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冀瑗
摘要:黨的建設總體布局從最早的“三大建設”“四大建設”“五大建設”,到新時代的“六大建設”與“一項斗爭”的演變,有著深刻原因,它是對制度建設、反腐倡廉建設、政治建設、紀律建設重要性與緊迫性的深刻認識,反映了實踐的要求,體現(xiàn)了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關系。黨的建設總體布局每一次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都將推動黨的建設的進步與發(fā)展。
關鍵詞:黨的建設;民主化;科學化;理想信念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008-2921(2019)06-056-006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在加強自身建設過程中,執(zhí)政能力不斷提高,先進性、純潔性不斷增強,嚴格執(zhí)行黨要管黨,從嚴治黨,不斷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不斷加深對黨的建設總體布局的認識,推動了黨的建設總體布局架構的科學化,促進了黨的建設不斷進步與發(fā)展。黨的十九大將黨的建設總體布局進行了與時俱進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豐富了黨的執(zhí)政理論與黨的建設理論。認真梳理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建設總體布局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的歷程,有利于把握黨的執(zhí)政規(guī)律和建設規(guī)律,推動黨的建設民主化與科學化,使黨始終成為先進的黨、純潔的黨、偉大的黨。
一、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建設總體布局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的歷程
黨的建設總體布局隨著實踐的腳步在不斷地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從黨的十三大的“三大建設”到黨的十九大的“六大建設”與“一項斗爭”的演變,反映了黨對自身建設規(guī)律認識的深化,對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也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使黨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強的領導核心。
(一)“三大建設”總體布局的確立
黨的“三大建設”是指思想、組織、作風建設。它們于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報告上確立為總體布局的基本要素。
1978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為黨的建設總體布局做了鋪墊與準備。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果斷摒棄“兩個凡是”錯誤思想,在思想上為黨的建設奠定了基礎。全會決定把黨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上來,果斷放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為黨的建設指明了堅定的政治方向。
1982年召開的黨的十二大在思想理論上為黨的建設總體布局做了準備。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上首次闡述了“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命題,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黨的建設總體布局提供了理論支撐。黨的十二大新修改的《中國共產黨章程》明確規(guī)定:“黨的領導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組織的領導?!盵1] 雖然黨的政治、思想、組織建設的內容有了,但是當時并沒有概括為黨的建設總體布局。
1987年的黨的十三大將“三大建設”正式歸納到總體布局中。黨的十三大報告強調:“黨的自身建設也必須進行改革,以適應改革開放的新形勢。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都應當體現(xiàn)這個指導思想?!盵2] 這就指明了今后要從思想、組織、作風上加強黨的建設。雖然當時提出了制度建設,但并沒有將制度建設上升到與總體布局的“三大建設”并列的層面來考慮,黨的建設總體布局在黨章里還沒有體現(xiàn)。
(二)“四大建設”總體布局的形成
黨的“四大建設”是指思想、組織、作風、制度建設。黨的“四大建設”的總體布局確立于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報告上。它的形成與確立是一個逐步發(fā)展的過程,同時也是黨的建設總體布局的發(fā)展、深化與創(chuàng)新的過程。
1992年黨的十四大報告雖然提出了“政治建設”的概念,“黨的思想、政治、組織、作風建設都面臨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3]。這里將政治建設與思想、組織、作風建設并列來提,表明當時的情況已經讓江澤民意識到政治建設的必要,但還沒有上升到總體布局的高度。黨的十四大報告在黨的建設未來五年任務中,把克服消極腐敗現(xiàn)象作為五大任務之一,初見反腐倡廉建設的端倪。
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包含了反腐倡廉建設的內容,但還沒有將其寫進總體布局。“全黨要按照新的偉大工程的總目標,從思想上、組織上、作風上全面加強黨的建設,不斷提高領導水平和執(zhí)政水平,不斷增強拒腐防變的能力?!盵4] 盡管有反腐的提法,但沒有放在總體布局的高度。在未來五年黨的建設任務中,也只是從思想、組織、作風上部署工作,但實際反腐倡廉的推行,為其成為總體布局的一部分奠定了基礎。雖然黨的十四大提出了政治建設的概念,黨的十五大提出過反腐倡廉建設,但黨的建設總體布局還停留在“三大建設”的表述上。
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首次將制度建設納入黨的建設總體布局,完成了從“三大建設”向“四大建設”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思想建黨是毛澤東的貢獻,制度建黨是鄧小平的成就。鄧小平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教訓,深刻認識到許多的錯誤雖然與領導人的作風有關,但根本性的問題是制度問題,因為好的制度可以讓壞人無法作惡;不好的制度可以使好人變壞。1987年黨的十三大報告就提出過加強制度建設。黨的十六大報告在未來五年建設任務中,將制度建設與思想、組織、作風建設并列起來提,實現(xiàn)了黨的建設總體布局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是黨的建設在理論上的一次與時俱進。當時反腐斗爭還沒列入總體布局,新的總體布局也未寫進黨章。
(三)“五大建設”總體布局的推進
黨的“五大建設”是指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制度、反腐倡廉建設?!拔宕蠼ㄔO”是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完成的,這是黨的建設總體布局的又一次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黨的十八大報告與黨的十七大報告表述有一個顯著的變化,那就是把反腐倡廉建設提到了制度建設之前,表明了反腐倡廉建設的緊迫性和重要性,是對人民痛恨腐敗問題的積極回應,同時也是黨自身生死存亡的關鍵,因為一個政黨要垮臺,往往是自身機體內部出現(xiàn)問題的結果,腐敗問題已經嚴重侵蝕了黨的肌體健康,必須從嚴治黨。“五大建設”總體布局的確立與形成,也是黨的建設總體布局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的過程。
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在黨的建設總體布局中,將反腐倡廉建設加入進來,完成了“五大建設”的發(fā)展。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帶來繁榮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消極的影響,一切向錢看的思想在黨員干部中滋生,腐敗現(xiàn)象蔓延。將反腐倡廉建設上升為總體布局的高度,經歷了一個逐步認識和發(fā)展的過程。黨的十二大報告強調,黨風關系黨的生死存亡,這里的黨風包含了廉潔。黨的十三大報告強調反腐斗爭的不可避免性,但沒有將其單列為一項重要任務。在黨的十四大、黨的十五大、黨的十六大的報告中,反腐敗都是作為黨的未來五年任務中單列的一項來部署的,足見黨中央對反腐敗的重視與決心,但至此為止,還沒有將反腐倡廉建設寫進黨的建設總體布局中。十七大報告第一次將反腐倡廉建設寫進了黨的建設總體布局,與“四大建設”一起,完成了黨的建設總體布局的又一次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但這一總體布局還沒有寫進黨的十七大黨章。2012 年黨的十八大報告在黨的建設總體布局上繼承了黨的十七大的內容,但更精煉,把反腐倡廉建設提到了制度建設之前,凸顯了當時反腐斗爭的重要性與緊迫性。新修改的黨章也將“五大建設”寫進了黨章。
(四)新時代黨的建設總體布局的創(chuàng)新
新時代黨的建設總體布局是“六大建設”與“一項斗爭”模式,具體是指政治、思想、組織、作風、紀律、制度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從黨的十八大到黨的十九大的五年,習近平領導全面從嚴治黨,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黨的各項建設向前發(fā)展,我們黨正成為并將繼續(xù)成為政治過硬、思想堅定、組織穩(wěn)固、作風良好、紀律嚴明、清正廉潔的黨,這是我們黨的目標也是黨的建設總體布局要解決的七個方面的問題。這既拓展了黨的建設總體布局內容也是對黨的建設總體布局的完善與創(chuàng)新。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全面推進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把制度建設貫穿其中,深入推進反腐敗斗爭?!盵5]總體布局被寫進了黨章。總體布局的七個方面內容,是一個有機整體,七方面內容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lián)系,共同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向前發(fā)展。新的總體布局的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一是首次將政治建設列入其中并放在首位;二是首次將紀律建設列入其中。
重視政治建設是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毛澤東指出,黨的建設要與黨的政治路線密切聯(lián)系。鄧小平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時強調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江澤民的“三講”教育學習活動,“講政治”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項內容。胡錦濤提出要提高全黨思想政治水平??梢姡邳h的建設實踐中,我們黨一貫重視政治建設。但在黨的十九大以前,政治建設一直沒有被單獨作為一項建設列入黨的建設總體布局中,多數時候是包含在黨的思想建設之中。習近平高度重視政治建設,我們黨補鈣壯骨、強身健體的根本保證就是講政治。政治意識處在“四個意識”之首,足見對政治的重視。嚴肅黨內政治生活來管黨治黨;突出政治是選人用人的標準;凈化黨內政治生態(tài)以加強作風建設;遵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guī)矩。黨的十八以來,全面從嚴治黨成績突出的根源在于對黨的政治建設的重視。黨的十九大首次將其納入總體布局中并將其擺在首位,是看到了政治建設的極端重要性,它指明了黨的建設的航向。
黨一直以來都十分重視黨的紀律建設。戰(zhàn)無不勝的中國共產黨靠的就是革命理想和鐵的紀律,我們一直都是紀律嚴明的黨,這是我們黨的獨特優(yōu)勢與光榮傳統(tǒng)。黨的二大通過的黨章,紀律就被單列為一章,足見對紀律建設的重視。毛澤東時代,嚴格的紀律是黨領導人民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的法寶。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成效突出,一個最重要的經驗就是執(zhí)行了嚴明的紀律。
二、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建設總體布局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的原因
黨的建設總體布局的每一次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都是實踐的需要,現(xiàn)實的要求。黨的十三大確立的“三大建設”總體布局,由于制度建設的重要性凸顯,黨的十六大將“三大建設”總體布局發(fā)展成“四大建設”總體布局,制度建設加入其中是創(chuàng)新之處;黨的十七大將反腐倡廉建設納入總體布局,實現(xiàn)了“四大建設”向“五大建設”總體布局的創(chuàng)新;黨的十九大將政治建設、紀律建設納入總體布局,體現(xiàn)了政治建設與紀律建設在黨的建設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一)對制度建設重要性的正確把握
“三大建設”發(fā)展到“四大建設”,其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的原因在于黨對制度建設重要性的正確把握。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辦事規(guī)程或行動準則,既包括一系列成文的條例、法規(guī)等,又包括體制與程序,它能約束與規(guī)范黨員的行為與處事方式。成文的法規(guī)條例作用明顯,體制程序亦很重要,它保障成文法規(guī)等被有效地遵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在撥亂反正、反思錯誤、汲取教訓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黨內制度,如決策、選舉、任免等制度不具體,機制體制也很不健全。鄧小平深刻認識到,各種特權現(xiàn)象表面看是個別黨員的思想出了問題,根本原因實際上是制度不健全?,F(xiàn)實給我們提出了制度建設的重要性與緊迫性,從黨的十三大到黨的十六大,將制度建設納入到黨的建設總體布局,促進了黨的建設的進步與發(fā)展,有力地提高了黨的執(zhí)政水平。
(二)對反腐倡廉建設緊迫性的積極回應
“四大建設”發(fā)展到“五大建設”,其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的原因在于對反腐倡廉建設緊迫性的積極回應。進入新世紀,腐敗問題已經嚴重阻礙了黨與國家事業(yè)進步與發(fā)展,毒害黨的機體。廉政建設就是對腐敗問題的積極回應,腐敗關系黨和國家生死存亡。江澤民同志早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就認識到反腐斗爭的重要性與緊迫性,將其提升到政治斗爭的高度。改革開放以來,在解放思想和市場經濟的共同作用下,帶來經濟繁榮的同時,也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少數人把解放思想與遵紀守法、市場經濟規(guī)則與黨紀國法等對立起來,加上一度忽視思想政治教育,面對權錢色誘惑,一些人突破底線,最終陷入腐敗的泥沼而不能自拔。懲治腐敗單靠思想教育和作風糾正無法起到好的效果,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反腐倡廉建設就從作風建設中獨立出來,變成了黨的建設總體布局的“五大建設”之一。黨的十八大報告將反腐倡廉建設提升到制度建設之前,進一步突出其緊迫性與重要性。黨的建設總體布局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有了明顯的變化,反腐倡廉建設不再單列一項,而是復歸到作風建設之中,表明反腐敗斗爭已取得壓倒性勝利,腐敗問題已不再是最突出問題,當然反腐敗斗爭還需要繼續(xù)深入開展。
(三)對政治建設重要性的深刻認識
政治建設納入并放在首位,是總體布局的一大創(chuàng)新,原因在于對政治建設重要性的深刻認識。講政治是中國共產黨建設過程中的題中之義,是一個重要工作原則和本質屬性,是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的前提。講政治能集中思想,匯聚力量,實現(xiàn)國富民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干部在政治上出問題,對黨的危害不亞于腐敗問題,有的甚至比腐敗問題更嚴重?!盵6]表明了政治問題關系到黨的安危及黨的機體的健康。對政治建設的重視,是對黨的十八大以來重視政治建黨的極大肯定。之前由于管黨治黨不嚴,尤其是忽視政治建設,弱化了黨的領導,宗派主義、兩面派盛行。將政治建設納入總體布局,有利于解決黨內突出問題。把政治建設置于總體布局的首位,緣于它的特殊作用,它引領著黨的其他幾方面建設的方向。
(四)對紀律建設重大作用的合理表達
首次把紀律建設納入總體布局,是黨的建設總體布局的又一大創(chuàng)新,原因在于黨的領導人習近平總書記認識到紀律對于黨的建設的重要作用,紀律建設做好了可以防患于未然。紀律建設納入總體布局,深化了對全面從嚴治黨的認識,豐富了黨的建設理論。中國共產黨是具有堅定信念與鐵的紀律的政黨,紀律嚴明是我們黨的傳統(tǒng)與優(yōu)勢,可以使黨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毛澤東同志提出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鄧小平同志強調“我們這么大一個國家,怎樣才能團結起來、組織起來呢? 一靠理想,二靠紀律”[7]。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不斷強調加強黨的紀律建設,從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到“三嚴三實”,再到“四講四有”的提出,不斷推進黨的紀律建設,促進全面從嚴治黨。進入新時代,面臨風險與考驗,只有居安思危,黨的事業(yè)才能進步與發(fā)展。但淡薄紀律、忽視紀律、虛化紀律監(jiān)督等問題還在一些黨組織和黨員中存在,雖未觸及“紅線”,一旦蔓延就有燎原之勢。黨的紀律建設有利于凝聚人心,實現(xiàn)目標。
三、對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建設總體布局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的思考
黨的建設總體布局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體現(xiàn)了實踐的要求;總體布局的每一次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體現(xiàn)了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關系;我們要將總體布局整體推進,不可顧此失彼。
(一)黨的建設總體布局的每一次創(chuàng)新都是實踐的召喚
從改革開放到黨的十六大之前,我們黨的建設總體布局都體現(xiàn)在思想、組織和作風三個方面。直到2002年黨的十六大才將制度建設納入總體布局中,這是實踐的要求與召喚。制度可以規(guī)范和約束人,表現(xiàn)為條例、法規(guī)、規(guī)章等,更表現(xiàn)為體制與程序。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在反思錯誤、汲取教訓,全面撥亂反正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黨內的許多制度都缺乏明確具體的內容與規(guī)范,且組織也不健全。鄧小平深刻認識到特權現(xiàn)象表象上是思想問題,實則是制度問題?!爸贫群每梢允箟娜藷o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盵8]制度是管根本、管長遠的。隨著實踐的發(fā)展,黨不斷深化了對制度建設重要性的認識,并于黨的十六大上將制度建設寫進了總體布局。新世紀,腐敗問題已經關系到黨的生死存亡。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強調反腐敗斗爭對于黨的建設的極端重要性。受市場經濟一切向錢看的腐蝕、加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忽視與缺失、新舊制度過渡時期的制度不健全等等,給腐敗問題滋長提供了方便。嚴重的腐敗問題,靠思想教育和糾正作風無法奏效。黨的十八大將反腐倡廉建設提到制度建設之前,更加凸顯了反腐敗斗爭的緊迫性與重要性。黨的十九大報告不再將反腐倡廉建設作為單獨的一項建設來提,表明反腐斗爭取得了壓倒性勝利,腐敗已經不是黨面臨的最為嚴重的問題,反腐斗爭還將繼續(xù)。政治建設納入黨的建設總體布局,同樣是實踐的需要。習近平總書記充分認識到干部政治上出問題,有時比腐敗問題更嚴重。之前黨的領導弱化、黨的建設缺失等等問題,歸根到底是管黨治黨不嚴,尤其是對政治建設的漠視與忽視。政治建設被單列到黨的建設總體布局中并處于首要地位,足見它對其他建設的統(tǒng)領作用,為黨的建設指明了方向。黨的十九大報告第一次把紀律建設納入總體布局,是實踐的需要,是從嚴治黨的要求,同時也是黨自身建設的經驗總結。我們黨一貫重視紀律建設,進入新時代,黨面臨各種風險與考驗,只有居安思危,才能走在時代前列。紀律建設對黨的其他建設來講是保障,它能起到防微杜漸的作用,可以將腐敗扼殺在萌芽狀態(tài)。黨紀嚴于國法,將嚴明的紀律“挺在前面”,有利于黨的團結與統(tǒng)一,有利于人民的幸福。
(二)將黨的建設總體布局整體推進,不可偏廢
新時代黨的建設新布局七個方面,是一個有機整體,要整體推進,不可強調一方面,而忽視其他方面。政治建設是根本性建設,決定其他建設及反腐敗的方向;思想建設是基礎性建設,為其他建設提供思想保證;組織建設是核心建設,為其他建設提供組織依托;作風建設是關鍵性建設,為其他建設提供正確引導;紀律建設是抓手建設,可以從源頭預防與制止腐敗現(xiàn)象;制度建設是保障性建設,貫穿于其他建設和反腐敗斗爭中;反腐敗斗爭決定了黨的生死存亡,有力地保障其他建設的順利進行。總體布局的七個方面是互相聯(lián)系的,在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中,我們要將七個要素協(xié)調發(fā)展,在發(fā)揮各自作用的同時,通過互補、協(xié)作,整體推進,為黨的建設實踐服務。
(三)黨的建設總體布局體現(xiàn)了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關系
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建設總體布局的發(fā)展,體現(xiàn)了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關系。我們黨無論實踐上還是在理論上都具備與時俱進的品質。黨的建設總體布局一直都在繼承中創(chuàng)新,在創(chuàng)新中繼承。要把我們的黨建設成為實現(xiàn)民族復興中國夢的堅強領導核心,首先要制定黨建目標,把我們黨建設成為走在時代前列的堅強的馬克思主義執(zhí)政黨。我們要時刻把握黨的建設總體布局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一方面黨的建設總體布局體現(xiàn)了對之前總體布局的繼承,黨在思想、組織、作風建設方面形成的好的經驗,我們可以繼承,并隨著實踐的發(fā)展補充新的內涵。另一方面不能將黨的建設總體布局固定化、程式化,它必須隨著實踐的發(fā)展而發(fā)展,隨著實踐提出新的問題與新的要求而有所創(chuàng)新。這是黨的建設的需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題中之義。黨的建設總體布局從“三大建設”到黨的十九大的“六大建設”與“一項斗爭”的總體布局的演變,反映了黨對自身建設規(guī)律認識的深化;同時也推動了黨的建設實踐活動的不斷發(fā)展。
總之,新時代黨的建設總體布局七方面要素是一個有機統(tǒng)一整體。政治建設是根本,加強政治建設,首要任務就是保證全黨服從中央,維護中央的權威與集中統(tǒng)一領導;還要嚴肅黨內政治生活,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tài);并且要求全黨同志特別是高級干部必須在政治能力方面不斷提高。思想建設是基礎,堅定黨員干部的理想信念以加強思想建設。理想信念是安身立命之根本。理想信念堅定是政治上過硬的前提。組織建設是核心,建設高素質專業(yè)化干部隊伍。在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要把有信念、愿服務、敢擔當、勤政務、奉廉潔的黨員選到領導崗位。堅持正確的用人導向和黨管干部的原則。黨的基層組織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決策部署落實的基礎。黨的作風建設是關鍵,作風關系人心向背、生死存亡、黨的形象。保持黨同人民的血肉聯(lián)系是作風建設之核心。紀律建設是全面從嚴治黨的治本之策,紀律嚴明是黨的獨特優(yōu)勢和優(yōu)良傳統(tǒng)。制度建設事關全局與根本,關乎長遠,是建黨治黨的重要保障。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zhí)行,一項制度再好,如果不能執(zhí)行,就形同虛設。所以對無視制度、破壞制度的行為和個人,要堅決予以制止與懲罰,甚至要用法律手段制裁。雖然反腐敗斗爭已取得壓倒性勝利,但反腐斗爭永遠在路上,在全面從嚴治黨的過程中要繼續(xù)“打虎”“拍蠅”“獵狐”,讓黨員干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從以上七個方面將黨的建設整體推進,可以使其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強領導核心,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 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71.
[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
[3]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56.
[4] 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87.
[5]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62.
[6] 習近平.在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G]//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文章選編.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6:226.
[7]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1.
[8] 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