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持聳 卓芳
[摘? ?要]英語是中職學校的一門基礎文化課,由于特殊的語用環(huán)境以及中職學校的實際學情,中職英語教師想要完全撇開母語而進行英語教學是不現(xiàn)實的,不如因勢利導,充分利用母語的有利因素來促進英語教學。文章以筆者多年中職學校的教學經(jīng)驗為基礎,通過對英語與漢語的異同進行比較研究,探討母語在中職英語教學中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母語;中職英語教學;積極作用
[中圖分類號]? ? G71?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19)33-0091-02
隨著我國與外部世界全方位交流的日益頻繁和深入,越來越多的國人意識到英語的重要性,對英語學習的積極性也逐漸提高。英語在中職學校作為一門基礎文化課,無疑是不容忽視的。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fā)現(xiàn)了一個很值得探討的問題,那就是英語與我們母語之間的關系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學校內(nèi)外掀起了學習英語的熱潮,大家熱衷于英語聽、說、讀、寫的交際能力訓練。但在現(xiàn)代的中國,學習英語的終極目標不應只是培養(yǎng)語言適應與交際能力,而更應該是能夠迅速、準確地進行外語和母語兩種語言的轉(zhuǎn)換,完成信息交流的任務。母語在外語學習中并不總是負遷移。如果能充分利用母語在外語教學中的有利因素,比較兩種語言在表達方面的異同,對提高英語教學效果是有利的。
一、中職學校學情分析
中職生的文化素質(zhì)普遍不高,他們大多是普高落榜生,很多人從小學起就沒有養(yǎng)成好的學習習慣,沒有端正的學習態(tài)度和明確的學習目標,也沒有學習動力。很多學生抱著混日子的心態(tài),把學習放在次要的位置。于是,課堂上各種不良行為屢禁不止。為了上好一節(jié)課,教師通常要花很多時間組織教學,這勢必會影響教學進度,降低教師的教學熱情。
許多英語教師在教學中都有發(fā)現(xiàn),學生在運用英語進行表達時不能擺脫母語的影響,想完全做到用英語去思維(擺脫母語的影響)是比較困難的。因受母語影響,一些很簡單的英語句子,學生也不能譯成規(guī)范的漢語。如把“How old are you?(你多大年齡了)”譯成“怎么老是你”,這種按詞序一字不差的譯法令人捧腹之余,還讓人了解到一些學生對英漢語言之間的關系不清楚,因而有一種不敢越雷池一步的無助感,這不由讓人心生憐愛和幫助之心。
二、充分利用母語促進英語教學
在英語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注意到英漢語言在表達方面的差異,通過比較加深學生對兩種語言在詞義、搭配、語法、表達習慣等各方面異同的認識?!度罩瞥跫壷袑W英語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指出:初中以上的學生母語習慣已相當牢固,在英語教學中,要絕對排除母語的影響是不可能的,問題在于如何適當?shù)乩媚刚Z。如果處理得當,通過英語和母語的適時、適度的比較,是有利于學好英語的。德國著名外語教學法專家馬蓋爾也主張在外語教學中要進行母語和外語的系統(tǒng)比較。
因此,要學好英語,有一定翻譯基礎是十分必要的。這里的“譯”,是指緊密結(jié)合中學英語實際,學習一些翻譯的基礎知識,以提高雙語比較和運用能力,而不是將翻譯作為一門專業(yè)課。魯迅先生在談到翻譯難時,曾形象地比喻:“好像在腦子里摸一個急于要開箱的鑰匙,卻沒有。”而我們所說的卻是指有了一定的詞匯和表達能力,即有了開箱子的“鑰匙”,卻不知道怎樣去“開”。這就要求適時地學會一些使用“鑰匙”去“開”箱子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基本的翻譯知識。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說:尋找并找出一種教學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卻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動,多些閑暇、快樂和堅實的進步。
根據(jù)中職學生對漢英雙語掌握和運用的一般情況,我們認為語言比較法主要是介紹英語和漢語在以下幾個方面的異同。
(一)詞的多義性
英語同漢語一樣,存在著一詞多詞性、多詞義的特點。以“well”為例,這個單詞在不同的語境中有不同的含義。例如:
Examine the paper well before you hand it in.
交卷前仔細檢查一下。
上面的句子中,well是用作副詞。它還可用作名詞,表示“井、泉、源泉”等含義。例如:
He is indeed a well of information.
他知道的東西真多。
另外,它還有動詞和形容詞等其他詞性,不再贅述。
英語語言學家Firth說過:“ Each word when used in a new context is a new word.(每一個詞在不同的上下文中都是個新詞。)”在英語學習中,學生如果知道這個簡單的道理,能結(jié)合自己英語學習的實際,聯(lián)系自己母語語言的習得,比較英語與母語在語言表達方面的異同,就有助于學生積極思維,發(fā)揮學習英語的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語言理解和轉(zhuǎn)換運用能力。
(二)詞匯的搭配與表意
英語與漢語一樣,其詞的搭配力很強,表意也十分豐富。如“make”就可以同at、away、from、in、of、up等詞搭配成詞組,而且同一詞組也可用來表示不同含義。例如:
1.Not until then did he make up his mind to catch up with other students in his class.
直到那時他才下定決心要趕上班里其他同學。
2.This machine is made up of more than 1200 parts.
這臺機器是由1200多個部件組裝而成的。
(三)英漢語法表達方式的差異
中職學生對英漢語法異同有了一定的辨識能力,也具有對一些含有較為復雜的語法現(xiàn)象的句子進行理解分析的能力,可是往往在將一些英語句子譯成漢語時卻讓人費解。究其原因,是由于缺乏對英漢語法表達方式差異的了解和掌握,再加上受到英語句式結(jié)構(gòu)的影響,生怕增詞、減詞或改變結(jié)構(gòu)順序會出現(xiàn)錯誤。就如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英漢詞匯中也沒有兩個完全對等的詞。例如:
媽媽喊正在學習的瑪麗去吃飯,而瑪麗回答:“Im coming.”有學生根據(jù)時態(tài)譯成:“我正在來?!笨涩旣愡€在學習,又怎么同時做出“正在來”的動作?當學生了解并掌握在英語中,可以用表示“來、去”等位置變化的詞的進行式表示將來的動作,用其一般式表示正在進行的動作后,就會將上文的句子譯成“我就來”,也會正確理解下面這句話的意思了:Look! Here comes Li Lei.(看!李磊正往這邊來。)
(四)英漢語言中的成語與諺語的比較
大部分中職學生接觸的英語成語和諺語不是太多,教師可以引導他們將學過的英漢成語和諺語加以對比,并從直譯與意譯的角度去理解,去運用,這是十分有益的,例如well begun is half done(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spend money like water(揮金如土)、many drops of? water make an ocean(積少成多)等。
實踐證明,在英語教學中,適當?shù)剡\用母語進行英語與母語的比較,不僅沒有絲毫影響學生對英語的感知與掌握,反而會因激發(fā)學生對英漢語言異同的興趣而使其產(chǎn)生學習英語的激情和自信心,促進其更好地理解英語語言,從而形成較好的英語語言運用能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母語運用能力的提高對英語學習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二者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
對英漢語言進行比較,尤其是恰當?shù)剡\用母語的優(yōu)勢,因勢利導,為培養(yǎng)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提升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和水平,提供了一條很好的途徑。
(責任編輯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