為之”(《論語·憲問》)的不識時務者,在他的主張不被接受、行為不被認可的情況下,孔子不僅擁有 “人不知而不慍”(《論語·學而》)的君子心態(tài),還能夠不畏不懼、奮力前行。受到死亡威脅的時候,孔子也從來不曾妥協(xié)或者退卻,他既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wèi)靈公》)式的為理想而獻身的豪氣,也有“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式的聞道即喜的豁達心態(tài)。曾子把孔子的大勇精神描述為:“雖千萬人,吾往矣”[3],孟子則繼承并發(fā)展出了“浩然之氣”這些敢于擔當?shù)木瘢蔀閭鹘y(tǒng)儒者爭相效仿的高尚品質。
究其原因,孔子的擔當之勇不是一時沖動的、自發(fā)的、感性之勇,而是深思熟慮的、自覺選擇的、理性之勇。生逢亂境,孔子以行仁道為義,如子路所說,“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論語·微子》)??鬃诱J為,君子之為君子,有其內在的標準,要“志于道”“依于仁”,也就是要以行仁道為己任、為所當為,所以,即使明知儒家的仁道理想不能被當時的執(zhí)政者所采納,他依然可以自信、自覺地踐行仁道擔當。雖然儒家的仁道理想難以成為現(xiàn)實,他還是特別強調,“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論語·衛(wèi)靈公》)。此來凸顯儒家君子仁道擔當?shù)母叨鹊睦硇宰杂X。
既然儒者們認為仁道擔當行為具有內在的合理性與必然性,他們也就不會輕易被外在的成敗禍福所左右,繼而展現(xiàn)出為愿意踐行仁道而不避生死的理性無畏之勇。
孔子在求仁的過程中,表現(xiàn)出了非常嚴苛的自律性。他以“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論語·里仁》),踐行仁道。在《論語·鄉(xiāng)黨》中,集中描述了孔子不打折扣的一系列規(guī)范行為、合禮行為,他的容色言動都嚴格圍繞著 “克己復禮”(《論語·顏淵》)以求仁的目標。
孔子的嚴格自律成就了自己,也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世儒者,原因在于儒者自律有其內在一貫的原則和穩(wěn)定可行的實現(xiàn)途徑等。儒者自律所遵循的是儒家以仁為核心的仁義禮智等基本原則。面對俗世人生層出不窮的種種誘惑,他們能夠依仁而斷、依仁而行、依仁而律。儒者自律的重要途徑是自省,通過自省實現(xiàn)自律,從而達到守仁、成仁的目標。如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孔子所說的“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等,都蘊涵了自律與成仁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儒家經(jīng)典《大學》中強調君子“慎獨”,也闡釋的是自律與成仁的聯(lián)系;其中對湯之盤銘“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引用,也扣合了儒者自省后呈現(xiàn)出的不斷變化更新、與仁接近的狀態(tài)??梢哉f,自律是儒者成仁的必由之路。孔子不只追求自我成仁,還有最終實現(xiàn)“天下歸仁”宏大理想的訴求。所以,儒者不僅要修己,還要治人;不僅要成己,還要成人,這樣,自覺且嚴苛的自律擔當如何與向外擔當相鏈接的問題就無法回避了,為此,孔子堅持人我同“情”的儒式擔當智慧。
孔子重視在情感上打動人,以自我之“仁”感動他人,如牟宗三先生所說:“仁的表示,端賴生命的不麻木,而能不斷地向外感通?!盵4]儒家的律他方式倚重情感溝通,也就是人與人的情之相通的情之所同。這一傾向注重以圣賢君子的言行為典范,開啟了中國榜樣文化的傳統(tǒng)。具體來說,在仁道擔當?shù)拈_端上,宏大理想的實現(xiàn)開始于日常生活中人我兼具的、最原初、最自然的血緣親情,如他所說:“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意思是,孝悌是行仁之本。孝悌這樣人人皆可具有的、感性自然的情感起點,給人們近仁、行仁提供了足夠多的可能性。在仁道擔當?shù)穆窂缴?,孔子所遵循的是“忠恕”之道,由字形可知,“忠”是向內指向自己的,是自我內心的體悟;“恕”是向外通往他人的,對他人內心的揣度,二者并立,正是我心與他心之間情感的雙向融通,這里體現(xiàn)的正是中國人熟知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衛(wèi)靈公》)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庸也》)??傊鬃右匀宋彝扒椤睘榧~帶,注重情與情、心與心的溝通,給人們提供了諸多接近、欣賞儒者的可能,繼而通過嚴格的自律成為儒者。
孔子重視樂境,他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保ā墩撜Z·庸也》)?!翱最佒畼贰币脖粴v代儒者廣泛關注和高度贊譽??鬃拥臑閷W與為人等,從不自欺,他堅持“知之為之,不知為不知”(《論語·為政》)的原則,強調忠實于自己的內心,所以孔子之樂毫無疑問是真實之樂。
但是,我們能看到孔子的仁道擔當過程充滿了艱辛,如前所述,儒君子需要做到不懼生死、不避禍福、嚴苛自律、寬宥他人等。根本原因在于,孔子崇尚的樂,不是安逸享樂,而是與仁相契的樂,他說:“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保ā墩撜Z·里仁》)仁者才能長處樂,仁者之樂恰恰在于他們行仁者之道,履仁者之責,換句話說,孔子之樂是因為有勇氣、有能力進行仁道擔當而產(chǎn)生的樂。在孔子看來,仁者愛人要從孝悌開始,由親至疏、自近而遠,層層展開,從而達到“泛愛眾而親仁”(《論語·學而》);儒者不僅要有自我得仁的內圣愿望,還要有力爭“天下歸仁”的外王目標等,所有這些,無一不是擔當之樂。儒者們?yōu)榱说玫狡鹾先实赖拇髽?,能夠放棄安逸享樂,能夠嚴格自律,能夠自覺承擔俗世懼怕甚至逃避的種種苦楚,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他們不以為苦,甚至以苦為樂、樂于奉獻。
能夠為理想目標而擔當,本身就是君子之樂,如孔子所說:“君子之修行也,其未得之,則樂其意;既得之,又樂其治。是以有終身之樂,無一日之憂?!盵5]儒者們雖然沒有能夠“樂其治”,卻能夠“樂其意”,他們堅信“德不孤,必有鄰”(《論語·里仁》),所以面對“道之不行”的殘酷現(xiàn)實,他們能夠鍥而不舍,自得其樂。
綜上所述,孔子及后來的儒者,敢于、善于并樂于踐行自己的仁道擔當,根源就在于他們的“理論自信”,他們堅信仁道的圓滿,被仁道的理想性所感召,相信追求仁道就是追求更美好的自我和更美好的世界。仁道擔當文化也滋養(yǎng)了中國共產(chǎn)黨人,黨員干部的積極有為、嚴格自律、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等,都源起于儒家傳統(tǒng),并且成為黨的寶貴精神財富。
但是,美好的仁道只是具有了理想性,與近代西方的空想社會主義一樣,它缺乏科學性,不能成為現(xiàn)實,所以,中國共產(chǎn)黨人在繼承傳統(tǒng)儒家擔當“理想性”的同時,還力求實現(xiàn)新的超越,賦予中國傳統(tǒng)擔當精神新的風貌:中國共產(chǎn)黨人以科學共產(chǎn)主義為信仰,以“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初心和使命,其擔當之“勇”不僅是黨員干部的自覺、理性抉擇,還是科學的、為民的;擔當之“智”不只包括黨員干部的嚴格自律與同情引領,還有激勵和約束機制等做保障,從而使黨員干部隊伍保持了先進性、革命性與純潔性;擔當之“樂”也不再限于一己自得的道德追求,更在于為民之樂、與民同樂的、立足現(xiàn)實的甘于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