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勇
近日,一則“辦酒席被往食物中撒鹽”的視頻引發(fā)熱議。這事發(fā)生在貴州省威寧縣,一村民為其孩子舉辦“剃頭酒”,被掛著工牌的工作人員勸阻,過程中工作人員往做好的食物中撒鹽。此事引起了網(wǎng)友的熱議,質(zhì)疑這是在浪費糧食。官方通報說已對相關(guān)人員進行嚴肅批評教育,并要求作出深刻檢討。相關(guān)人員已向村民致歉,并獲得諒解。
往做好的食物中撒鹽,用如此粗暴的手段阻止濫辦酒席,工作人員的做法實在不妥,既造成了浪費,也未能達到真正治理濫辦酒席的目的。而往做好的食物中撒鹽的做法,恰恰是在加劇浪費。反而可能激化當事者矛盾,制造沖突。
酒席泛濫導(dǎo)致人情負擔過重,讓很多家庭苦不堪言。因此,整治濫辦酒席是必不可少的。整治濫辦酒席本身是沒有錯的,但不論初衷有多好,都必須講究手段和方式方法,勸阻過程中直接往食物中撒鹽,是很粗野的行為。既浪費食物,也影響基層政府的形象。
酒席宴請本是親人朋友之間的慶賀和祝福。特別是在農(nóng)村,在經(jīng)濟困難時期,是親人之間互相幫助的一種方式,通過互相隨禮而解“燃眉之急”。在農(nóng)村,一般都是親人先送來禮物和禮金等,而主人為了表達謝意才舉辦酒席,目的也非常單純,是增進親情往來關(guān)系。但經(jīng)過長時間發(fā)展,現(xiàn)在實際上有的卻成了人情攀比,甚至是變相斂財,參加人員覆蓋面也在不斷擴大。以各種名義舉辦酒席,不僅增加了參與者的經(jīng)濟負擔,更讓人情往來變了味。
就拿這次的“剃頭酒”來說,雖然不知道都誰參加,有沒有造成人情負擔,但這種名義的酒席至少我是頭一次聽說,我相信在其他很多地方,甚至也是聞所未聞,酒席存在的必要性的確讓人產(chǎn)生質(zhì)疑。
一個地方濫辦酒席風氣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其中有各種復(fù)雜的原因,有的可能只是想盡快收回送出去的份子錢,不擺酒就吃大虧了,于是巧立名目,你辦我辦大家都辦,各種由頭頻繁辦酒席,因此,各種不可思議的酒席就悄然興起并不斷擴大。
治理濫辦酒席的初衷是好的,但用“撒鹽”這種出格的方式來治理濫辦酒席,也反映某些干部任性而為的一面,沒有充分考慮現(xiàn)實的情況,沒有用耐心和智慧去勸阻,更沒有考慮當事人的處境和撒鹽的后果,“一言不合”就用這種“搞破壞”的方式,簡單粗暴,不顧成本,不顧后果,也不顧及他人感受,就想著趕緊阻止了事,這是極其不負責任的做法。
治理濫辦酒席只要方法得當,相信多數(shù)人會支持。只要管理者動腦筋,從改變?nèi)藗兯枷胗^念上入手,通過多宣傳、多勸說、多引導(dǎo),久而久之,各種名目的酒席就會受到人們的集體抵制,自然也就沒有了發(fā)展的空間。
編輯/宋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