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健
【摘 要】文學是特定時代背景下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學習文學不僅是我們了解某一時代社會生活的重要途徑,同時也能夠幫助人們陶冶情趣,拓寬眼界,提高審美鑒賞能力。英美文學反映的是英美國家文化,是對英美國家社會歷史發(fā)展及審美情趣的重要體現(xiàn)。當前,英美文學教育在高校的開展,對培養(yǎng)大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大學生文學品位有重要意義,同時也是其了解英美國家文化,拓寬眼界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英美文學;審美情趣;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34-0179-01
英美文學是承載歐美國家歷史文化發(fā)展的重要載體,其蘊含的內(nèi)容包括了歐美國家特定時代的哲學思想、科學發(fā)展以及各個階段的重要歷史事件。英美文學教育是高校英語專業(yè)的重要課程項目,是在學生英語語言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與寫作能力的同時,提升學生對英美文學作品的欣賞,對歐美國家歷史文化的了解。同時,英美文學形式包羅萬象,詩歌、戲劇、散文、小說等豐富多樣的形式具有獨特的語言美、形象美、意境美、哲學美。高校開展英美文學教育,同樣是提高學生審美情趣,陶冶學生情操,從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人文素質的重要途徑。
一、引導學生鑒賞作品,體會英美文學語言的魅力
語言是文學的載體,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語言與文學相輔相成。開展英美文學教育,通過閱讀與學習英美文學作品,學生可以從不同風格的文學作品中欣賞不同的語言藝術,從文學作品中領略英美國家的風土人情、歷史文化以及政治、宗教等方面內(nèi)容。在英美文學中,能夠通過英語語言充分體現(xiàn)英美國家在不同時代背景下的審美表現(xiàn)。同時,英語語言具有較強的表意功能,其細膩高雅、簡約明快的文體風格,極大地提升了文學作用的張力,其語言魅力與表現(xiàn)力在英美文學作用中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引導學生鑒賞英美文學作用,能夠讓其充分感受到英語的語言美,提升學生對英語語言的審美鑒賞能力。
文學作品中的語言本質與我們?nèi)粘I钪械恼Z言相同,但它是對日常生活語言的升華。英美文學作品中的語言,包含了各時代與各階層的詞項、習語與習慣表達法。學生通過閱讀英美文學作品,能夠擴大其英語詞匯量,為其欣賞英語語言美奠定了基礎。同時,不同時期的文學作品的語言具有獨特的形態(tài)特色,是反映其民族語言詞匯發(fā)展的重要體現(xiàn),學生通過閱讀學習英美文學作品,是其全面了解英語詞匯發(fā)展,體會語言魅力的重要途徑。此外,引導學生鑒賞英美文學作品,還能夠使其體會到英語語言的音韻美與修辭美。在閱讀文學作品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美讀”,跟隨文學作品的情感與語言的韻律,體會語言的音韻美;體會文學家為作品增色而使用的排比、遞進、隱喻或明喻等各種修辭手段,欣賞英語的修辭美。
二、引導學生鑒賞作品,陶冶樂觀向上的審美情趣
通過分析英美文學家,可以發(fā)現(xiàn),很多文學作品都是作家在逆勢環(huán)境中創(chuàng)作出來的,在大量的文學作品中,體現(xiàn)了作家身處逆境而堅強不屈、積極向上、斗志昂揚的樂觀主義精神。如英國詩人彌爾頓的《失樂園》,借助撒旦的形象,將自己對封建統(tǒng)治者查理二世的輕蔑與憤慨的情緒表達得淋漓盡致,同時也充分表達出自身對自由的渴望和對革命勝利的信心。英國浪漫主義詩人雪萊的膾炙人口的《致云雀》與不朽的《西風頌》等,表達出了積極向上與革命必勝的樂觀主義精神。在《致云雀》中,詩人充分運用比喻等修辭手法,以“云雀”為載體,表達出詩人對自然、對世界以及對自由的熱愛,充滿了積極向上、樂觀不屈的精神。在《西風頌》中,詩人將“西風”塑造成“破壞者”與“保護者”相互矛盾的形象,“西風”既能夠呼喚出暴雨雷電,掀起波浪摧毀海底花樹,也能夠送來生命的種子,帶來新的希望。
三、引導學生鑒賞作品,獲得關于生死的正確審美體驗
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中國人忌諱、排斥、恐懼死亡文化,中國文學作品中,都有意無意回避“死亡”的話題,或者將其與忠孝仁義至上的價值觀、人生觀聯(lián)系在一起,追求“死得其所、重于泰山”。而西方文化則不同,其將死亡歸宿當作亙古不變的真理,甚至天主教、基督教等宗教的構建核心就是死亡問題。英美文學作品中,有諸多哲學作品對死亡進行了系統(tǒng)闡述,英美作家更能夠理性地看待死亡,坦然地討論生死,從而樹立正確的生死觀念,由死悟生。如天才女詩人艾米麗·狄金森的詩歌《因為我不能停下來等待死亡》,認為死神是友好的,它是停下來等待她的。而死亡則是走向永恒,由生到死是萬事萬物都應當遵循的宇宙規(guī)律,面對死亡,我們可以是主動的、坦然的。引導學生通過鑒賞作品,獲得關于生死的正確審美體驗,明白生命的有限,而在有限的生命中需要創(chuàng)造無限的價值。同時,引導學生正視死亡,使他們面對生命歷程中的各種艱難困苦時,能夠更加理性、坦然地做出正確處理和選擇。
參考文獻:
[1]韓偉偉.跨文化視角下的英美文學教育——評《英美文學與教學研究》[J].當代教育科學,2019,(04):97.
[2]張建蓉.大學英美文學教育對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作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9,(16):9-10.
[3]楊依柳.英美文學教育的審美情趣芻議——評《英美文學教育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9,(0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