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項澤寰 呂赟(通訊作者)(云南師范大學 云南 昆明 650500)
體育運動的目的是增強體質,促進身體健康有序發(fā)展。但是,如果在體育運動中不重視運動損傷的預防工作,不積極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就可能發(fā)生運動損傷,導致不能參加正常的訓練和比賽,妨礙運動成績的提高?,F(xiàn)代田徑運動損傷是指田徑運動過程中所發(fā)生的對人體的各種運動傷害。學校田徑教學競賽、訓練及課余鍛煉等事故傷害,不僅影響體育教學與鍛煉的效果,而且給受傷的同學帶來了生理和心理上的創(chuàng)傷,也給許多田徑愛好者帶來了恐懼,對田徑運動的發(fā)展也產(chǎn)生了不利的影響。
多年來,運動損傷一直影響著田徑運動員的訓練和比賽,也影響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教學進度,使科學系統(tǒng)的教學訓練和比賽難以按計劃正常進行,導致學生無法正常的訓練和比賽,嚴重阻礙了田徑的教學發(fā)展。因此怎么在正常訓練中做到預防運動損傷是重中之重。本文就以重慶市十一中田徑隊的在校學生為例淺析學校田徑短跑運動員的損傷。
以重慶市十一中田徑隊的3名受傷短跑運動員為研究對象。
田徑短跑運動項目中最常見的受傷部位一般是踝關節(jié)、小腿跟腱、膝關節(jié)、大腿股后肌群還有腰骶部的肌肉韌帶,上肢的運動損傷則較少出現(xiàn)。踝關節(jié)是各種運動都比較容易受到損傷的部位,由脛、腓骨與距骨構成屈戊關節(jié),關節(jié)囊的前后壁薄而松弛,兩側有副韌帶附著,由于內(nèi)踝高外踝低,韌帶外側強內(nèi)側弱,所以內(nèi)翻過度時就容易形成踝部外側副韌帶拉傷。脛、腓骨上附著的肌肉長期受超負荷牽拉,容易形成疲勞性骨膜炎,跟踺受到長期超負荷的牽拉同樣會出現(xiàn)腱鞘炎等慢性損傷。膝關節(jié)由股脛關節(jié)和股髕關節(jié)構成的橢圓屈戊關節(jié),半月板是墊在脛骨內(nèi)側踝關節(jié)面上的兩個纖維軟骨板,由于在短跑運動中膝關節(jié)的局部負荷較重,容易形成髕骨勞損、半月板損傷、外側滑囊炎等。髕骨勞損是髕骨周緣腱止裝置慢性損傷的統(tǒng)稱,主要是由于半蹲時,內(nèi)側副韌帶松弛,關節(jié)穩(wěn)定性下降,此時髕韌帶和髕骨周圍腱止部所承受的力較大而引起的腱止部一系列的病變在膝關節(jié)半蹲位下做小腿外展、內(nèi)旋或做內(nèi)收外旋時兩側半月板跟隨一前一后運動,此時做內(nèi)翻或外翻都會使半月板損傷。
大腿后肌群的肌肉在主動猛烈收縮或過度牽伸超過了肌肉本身所能承受的限度,就會引起后肌群的拉傷。在短跑中主要是由于跑動過程中后蹬用力過猛,超過了股后肌群所承擔的量度所以造成了拉傷。同時上多量的大強度短跑訓練使小腿肱三頭肌反復收縮造成局部肌肉撕裂引起跟腱周圍血液流通受阻,引起跟腱炎,嚴重時用力過猛會引起跟腱斷裂等損傷。
在訓練過程中,一些細小的細節(jié)往往導致會出現(xiàn)受傷等狀況,這是因為在訓練前期準備活動中一些主觀或者客觀的的因素沒有做到位,因此才會造成拉傷、扭傷等一系列的損傷,造成無法訓練,無法比賽或者遺憾的退出田徑訓練的情況。
運動損傷發(fā)生往往與體育組織的領導、體育教師、教練、運動員和體育運動參加者對預防運動損傷的意義認識不足有關。他們錯誤地認為“運動損傷不過是些小傷小病,關系不大”,“要鍛煉,要提高成績,傷病是難免的”,“預防運動損傷是醫(yī)務人員的事,與己無關”等等。大腿后肌肉群的肌肉在主動的猛烈收縮或過度牽伸超過了肌肉本身所能承擔的限度,就會引起股后肌群拉傷。在短跑中主要是由于在跑動中后蹬用力過猛,超過了股后肌群所能承擔限度就會出現(xiàn)拉傷。同時過多的大強度短跑訓練使小腿三頭肌反復急劇收縮造成局部損傷或部分肌肉撕裂,引起跟腱周圍血液流通受阻,引起跟腱腱周炎。嚴重的過猛用力可能直接導致跟腱斷裂等損傷。同股后肌群一樣,用力不當同樣可能出現(xiàn)小腿后肌肉群拉傷。在上訴錯誤思想的影響下,在田徑訓練過程中,不能及時對運動員進行安全教育,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在發(fā)生損傷以后又不認真分析原因,總結經(jīng)驗教訓,同時學生缺乏必要的運動損傷方面的知識,不能合理地進行他人保護或自我保護,致使運動損傷時有發(fā)生。
身體素質差或技術上的錯誤田徑項目對練習者的力量、速度、耐力和靈敏等素質要求很高。這些素質差距,表現(xiàn)為肌肉力量和彈性差,反應遲鈍,關節(jié)靈活性和穩(wěn)定性不夠,整個身體的適應能力較差,因而容易致傷。訓練過程中運動員技術動作掌握不熟練,未形成復雜的、鞏固的條件反射,存在缺點和錯誤,這類錯誤的技術動作,極易違背身體結構、技能特點和運動生物力學原理,因而造成傷害。
由于在各項活動中,動作的結構、強度、速度、節(jié)奏及用力方法不同,因而準備活動的內(nèi)容、形式、強度也有區(qū)別,如短跑、跳躍等一些強度大的項目,需要有關肌肉能承擔很大強度的負荷,如不認真做準備活動,則有關部位的肌肉會由于活動不充分而承受不住強大的負荷,因而造成損傷。運動量過大時,會造成身體機能下降,尤其是局部負擔過重產(chǎn)生過度疲勞,是造成損傷的重要原因。
運動量過大,常見于專項訓練時由于操之過急,采用“單打一”的片面訓練。如有些運動員為了提高下肢力量在一次訓練課或一周訓練內(nèi)容中,專門練習下肢跳、蛙跳、跨步跳和負重跳等等,使局部負擔過重,超過其承受能力而引起較嚴重的運動損傷,即使是細微損傷,反復積累亦成勞損。又如新生和剛入隊的運動員,因教練員不同,環(huán)境變化,訓練方法會有所改變,如果運動量突然增加、跑跳練習過多易造成脛腓骨疲勞性骨膜炎和骨折等等
身體機能和心理狀態(tài)不良訓練不足、患病受傷、傷病初愈、過度疲勞,導致運動員力量、動作的準確度和協(xié)調(diào)機能的明顯下降,警覺性和注意力減退,機體反應遲鈍,甚至運動水平較高的運動員在疲勞時進行訓練,平時熟練的動作也可能發(fā)生錯誤而引起比較嚴重損傷。運動員的心理狀態(tài),與運動損傷的發(fā)生也有密切的關系。如運動員心情不舒暢、情緒不高,對訓練缺乏自覺性和積極性,思想就不集中也興奮不起來。
運動員在訓練中,身體承受一定的運動負荷,特別是當采取大負荷訓練時,身體的疲勞程度加深,沒有有效的恢復手段作保證,疲勞累積,極易引起傷病。
充分的準備活動是避免運動損傷的有效手段之一,教師應對做好準備活動引起高度重視,并制定出科學有效的準備活動方法中學生在訓練前應充分做好準備活動,逐步由一般性活動過渡到專項性活動。準備活動的內(nèi)容,運動量時間應根據(jù)訓練的內(nèi)容個人的機能狀況以及氣象條件等具體情況而定,特別應加強主要負荷部位及容易損傷部位的準備活動在夏季訓練或持續(xù)時間較長的訓練項目,準備活動時間可短些?強度可小些,在興奮性較低或氣溫較低時,準備活動的時間應適當延長,一般以身體發(fā)熱,微微出汗為宜。
在教學和訓練中,教師和學生要在思想上充分認識預防運動損傷的重要意義,克服麻痹思想,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把安全教育放在首位。安全教育可以在訓練前進行,也可以通過典型事例黑板報等方式進行,使學生充分了解認識運動損傷所帶來的傷害,引起他們對運動損傷的重視教練員對運動損傷產(chǎn)生的原因及預防措施要有正確全面的認識,相信運動損傷是完全可以預防的,在運動實踐中積極貫徹各項預防措施,從而減少損傷的發(fā)生率。
加強易損傷部位和相對薄弱的部位的練習,提高其機能,是預防運動損傷的有效措施例如:為了防止踝關節(jié)的損傷,應多做些原地起沖的練習,加強踝關節(jié)周圍肌肉的練習。
每次訓練后,應適當安排一定時間和內(nèi)容的整理放松活動,整理放松活動盡量選擇一些使工作的肌群放松的練習,還可采用氣功心理暗示意念放松或播放一些舒緩的音樂,從心理上消除緊張,使機體更快地恢復。運動后的按摩也是消除疲勞的重要手段,按摩的主要手法有揉搓揉捏叩打推摩抖動等,幾種手法結合可起到良好的放松效果,還可以采取熱敷沐浴等手段幫助恢復,同時保證學生有足夠的睡眠休息時間及良好的營養(yǎng)攝入只有建立與訓練負荷相適應的恢復手段,才能及時消除疲勞。
要堅持全面身體訓練,提高整體機能水平全面發(fā)展的、良好的身體素質可以降低運動損傷的危險性。即使發(fā)生損傷,也可以把損傷的程度降到最低,而且有助于預防再損傷。在全面發(fā)展身體素質的同時,還要結合專項特點優(yōu)先發(fā)展力量素質。這是因為,力量素質是其他素質的基礎,控制身體的能力強,關節(jié)的穩(wěn)定性也好,這就可以大大減少損傷的發(fā)生
科學化訓練是爭創(chuàng)運動成績的必由之路,而恢復訓練則是科學化訓練中的一個有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制定訓練計劃時應該體現(xiàn)出來。實踐證明,對運動員只是大運動量、大強度訓練,而不采取有效的恢復手段,運動員就會出現(xiàn)過度疲勞而引發(fā)各種傷病。田徑運動員在訓練時,對易傷部位要有保護措施,如護具等。在訓練時要作好充分的準備活動,加強對易傷部位的練習。另外,還要確立合理的競技目標,盡可能降低不良心理因素的影響,以免影響動作質量造成損傷。
在田徑課教學過程中想要避免運動損傷的出現(xiàn),就必須加強教師和學生對運動損傷的正確認識,遵循科學有效的組織教學方法,合理安排教學內(nèi)容,完善場地器材等。同時還要注意對學生課后身體的放松恢復活動,保證學生有足夠的睡眠和休息時間,以提高學生機體的恢復能力,讓學生在教學和訓練中保持著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預防學生出現(xiàn)運動損傷事故,這對提高學生運動成績和身體素質有著直接的影響,也為該校順利開展田徑運動提供最有效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