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希理
【關鍵詞】 數學教學;生活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22—0167—01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力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fā),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數學問題,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作為數學教師,要善于從生活實踐中捕捉一些鮮活的事例,不失時機地引入課堂,使學生深切地體會到數學的價值所在,進而提升數學教學效率。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就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策略,談談自己的體會和看法。
一、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研究表明,恰當的教學情境能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欲望。而生活情境除了具有上述特點之外,還搭建了形象的生活背景與抽象的數學知識之間的橋梁,從而降低了學習難度,進而提高了教學效率。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好生活中的數學素材,使之真正為教學服務。
例如,教學“觀察物體”一課,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校園里選定一個建筑物,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這個建筑物,體會不同的角度看同一個物體時的形狀變化,并用簡單的圖形畫下來。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寓數學知識教學于生活情境中,引導學生探索圖形的特征,豐富空間與圖形的經驗,學生很容易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要善于運用生活化的課堂語言
教學要體現生活化,教師的教學語言必然也要適合生活化這一要求。尤其是數學教學,要學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教師就要適時利用生活化的數學語言,拉近數學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距離,以降低理解難度,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如,教學“利息”一課,筆者這樣進行引入:“我家里有10000元錢暫時不用,可是現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請同學們幫老師想個辦法,如何更好地處理這些錢?”學生的回答多種多樣,教師趁機引導:“選擇儲蓄比較安全。在儲蓄之前,我還想了解一下關于儲蓄的知識。哪位同學能夠給我介紹一下?”學生競相發(fā)言。在充分感知了“儲蓄”的益處之后,學生主動了解了“儲蓄的相關事項”,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了知識。
三、要適時設計生活化的數學問題
問題能引導學生思維的方向,是教師把握學生理解知識程度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學時,教師要在合適的時機提出恰當的問題。然而數學教材中呈現給學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標準化的數學模型,教師如果能將這些抽象的知識和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引導學生體會數學知識產生的生活背景,就會降低理解難度,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例如,教學“克和千克”一課時,讓學生在生活中觀察物品的包裝和質量標記后,教師提問:“你們發(fā)現了哪些數學信息?”在交流時,學生找到了許多現實的素材。如,食用鹽500克、大瓶洗衣液5千克、大米每袋10千克……教師繼續(xù)發(fā)問:“在我們的生活中你還見過其他的質量單位嗎?”學生回答平時見過兩、斤、公斤……這個過程,不僅把教材中的內容轉換成學生能觸摸到的實際生活問題,讓學生切實地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原型,而且還能調動起學生解決問題的熱情,讓課堂充滿趣味。同時還有效啟迪了學生的思維,讓師生在愉悅和諧的氣氛中順利完成了課堂教學任務。
四、靈活布置生活化的作業(yè)
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不僅要注重課堂上的生活化,還要使學生的課后作業(yè)也充滿生活化的特點。尤其是小學數學知識,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師要教會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使他們能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例如,教學完“長方體、正方體體積”的有關知識后,讓學生去測算教室的空間大小、家中自己臥室的空間大小;在學習“小數”時,筆者讓學生到超市去了解各類商品的價格,觀察商品的標簽,搜集超市的購物小票,了解小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學習“百分率”時,筆者讓學生從網上搜集關于面粉廠的出粉率、榨油廠的出油率、某些產品的合格率等等,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也讓學生切實地感受到數學的價值所在。
總之,數學即生活。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生活情境,以幫助學生學習,鼓勵學生發(fā)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并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本文系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策略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