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朗
【摘 要】B·威廉斯在《倫理學與哲學的限度》中著眼于“現(xiàn)代倫理學與現(xiàn)實生活脫節(jié)”的問題解決提出了“相信真理、相信誠實、相信個體生活的意義”三種信念和希望的預設。通過對威廉斯的理念主張進行深層次的解讀與探尋,對現(xiàn)代倫理學亟需解決的問題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道德哲學;倫理學;張力;自我理解;倫理經驗
中圖分類號:B82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34-0233-02
道德哲學一直都是歷代哲學家積極關注的領域,從古希臘蘇格拉底道德哲學到近代功利主義、康德倫理學,道德哲學的發(fā)展路線很明顯地貫穿著逐漸抽象思辨、愈發(fā)邏輯化的特點,就某些方面來說,這就意味著“與現(xiàn)實生活的脫節(jié)”、應“對現(xiàn)有哲學提出批評”。學術界一般認為是B·威廉斯復興了道德哲學:他以一種深厚的非理論的寫作風格將智慧與情感注入社會道德領域,改寫了近代以來道德哲學的抽象思辨與晦澀難懂,把生動活潑、形象的現(xiàn)實生活實踐與道德哲學相聯(lián)系。在一定程度上來說,這也與古代道德哲學的倫理言論自由不謀而合。
一、B·威廉斯與《倫理學與哲學的限度》
威廉斯在《倫理學與哲學的限度》一書開篇序言中就表明了“本書討論的主要是道德哲學實際上是怎樣的,而非可以是怎樣的”的思想主線,這奠定了威廉斯批判現(xiàn)代道德哲學的全文基調。他用十個章節(jié)左右的篇幅通過對古代道德哲學和近代道德哲學面對相同維度或同一問題的提問和解答的差異探究和比較,揭示了近代道德哲學的發(fā)展趨向,探究當代道德哲學面臨脫離現(xiàn)實的主要問題以及如何解決和改進的方法,最終找出一種真正的“自我理解”。
研讀此書有助于深入了解伯納德·威廉斯的道德哲學思想,學習其分析哲學的理論行文,其中強烈的理解明晰性也會使得自身避免陷入古代與近代道德哲學張力矛盾的藩籬與窠臼。
二、相信真理
關于真理的討論,例如如何獲得真理、如何解釋證明真理等等一直都是道德哲學關注的焦點,威廉斯提出“至少自然科學能夠獲得客觀真理”的命題。自然科學帶來的影響在二十世紀以來逐漸受到人們的反思,一定程度上來說是很有必要的,但超過了一定的界限就很容易矯枉過正。正如部分人所表明的那樣,科學也是一種“迷信”甚至“絕望的信仰”。但威廉斯的話卻表明,自然科學的客觀真理是可以延伸到社會理解上的,這也就意味著不用去考慮和糾纏于原點處“近代科學的絕對認知”是否正確的問題了。
自然科學很好地適應了這樣一個角色,為人們的社會理解提供類似于對照體系的作用。人們可以通過這種反思性的知識實現(xiàn)在倫理學角度中對各種制度的批判,通過這種批判,自然科學也能夠直面和努力回答關于它自身的問題。在解決問題中不斷地更新自我,向著真理的方向前進,人們的自我理解也就可以近乎于真相了。
三、相信誠實
相信誠實意味著要對誠實抱有希望,在威廉斯的理論主張中代表著“倫理思想應該經得住反思”。威廉斯在闡述誠實的時候,強調無論是個人層面還是政治層面,在其實踐和建制上要有一種“透明性的理想”,這就意味著將倫理進行實踐的過程要經得住反思這一希望的審視。
倫理思想要經得住反思,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倫理思想并不完全如其所示的那樣來進行展現(xiàn),在此基礎上威廉斯提出了“厚實倫理概念”的命題。當嘗試去解決“我是什么樣的人”這樣的審思類問題時,誠實就要求去對這樣的審思給予信任而不是固執(zhí)地想去消除。威廉斯還指出,當誠實的面對既存的自我與社會時,光靠哲學就無法回答如何將反思、自我理解和批判結合在一起的問題了,必須經過具體的實踐,即充分的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才能得出結果,提前的預知是不可存在的或僅僅只是泛泛而談。但哲學依然能夠通過確定問題存在的方式繼續(xù)做貢獻,倫理思想經受住哲學的反思使得誠實得以存在。
四、相信個體生活意義
威廉斯在講述關于“個體生活的意義”時首先區(qū)分了他所強調的“個體”不同于“把完整的自然生存視作倫理的基礎”的希臘人。古代道德哲學尤其是古希臘時期一向把某些有代表性的個人稱為英雄為其作人生傳記,例如《荷馬史詩》就是一種歌唱與贊美人的角度。威廉斯認為個體的優(yōu)先性在某種意義上是一條必然真理,這就意味著威廉斯把個體當做一種必然的表達方式。
當個體性進一步到個人主義,由抽象思辨進入到實踐生活,威廉斯表明他所希望的是一種更具實質性的個人主義,即談論個體生活意義的過程中,必須把思辨抽象的個人意義放到現(xiàn)實的社會生活進程去體現(xiàn)。這也是哲學協(xié)助下人們能夠過上這種社會生活的緣由,而只有經得住反思與批判的道德哲學,才能使人真正自由地領會生活,豐富而又充滿意義的個體生活才有可能繼續(xù)存在。
五、小結
伯納德·威廉斯在《倫理學與哲學的限度》中通過對蘇格拉底問題、阿基米德支點等古代哲學經典問題的探析來表明相比于近代道德哲學,古代道德哲學一定程度上更富有反思與實踐的張力。這種張力不只是表明古代與近代孰好孰壞的問題,而是突出在某些基本方面,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出現(xiàn)越來越多復雜而又多層次的問題,而大部分近代道德哲學并沒有隨著世界的發(fā)展及時地調整過來,這就使得問題的解決出現(xiàn)了斷裂。在這種情況下,面對“很新”的境況,某些“很老”的哲學在一定程度上比近代哲學更能夠給我們更有意義的幫助。
當?shù)赖抡軐W面臨真理、誠實和個體生活意義等基本問題的探討時,就必須把哲學上的反思、批判和現(xiàn)實生活提供的實踐相結合,兩者脫節(jié)的境況下談論問題也只能是隔靴搔癢、夸夸其談罷了。
參考文獻:
[1]B·威廉斯著,陳嘉映譯.倫理學與哲學的限度[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
[2]孫建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基本經驗新論[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5,(4).
[3]沈偉華.世俗化視野下的基督教人本主義文化溯源[J].神州,2018,(28).
[4]李亮.融合生態(tài)文化與地方特色文化建設美麗中國——基于蘇州生態(tài)文化建設的思考[J].漢字文化,2018,(22).
[5]王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耦合機制探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5)
[6]牛慶燕.道德世界“預定的和諧”與生態(tài)秩序的構建[J].浙江社會科學,2015,(12).
[7]孫建華.試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史分期理論的架構[J].社會主義研究,2015,(5).
[8]丁徐清.融貫及其限度:太虛唯識思想探微[J].河北學刊,2018,(4)
[9]虞卓.美國進步主義運動的公眾力量啟示[J].神州,2018,(22).
[10]喬永平.生態(tài)文明建設協(xié)同系統(tǒng)的構成研究[J].生態(tài)經濟,2015,(11).
[11]楊修志,高占啟.當代知識論在科學理解問題上的反思[J].科技管理研究,2016,(23).
[12]薛桂波.生態(tài)風險視域下林木轉基因技術的“負責任創(chuàng)新”[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5,(7).
[13]郭輝.環(huán)境倫理學的過去與未來——尤金·哈格洛夫教授訪談錄[J].晉陽學刊,2018,(2).
[14]楊修志.淺析杜威對“經驗”與“理性”概念的改造[J].漢字文化,2018,(18).
[15]牛慶燕.生態(tài)主義“倫理”-“道德”形態(tài)的邏輯進路[J].中州學刊,2016,(11).
[16]舒婷婷.思想政治教育真善美價值的審視[J].漢字文化,2018,(23).
[17]薛桂波,趙一秀.“責任式創(chuàng)新”框架下科技治理范式重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7,(11).
[18]胡華強.論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質的演變[J].漢字文化,2018,(21).
[19]牛慶燕.“形態(tài)論”視野下的生態(tài)主義倫理世界[J].道德與文明,2017,(4).
[20]舒婷婷.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中的真善美[J].漢字文化,2018,(22).
[21]曹順仙.深化生態(tài)文明研究的理論體系與方法[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