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利
摘 要: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個關系到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成敗的理論和實踐課題。因此,我們必須對精神文明與社會主義的關系有深刻認識。并在此基礎上探尋其理論特征,把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精神文明建設的特點,對精神文明建設的一些問題作探索性思考,構建社會主義下的精神文明建設機制,從而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健康發(fā)展。
關鍵詞: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市場經濟
一、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我國之所以把精神文明建設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本質特征和根本任務,歸根結底是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要求。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任何思想道德、觀念文化,都與一定的生產方式緊密相聯(lián)系。因此,我國長期堅持以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為根本任務,以逐步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為直接目的的社會主義發(fā)展,內在地包含著必須確立和發(fā)展以公有制觀念為核心內容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有力地抵卸資本主義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侵蝕,有力地消除封建主義腐朽思想的影響。這也是社會主義社會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同步性。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建設高度精神文明,不僅是社會主義發(fā)展過程的本質要求,而且更是社會主義發(fā)展目的的本質要求。社會主義社會是具有遠大目標的社會。社會主義的遠大目標是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造成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這樣一種自覺的崇高境界。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殊性決定了精神文明建設理論內涵的多樣性
盡管精神文明一直是人類共同關心的話題,但是不同性質的社會精神文明的內涵又不盡相同,市場經濟總是與各國所特有的歷史條件和社會基本制度聯(lián)系在一起的,因而不能不具有各自的特性。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市場經濟是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運行的,因而也就必然會形成一些自身的特點。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把市場經濟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起來,充分發(fā)揮市場對于資源配置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兩個積極性,搞好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它要求人們的觀念形態(tài)、意識形態(tài)主體,必然是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和集體主義,必然要反對資產階級損人利已、唯利是圖、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因此,指導我們現(xiàn)階段精神文明建設的必然是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基礎的體現(xiàn)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市場經濟特征的理論體系;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殊性也就決定了精神文明理論內涵的多樣性。
三、市場經濟發(fā)展過程的曲折性決定了精神文明建設的不平衡性
市場經濟作為資源配置的一種手段,它對道德的影響既有積極效應,又有消極效應。它的積極效應:一是喚醒和強化人們的主體意識,從內在機制上激發(fā)人們的進取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推動人們主體作用的發(fā)揮;二是促進社會主義平等、競爭和互助這一新型道德觀念的形成和發(fā)展;三是引導道德觀念的更新,如競爭意識、風險意識、人才觀念、信息觀念等等。它的消極效應是:容易引發(fā)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這些積極和消極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必然使得市場經濟發(fā)展出現(xiàn)起伏和不平衡。
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精神文明建設的幾點思考
社會主義事業(yè)在艱難中前行,市場經濟體制在不斷深化,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為建設社會主義大廈提供動力支持和思想保證的精神文明建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很多的挑戰(zhàn)需要應對。這些,都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一)人的現(xiàn)代化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實質
從社會發(fā)展來看,精神文明建設不只是一種社會風氣的營造或思想教育運動,而是一個歷史性、人類性的文化工程,本質上屬于中國現(xiàn)代化轉型中人的現(xiàn)代化問題。
早在二十世紀初中國啟動現(xiàn)代化之際,就有人提出了"根抵在人"、"立人而立國",這一最根本的歷史課題。然而,由于時代與社會環(huán)境的制約,人們對于人的現(xiàn)代化問題不斷產生認識上的誤差和方法的失當。新中國成立后,又長期忽視了這一問題,尤其是"文革"時期,政治掩蓋了人的一切;改革開放以后,商品經濟的沖擊,人的精神世界也遭受洗滌,而當改革加速的時候,人們又發(fā)出了種種迷惑。所以,重提以人的全面發(fā)展為核心的精神文明建設問題,更是對今天中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充實,對今后精神文明建設價值取向的確定。從近幾年來精神文明建設的實際情況看,其價值取向存在兩點值得注意的傾向。
第一,單純政治化傾向。這是對精神文明建設內容的橫向構成理解的偏頗。精神文明建設的總體應是全民族、全社會的觀念和文化素質的全面提高,文化素質當然不是純知識性、技術性的,而更應該是觀念性的。但是,這觀念又不應該僅僅是政治意識形態(tài),而更應該是人的價值、權利和義務的自覺和發(fā)展,即一種現(xiàn)代公民意識的確立。由于長期以來政治本位主義的慣性力量,使一些人太愿意將領導布置的工作作為單純的政治工作來對待,一旦涉及到人的精神問題便輕車熟路,走上單純政治化的平坦岐途。于是,在莊嚴的政治高度下把一個完整的問題肢解了,也就是把人的無比豐富的精神世界單一化了。事實上,政治的邏輯不等同于文明的邏輯,階口又回同于人類意識。政治對于人來說,往往是片面的,而文化則是全面的。精神文明建設必須以人的全面發(fā)展為出發(fā)點和歸宿點。
第二,單純傳統(tǒng)道德傾向。這是對精神文明建設內容的縱向構成理解的偏頗,也是其實踐過程中存在的最大偏向。毋庸置疑,精神文明建設的倡導在很大程度上包含有克服時下商品化傾向的最初動機。因而人們往往把二者視為相克相生的消長關系,常感嘆世風日下,總是有一種道德回歸或復古情結,自然而然就把精神文明建設中的道德建設指向了那逝去了的、淡化了的傳統(tǒng)道德體系。
上述兩種傾向,就帶來了兩個相關的命題,即人類意識的同一性和人類道德的時代性。對于第一種傾向,必須介入人類意識的同一性命題,堅持精神文明建設的人類性取向。也就是說,要吸收人類文明的一切優(yōu)秀成果,在世界現(xiàn)代人類意識的框架下,實現(xiàn)中國的現(xiàn)代化轉型和中華民族人格的現(xiàn)代性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