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增光, 紀 元, 陳 新, 劉 宇, 周長樂, 郭建路
(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常州第二人民醫(yī)院 心內(nèi)科, 江蘇 常州, 213164)
頸動脈粥樣硬化是缺血性腦卒中的重要危險因素。炎癥免疫反應在動脈粥樣硬化過程中發(fā)揮著關鍵作用,存在于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中活化的T細胞則提示其可影響疾病的進展[1-3]。趨化性細胞因子受體5(CCR5)在炎癥免疫應答過程中發(fā)揮著歸巢作用,是T細胞功能活化標志物之一[4]。研究[5]表明,CCR5及其配體對CD4+T細胞遷移到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進而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的加重。本研究探討了外周血CD4+T細胞亞群中CCR5的表達水平與頸動脈狹窄之間的關系,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2016—2018年在本院就診或體檢且經(jīng)頸動脈彩超證實頸動脈狹窄的84例患者設為頸動脈狹窄組,并將經(jīng)頸動脈彩超證實頸動脈正常的45名受檢者設為對照組。采用頸動脈彩超測量頸動脈狹窄率,并根據(jù)狹窄率的不同將頸動脈狹窄組分為3個亞組,即輕度狹窄組(狹窄率<50%)30例、中度狹窄組(狹窄率50%~<70%) 28例; 重度狹窄組(狹窄率70%~99%) 26例[6]。對照組45例為頸動脈正常者,彩超未見頸動脈狹窄,且頸動脈內(nèi)膜中層厚度(IMT)<0.9 mm。排除標準: ① 既往3個月內(nèi)出現(xiàn)如急性冠脈綜合征、腦卒中等嚴重心腦血管事件; ② 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 ③ 各種急慢性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惡性腫瘤患者; ④ 近3周服用免疫抑制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或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ARB)類降壓藥; ⑤ 其他嚴重疾病。
1.2.1 頸動脈狹窄率的測量方法: 采用IE33超聲心動圖儀,探頭頻率為7 MHz, 以二維實時顯像探查頸動脈,測量頸動脈最嚴重狹窄處殘留管腔內(nèi)徑及原始管腔內(nèi)徑,用于計算頸動脈狹窄率。狹窄率=(原血管管徑-殘留管徑)/原血管管徑×100%。
1.2.2 標本收集及檢測方法: 在空腹狀態(tài)下,經(jīng)肘靜脈抽取受試者靜脈血5 mL,檢測肝功能、腎功能、血脂、血糖,并采用流式細胞術檢測外周血CD4+T細胞亞群中CCR5(CD4+CCR5)的表達水平以及CD4+亞群在T細胞中的占比(CD3+CD4+)。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本研究數(shù)據(jù),兩獨立樣本均數(shù)的比較采用t檢驗,多組間均數(shù)的比較采用One Way ANOVA方差分析,組間多重比較采用LSD-t檢驗,計數(shù)資料的比較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各組間年齡、性別、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吸煙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各頸動脈狹窄亞組與對照組的一般資料比較
BMI: 體質量指數(shù)。
流式細胞術檢測結果顯示,頸動脈狹窄組的CD4+CCR5表達水平高于對照組,各頸動脈狹窄亞組的CD4+CCR5表達水平也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重度狹窄組CD4+CCR5表達水平高于輕度狹窄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各組間CD3+CD4+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免疫細胞存在于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發(fā)展的所有階段[7-9]。病變中的適應性免疫細胞主要是T細胞,而大多數(shù)病變T細胞為輔助T細胞(Th), 其中Th1細胞是CD4+T細胞的主要部分[10-12]。早期的動物研究中, CD4+T細胞在動脈粥樣硬化中的重要性已得到證實,其中CD4+T細胞的轉移[13]加劇ApoE-/-小鼠的動脈粥樣硬化,而CD4+T細胞缺乏[14]則產(chǎn)生減輕的效果。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生和發(fā)展的最關鍵因素和起始步驟是脂質的循環(huán)水平升高,這會引起慢性炎癥,進而將趨化因子吸引到動脈壁中[15], 該過程主要由Th介導完成。
表2 各組CD3+CD4+與CD4+CCR5表達水平比較
CCR5: 趨化性細胞因子受體5。與對照組比較, *P<0.05; 與輕度狹窄組比較, #P<0.05。
研究[16-17]發(fā)現(xiàn), CCR5與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病過程密切相關。在T細胞趨化因子的引導下,活化后的Th1細胞遷移到病灶中發(fā)揮炎癥反應作用,而CCR5扮演著關鍵性角色[18], 其所發(fā)揮的Th1細胞的歸巢作用是不可替代的[19]。一項關于遺傳危險因素表征與人動脈閉塞性疾病導致的腹主動脈瘤研究發(fā)現(xiàn),嚴重動脈狹窄(頸動脈超聲檢查發(fā)現(xiàn)頸動脈狹窄程度>50%)患者中CCR5Δ32缺失突變與對照組相比更有意義[20]。研究[21]發(fā)現(xiàn),在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患者中,隨著時間推移, CD4+CCR5水平對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厚度具有預示作用,但其未對頸動脈狹窄程度進一步細化。本研究不僅根據(jù)有無頸動脈狹窄進行分組,還根據(jù)頸動脈狹窄程度分為3個亞組,旨在分析CD4+T細胞CCR5的表達水平與頸動脈狹窄程度的相關性。結果顯示,頸動脈狹窄組CD4+CCR5表達水平高于對照組,各亞組CD4+CCR5表達水平亦均高于對照組,重度狹窄組CD4+CCR5表達水平高于輕度狹窄組,不僅表明CD4+T細胞的活化參與了頸動脈粥樣硬化及斑塊形成,而且可能對頸動脈狹窄程度的判斷有一定提示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中度狹窄組CD4+CCR5表達水平并未與輕度、重度組之間形成差異性的梯度關系。這可能是由于本研究將頸動脈狹窄患者常規(guī)按頸動脈狹窄率的不同分為輕、中、重組(狹窄率并未等分),中度狹窄組與輕度、重度組的狹窄率差值相對較小,從而導致組間無顯著差異。另外,本研究納入樣本量較少,研究數(shù)據(jù)可能存在一定偏倚,故尚需增加樣本量、改良分組方法等進一步驗證。
綜上所述,外周血CD4+T細胞CCR5表達水平的升高與頸動脈狹窄關系密切, CD4+T細胞的活化參與了頸動脈斑塊的形成及進展。CD4+CCR5表達水平與頸動脈狹窄的不同程度存在一定相關性,對判斷頸動脈狹窄程度可能有一定的提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