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佳 彭雁翎 彭柏林
摘要:大眾媒介已成為塑造偶像的主力軍,隨著消費主義和大眾文化的盛行,在帶來一定的倫理價值的同時產生了物欲化、泛娛樂化、商品化、虛無化等一系列的倫理問題。而偶像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和精神資源,承擔著引導精神價值、傳播社會文明、踐行社會道德的社會責任,因此,對偶像塑造問題必須予以重視。本文在結合原因分析的基礎上從多角度建構了發(fā)揮政府管理職能、完善媒介偶像塑造、重塑偶像主體責任意識、提升受眾文化素質等具有針對性的解決途徑,以保證最大程度的開發(fā)偶像的精神價值。
關鍵詞:偶像;大眾媒介;偶像塑造;倫理問題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CN61-1487-(2019)15-0114-03
偶像是指被追求、被崇拜的人或物,具有寄托希望、道德教化、指引行動等精神功能,在社會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具有極大的精神價值開發(fā)作用。在信息化高速發(fā)展的現代社會,大眾媒介在偶像形象塑造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并逐漸發(fā)展成為主力軍,引發(fā)了如物欲化、泛娛樂化、商品化、虛無化、道德缺失等亟待解決的倫理問題,對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因此,對大眾媒介塑造偶像形象過程中的問題及原因進行全面科學和深入的研究,有著一定的理論意義和重要的現實指導作用。
大眾媒介一般指“大眾傳播媒介”,是指“以各種技術手段形成的、向社會廣大受眾傳遞信息的專用的工具形態(tài)?!盵1],我國的傳統(tǒng)大眾媒介主要有:報紙、廣播、電視、雜志等,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逐漸衍生出新的媒介,如網絡媒介、微博、微信、新聞客戶端等。
在中國,“偶像”的歷史非常悠久,在殷商時期就已經有關于“偶像”的相關記載。偶像本意是指為人所崇拜、供奉的雕塑品,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記載:“偶者寓也,寓于木之人也?!敝概枷袷侨藗儗⒁欢ǖ奈幕瘍群脑⒛九既酥?,成為一定的文化載體,賦予一定的寓意。[2]傳統(tǒng)偶像多代表權威,用于維護社會秩序,管束人的思想。隨著生產力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大眾媒介成為偶像塑造的主力軍,偶像逐漸泛化,含義也變得更加廣泛和模糊??傊?,歸納起來,“偶像”就是由個體或群體自我選擇并認同的受到尊敬、崇拜和追求,具有安撫心靈、寄托希望、道德教化和精神引導等功能的人類價值傳承的符號和象征。
一、大眾媒介塑造偶像形象的物欲化
偶像塑造的物欲化是大眾媒介在塑造偶像形象的過程中輕精神、重物質,只關注偶像塑造的經濟效益而忽視偶像所應為社會帶來的精神價值。具體表現在:
一是大眾媒介塑造偶像轉向利己主義。偶像塑造的利己主義傾向是大眾媒介在塑造偶像形象時轉向利己,只顧自身利益忽視社會利益,忽略作為信息傳遞渠道塑造精神偶像和傳播偶像精神價值的責任。產生這一問題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受西方實用主義、個人主義等不良思潮的影響,整個社會逐漸出現以自我為中心的文化特征,轉向利己;另一方面是由商家和大眾媒介的利益關系所導致的,商家為提高產品知名度和銷量往往選擇大眾媒介曝光率較高的娛樂明星代言產品,而大眾媒介為了賺取利益就不斷塑造新的娛樂偶像,又不斷對他們進行宣傳報道,最終導致媒介塑造偶像朝著利己主義方向發(fā)展。
二是大眾媒介塑造偶像轉向拜金主義。偶像塑造的拜金主義傾向是大眾媒介純粹為了追求經濟效益來塑造偶像,并逐漸用金錢衡量偶像價值、用經濟效益的高低決定偶像塑造的對象和媒介資源的分配。這是由于消費文化逐漸在社會中占主導地位,導致大眾媒介追逐金錢的物欲不斷膨脹。
三是大眾媒介塑造偶像轉向享樂主義。偶像塑造的享樂主義傾向是大眾媒介為搏眼球,傾向于對偶像的奢靡生活和享樂主義進行大肆宣揚,塑造偶像寶馬香車的奢華形象,例如競相報道偶像明星世紀婚禮、豪宅別墅、高檔消費等,這種不健康的引導誘發(fā)了人們?yōu)樽分鹋枷裆菝疑疃乓较M的扭曲價值觀。
二、大眾媒介塑造偶像形象的泛娛樂化
偶像塑造的泛娛樂化是指大眾媒介傾向于塑造供娛樂消費的偶像,并以娛樂化方式來塑造其他領域的行業(yè)榜樣或精神偶像,致使大眾媒介偶像塑造呈現出單一、片面、娛樂化的特點。
一是塑造對象泛娛樂化。大眾媒介偶像塑造的娛樂化問題,首先體現在塑造對象以娛樂偶像為主,即表現為大眾媒介在選擇塑造偶像對象時傾向于娛樂偶像,將媒介資源大量給予娛樂價值高的明星,對多元偶像的塑造投入相當有限,并以娛樂化方式來塑造其他領域偶像,使得塑造的對象和對象的塑造呈現出娛樂化的傾向。同時,大眾媒介除了大力塑造娛樂偶像之外,還對其他領域偶像進行娛樂化塑造(只開發(fā)其娛樂功能),未真正開發(fā)、宣揚其真正的精神價值。
二是塑造手段泛娛樂化。大眾媒介偶像塑造的娛樂化問題體現在塑造偶像時傾向于打造偶像的娛樂價值,為博關注著力渲染色情、暴力等低俗內容,炒作偶像的隱私、緋聞等負面新聞。忽視對娛樂偶像藝術造詣的宣傳報道而片面追求娛樂炒作,這其實是“披著‘祛魅的外衣下大肆渲染低俗行為,混淆是非,扭曲人的價值觀”[3]的行為。
三、大眾媒介塑造偶像的商品化與虛無化
偶像的商品化塑造是指大眾媒介把偶像當作商品來開發(fā),把經濟效益高低作為衡量偶像價值的商品式維度,把偶像物作為供粉絲消費的工具?!按蟊娒浇樯虡I(yè)化的本質決定了它運作的根本目的是對經濟利益的追求”[4],為了賺取利益,大眾媒介利用受眾追逐偶像的這種價值訴求,將偶像當作商品包裝宣傳最后出售給受眾,“大眾媒介通過運用快感和幻覺的感覺主義策略和炫耀性消費的心理策略,將現代偶像塑造成消費偶像,偶像于是被物化為引導消費引領時尚的工具?!盵5]
(一)偶像的商品符號化
偶像的商品符號化是指偶像逐漸成為商品代名詞,日漸失去作為人的主體性、總體性,也失去其精神價值的引導意義?!白鳛樯唐返呐枷窬哂辛宋锲繁旧砗头栆饬x這樣的商品二元性”,[6]大眾媒介對偶像的商品式塑造不可避免地使偶像形象商品符號化,因為偶像的特殊屬性使大眾媒介以廣告代言等方式將偶像與商品聯系在一起,通過偶像輸出符號價值來滿足粉絲欲望幻想,粉絲通過購買由偶像代言的產品會產生更貼近自己所崇拜偶像的心理幻覺,即“粉絲在消費過程中實現精神訴求和身份認同的滿足”[7],大眾媒介利用粉絲消費心理將偶像商品符號化來提高產品的銷售量,最終導致商品消費就是偶像崇拜。
(二)偶像塑造的虛無化
偶像塑造的虛無化是指因媒介塑造偶像的泛濫導致的、由大眾媒介塑造的偶像無實質的精神內核,當代偶像不再具有傳統(tǒng)偶像那樣的強大精神支撐作用,“人們不能通過崇拜這些偶像來獲得他人對于終級價值追求的實現”[8]。偶像塑造的虛無性是一直存在且近幾年愈發(fā)凸顯的一個倫理問題,一方面是由于當代消費社會的高度發(fā)展導致偶像細化,讓各類偶像以各種渠道代表各不相同的價值審美觀的大量涌現。另一方面由于大眾媒介特別是網絡的迅速發(fā)展導致信息碎片化和即時性,讓人們的自我中心意識日漸加強逐漸龜縮于個人世界,受眾的“媒介化生存”和由此帶來的自我認同和自我確認的渴望讓各類直播平臺應運而生,偶像的自我設定和生產刺激了很多人“一夜成名”的欲望,全民直播時代塑造的“網紅”多是內心浮躁、幻想成名、欠缺真正藝術造詣的一類人,被視為“一種喧囂的泡沫”,大量直播內容毫無意義,直播和網紅的盛行將大眾媒介塑造偶像引向精神價值缺失的虛無方向,結果將導致受眾和社會墮入浮躁、空虛的境地。
四、大眾媒介偶像塑造倫理問題的應對措施
大眾媒介塑造偶像形象帶來的倫理問題是由多方因素綜合作用的,因而要想徹底扭轉其負面影響,就必須實現各方通力合作、相互監(jiān)督,優(yōu)化偶像塑造環(huán)境,共同構建科學、健康的大眾媒介,以更好發(fā)揮偶像的精神引導作用。
(一)充分發(fā)揮政府的管理職能
政府應在完善媒介立法和加強媒介的監(jiān)管力度等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完善大眾媒介相關法律法規(guī),使處理偶像帶來的負面影響及網絡暴力傷害明星等問題有法可依,這也是大眾傳媒行業(yè)健康發(fā)展的前提和基礎。政府應充分發(fā)揮其監(jiān)管職能,經濟效益不應成為衡量媒體行業(yè)發(fā)展的唯一標準,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對大眾媒介塑造偶像產生的惡劣事件依法加以嚴懲,遏制不良風氣的蔓延,防止媒介塑造偶像的娛樂化、低俗化以及物欲化等問題愈演愈烈。
(二)大眾媒介從業(yè)人員應增強職業(yè)道德意識
媒介從業(yè)人員要增強責任意識,特別是應增強道德責任和正確引導輿論導向的社會責任。因為偶像塑造過程中出現的倫理問題很大程度上歸因于媒介社會責任的缺失,媒介沒有承擔起塑造有利于社會和受眾道德完善的精神偶像的責任,故大眾媒介要以社會正確導向為基準,明確自身社會責任,盡量做到客觀、真實,不要一味追求低俗看點博取眼球。媒介從業(yè)人員是傳媒發(fā)展的實踐者和推動者,只有增強職業(yè)道德意識,堅守道德底線,才能制作和傳播有價值、真實且品位高雅的內容。
(三)增強偶像的責任意識
偶像既受人崇拜與追逐,就要明白自身具有道德教化、指引行動的職責,所以增強偶像的責任意識對解決偶像塑造中的倫理問題至關重要。一方面,偶像要提升自我道德修養(yǎng),完善人格,要像老一輩優(yōu)秀藝術家那樣思考自身對受眾的精神和價值引導,堅守經典文化和藝術本體性,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另一方面,增強社會責任意識。要明確自身擔負著追求藝術文化、自我價值和發(fā)揮精神引導作用的社會責任,只有增強自身在社會精神價值領域中的責任意識,才能堅守職業(yè)道德底線,以身作則來規(guī)范和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
(四)提升受眾媒介和文化素養(yǎng)
受眾的心理特征、價值觀念和審美方式是影響大眾媒介偶像形象塑造的重要因素,因而提升受眾文化素質顯得尤為重要。提升受眾媒介素養(yǎng),引導受眾對媒介基礎知識有所掌握并知曉如何使用媒介,具備辨別媒介信息的能力,同時還應增強對媒介行為和動機的批判能力,對媒介內容能給予及時有效的監(jiān)督評價,理性對待偶像。只有提升受眾的文化水平,才能倒逼媒介提高傳播內容的質量和水平,從而凈化大眾媒介市場。
參考文獻:
[1]張玉能,張弓.大眾媒介與話語生產和文學生產[J].文學評論,2007(05).
[2]何小忠.青少年偶像崇拜與教育[D].蘇州:蘇州大學,2005.
[3]李超陽.大眾媒介視域下偶像形象塑造的倫理問題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6.
[4]石紈雯.大眾媒介視域下青少年偶像崇拜現象探秘[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5(10).
[5]尹金鳳.大眾媒介偶像塑造的倫理問題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0.
[6]董長蘭.試論大眾傳媒對中學生偶像崇拜的影響[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7.
[7]姜明.大眾文化視域下的中國粉絲文化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6.
[8]唐凱麟.倫理學教程[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