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筱斐 祝永春
摘 要:隨著經濟和技術的發(fā)展,很多中小學校都開始使用教育信息化的形式,進行教學。本文講述了在教育信息化發(fā)展新階段出現的問題,重點闡述了解決對策,主要有:加強各地區(qū)中小學及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教師信息化能力、轉變觀念,做好教育科研、實現教育資源共享,旨在中小學完善教育信息化的模式,提升學生信息化素養(yǎng)。
關鍵詞:中小學 教育 信息化發(fā)展 問題 對策
前言
在20世紀九十年代,教育信息化在科技高速發(fā)展背景下提出來,是教育領域的一次巨大變革,從教學內容、組織、觀念、手段、評價等發(fā)生變化。進行教育信息化主要是為了在現在信息化社會中,培養(yǎng)全面的人才。雖然現在在中小學中的使用,還存在一些問題,但是經過教育部門、學校和教師的共同努力下,采取有效對策解決,促進教育信息化的廣泛運用。
一、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發(fā)展新階段問題的現狀
1.各地區(qū)信息化建設不均衡
國家財政部門面向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方面,不同的地區(qū)學校下撥的經費差異很大。具體說來,在農村地區(qū),只是保證最基本的硬件供應,很多偏遠地區(qū)的農村學校在設備投入和相關師資建設方面,經費不足。這就出現信息化發(fā)展落后的趨勢,影響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認知。另外,有的學校雖然構建信息化設備,但是教師使用概率不高,在使用過程中受多種因素影響,效果不明顯,即使有完善的信息設備,卻不能使用,降低其價值,不能做到教育的信息化。
2.教師信息化能力不強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良好的使用信息技術,很多中小學校,領導人員對其認識度不高,在學校中不能良好的推廣,教師自然降低了對信息化教學學習的積極性,不能深入理解其教學本質,只是按照領導的要求教學,對信息技術使用不多[1]。另外,教學任務中,行政事務也很多,在日常工作中,很少有空余的時間學習信技術的使用方法,未能和教學內容和目標結合,如果盲目使用,教學效果不增反低,很難推動中小學教學信息化發(fā)展。
3.對教學信息化觀念未能轉變
現代的教學,需要借用信息化技術,在豐富的教學資源基礎上,優(yōu)化教學過程,增強學生信息素養(yǎng),實現教學的現代化。但是現在很多中小學校領導認為,教育的信息化就是使用計算機,不能認識到利用信息化教學的重要性,因此未能利用信息化中的資源共享,只是單純地將計算機聯通網絡,不能從實際出發(fā),進行信息化教育。未能培養(yǎng)教師和學生良好的信息化觀念。主要原因是學校領導對信息化教育本質認識不到位,因此在教育的改革方面,不能良好運用信息化,導致現在很多學校的教學信息化工作落實不到位。
二、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發(fā)展新階段問題的對策分析
1.加強各地區(qū)中小學及基礎設施建設
中小學要想做好教育的信息化,首先需要有相關設備做基礎,針對現在偏遠地區(qū)基礎設施不全面的問題,我國財政部門要加大資金的投入,幫助構建完善的計算機等設備。另外,面向社會,籌措資金,特別是偏遠的地區(qū),為了令學生樹立良好的信息觀念,相關政府做好宣傳,邀請社會企業(yè)和個人到學校參觀,令其知道偏遠地區(qū)學生學習的窘境,認識到學生是我們將來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支撐,借此吸引更多資金,建設完善的信息化基礎設施,保證信息技術教育的順利發(fā)展。
2.提升教師信息化能力
待信息化設備完善后,就需要構建一支良好的教學信息化專業(yè)教師隊伍,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中小學校教師的信息技術培訓,令其掌握信息化教學的重要性,提升其信息技術水平,針對農村等偏遠地區(qū)的學校,使用激勵的手段,提升教師學習積極性,讓其在教學過程中,都能良好的使用信息化,降低教師在課堂中教學壓力的同時,提升學生參與積極性。另外,學校在招聘教師的時候,可以將是否有信息技術能力作為主要招聘手段,吸引更多的信息技術能力強的教師融入教師隊伍中。在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培養(yǎng)教師使用信息技術教學,推進中小學和時代共同發(fā)展。
3.轉變觀念,做好教育科研
針對學校領導教學觀念傳統(tǒng)的問題,當地教育部門要對其進行教育,令其轉變觀念,認識到信息化教學的重要性和對學校、教師、學生的發(fā)展帶來的好處。學校中指導工作時,將信息技術融合到各科教育中,實現信息化教育的普及。教育部門下發(fā)的文件就明確指出,中小學校不但要開設信息技術課程,還要求教師將信息技術和其他專業(yè)結合,鼓勵所有教師都是運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本專業(yè)的教學,提升教學效率。
信息技術和各學科的融合,已經是現代教學中,不可缺少的形式,使用信息技術中的資源,擴展學生學習事業(yè)。中小學領導和教師,要利用最新的教學理念,通過信息技術,主導教學活動,增強教學效果和效率,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并且針對現在中小學教學內容和信息技術分離嚴重的情況,需要各科教師做好科研工作,在提升信息技術能力的同時,將其和課程結合,在教學方面有質的突破。
4.實現教育資源共享
隨著互聯網的發(fā)展,人們可以通過網絡進行信息的傳輸,中小學教學信息化的建設,教師要做好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以校園為單位創(chuàng)建溝通平臺,實行全市或者全國聯網,教師將教學資源上傳到網絡中,供大家分享。建設區(qū)域化的信息技術教育資源庫,鼓勵教師制定有自身特色的教學軟件,如微視頻,在資源庫中進行資源分享和交流,為其他教師提供教學資源[2]。這種資源的共享,可以減少教師制作課件的時間,提升教師工作效率。
結語
綜上所述,中小學校教學過程中,信息化在教育改革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其屬于新型技術,所以在使用的過程中還出現一些問題,需要有效的解決,通過實現教育資源共享和提升教師信息化水平等,在信息化發(fā)展新階段,促進中小學校的快速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馬德堅.民族地區(qū)基礎教育信息化的實效性個案研究[D].西南大學,2016.
[2]張文波.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發(fā)展新階段問題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4(05):39-43.
作者簡介
梅筱斐(1983—),男,漢族,籍貫:山東省濟南市,學歷:碩士,研究方向:現代教育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