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一 文
小時候在農(nóng)村,我最盼望吃酒席了,因為酒席上一定能吃到好東西。農(nóng)村的酒席都是由鄉(xiāng)間廚師做的,雖不像城里大餐館那樣正規(guī),但味道一點都不差。
鄉(xiāng)間廚師,俗稱廚官師。他們生于鄉(xiāng)間,長于鄉(xiāng)間,服務(wù)于鄉(xiāng)間,對鄉(xiāng)下人的飲食嗜好也了如指掌。家鄉(xiāng)的酒席,雖然沒有固定的模式,但卻有六道菜是少不了的,它們分別是“瘦肉”、“燒白”、“膀坨坨”、“渣肉”、“龍眼?!?、“夾夾扣”。由于這六道菜全是蒸菜,再加上每一道都顯得肉塊大、分量足,故被家鄉(xiāng)人稱為“六大碗”。
做六大碗的肉片通常都切得大而厚,比如燒白吧,一片肉至少有一指多寬,每份當中肉片的數(shù)量也是固定的,一般是八塊。
有趣的是,這六大碗上桌的順序也是有講究的。第一碗是瘦肉,在八片較大的瘦肉旁邊另外加兩片較小的瘦肉,肉下面則是干菜,俗稱打底菜。這道菜吃起來爽口而不油膩,最受鄉(xiāng)民的喜愛。
第二碗是燒白。肉皮呈黑色或褐紅色。制作時,先把白糖或冰糖入鍋熬化了,再把豬皮朝下放進鍋里,逐塊煎一下——肉皮的顏色便上好了。切配裝碗時,每片肉都要切成長方形,長度和寬度由碗的大小去確定,一般是肉片放碗里能拱出一個弧形,并且基本上能蓋住底菜為宜。
第三碗是膀坨坨,又叫墩子,這可以看作是燒白的同胞兄弟,因為碗的上邊是肉,下邊也是干菜,只不過肉的厚度是燒白的兩倍,因此,吃著感覺比燒白更油膩。
第四碗是渣肉,其形狀與燒白相似,只不過肉皮不是黑色的,肉也沒燒白那么厚,面上還粘了一層玉米粉。渣肉上籠之前,都會往碗里撒上一些玉米粉——以填補肉塊之間的縫隙。渣肉出籠時,表面看一塊塊肉已經(jīng)被玉米粉包裹了,而碗下邊則墊的是紅苕、南瓜等打底料。
第五碗龍眼眨與第六碗夾夾扣同屬一脈,不僅用料與制法幾乎相同,而且味道也沒多大的差別。龍眼眨與夾夾扣都有純甜餡兒的,里面有冬瓜糖、柿餅和碎花生。兩者的區(qū)別在于成形上,龍眼眨是把肥肉卷成圓柱形——中間填上餡兒,而夾夾扣是在切成夾刀片的肉片中間逐片地夾上餡兒。為這兩道菜打底的都是糯米飯,而且味道都是甜的,因此特別受老人和小孩的歡迎。
如今在家鄉(xiāng),六大碗早已經(jīng)淡出了百姓的餐桌,直到最近幾年,吃膩了飯館菜的人們才又開始逐漸回歸鄉(xiāng)土味道,六大碗也因此有機會重返家鄉(xiāng)的酒席,只不過每一道菜都做得比以前精致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