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學階段是獲取知識的一個重要階段,學生的學習時間較為充足,且集中在課堂上。因此,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建立高效的課堂對學生獲取知識至關重要。英語學科尤其注重語言環(huán)境,學生課堂參與的高低更是直接體現了教學效果的好壞。但由于各種因素,部分中學生在英語課堂上的參與度并不高,以致學習效果不明顯。本文試圖探究影響中學生英語課堂參與度的原因,同時提出一些建設性的建議,引導學生更好地參與到英語課堂,達到學有所獲的目的。
【關鍵詞】中學生;英語學習;課堂參與度
【作者簡介】李果(1995-),女,漢族,河南西華人,延安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英語。
優(yōu)秀的英語課堂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促進,學生參與度不高會導致課堂效率低下、英語學習始終難以取得進展。所以,對影響學生參與度的因素進行研究是有必要的。本文主要從教師的教學風格、知識的連貫性和學生的學習興趣三個方面進行分析,以找出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的策略。
一、教師的教學風格
教學風格是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采取的一貫的和個性化的教學方式和手段。它能夠決定課堂的整體氛圍,影響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及整體教學效果。由于年齡、性格、性別、教育背景、思維方式等的差異,教師的教學風格大有不同,產生的教學效果也不同。根據Sternberg提出的心理自我控制理論,教師的教學風格被分為立法型、執(zhí)行型、評判型、整體型、局部型、激進型和保守型。研究發(fā)現,在這七種教學風格中,相對簡單且容易形成的是執(zhí)行型、局部型和保守型,但持有這幾種教學風格的教師往往不能很好地調動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容易造成課堂效率低下。而立法型、評判型、整體型和激進型則是相對復雜的教學風格,更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效率。
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擺脫一貫的只關注教學任務、循規(guī)蹈矩的教學風格,去做一名創(chuàng)新型英語教師。隨著時代的進步,教師應當打破固有的規(guī)則,善于發(fā)掘新穎的教學方式,將自己及學生生活中的新鮮事物融入的教學中,采用多種不同的教學手段,形成獨特的、高效的且受學生歡迎的教學風格,這樣才有利于鼓勵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主動獲取知識。
二、知識的連貫性
英語學科較為注重知識的連貫性,學生應學會舉一反三,活學活用知識。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將新舊知識聯(lián)系起來,放在一個系統(tǒng)中,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舉例來說,在講到friendship這個話題時,可以設計一個討論的環(huán)節(jié),主題為“what do you think a friend should be?”,等待學生討論完成后,征詢他們的答案,如:patient, kind, helpful, honest, humorous等等,將這些一一寫在黑板上一棵畫好的大樹形狀里,邀請一位同學用蘋果的形狀圈出他所認為友情里重要的東西,最后告訴學生:朋友擁有的好品質越多,那這棵友誼之樹結的果實也會越多。這樣既可以讓學生回顧他們之前所學的一些單詞,也能提升學生們的情感素養(yǎng),有利于更好地培養(yǎng)他們的學科素養(yǎng)。
英語學科有大量的知識需要記憶,但人腦的記憶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最著名的就是艾賓浩斯記憶曲線,一個知識點經過長時間反復的記憶才能被掌握,在這期間,遺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的。如果所有英語教師都能明白這一點,及時將學過的知識貫穿到新知識中,就會有利于幫助學生鞏固舊的知識,而不是輕易就將這些知識遺忘了。另一方面,將學過的知識融入新的知識中學習,方式比較平緩,學生更容易接受從而產生自我認可感,更愿意參與到課堂中,這樣就達到了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的目的。
三、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激發(fā)學習的內在動力,中學階段的學生大多都已經過了英語學習的啟蒙時期,若是學生沒有培養(yǎng)起對英語學習的興趣,進入中學后要學的知識點突然變復雜,學生可能會因為學習上的困難產生失落感,甚至徹底對英語失去興趣,以致失去學習英語的動力。除此之外,學生也可能會受到錯誤的世界觀的引導,如:我們是中國人不學外語、學英語沒有用等等,這些都會影響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在學習英語時產生消極心理。
教師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一個重要承擔者。首先,作為英語教師應當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公平地對待學生、關愛學生,和他們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其次,要優(yōu)選教學內容,選擇優(yōu)質的、適合學生學習的內容,才能讓學生感受到英語的魅力;再次,構建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寓教于樂,有利于讓學生產生更大的學習興趣;最后,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老師要做到多鼓勵少打擊,以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打擊他們的學習熱情。
同時,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對知識的吸納能力,這是對教學的一個重要反饋。一旦忽視了學生的掌握情況,那么課堂就可能會出現老師自顧自講,學生不知所云的情況。學生便會感受到不被重視,學習積極性降低,自然就不愿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去了。因此,教師除了要積極回應學生提出的問題,幫助他們答疑解惑,還要主動和學生交流,了解他們對知識的真實掌握情況。這樣的態(tài)度學生更容易接受,也會更樂于參與到課堂中。
總之,教師的教學風格、知識的連貫性及學生的興趣都是影響中學生英語課堂參與度的重要因素。這些大多是依靠教師來引導的,因此教師應當有所反思,更加端正自己的教學態(tài)度、完善自己的教學風格及提高教學策略,同時關注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讓學生更好地參與到課堂,最終達到學有所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Conti,G. J. Identifying Your Teaching Style[M]. FL: Krieger Publishing Company, 2004.
[2]賀雯,張慶,黎雯君.教師有效教學風格的結構與形容詞評定問卷編制[J].上海教育科研,2011(05):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