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學安 吳繼武
研究性學習是《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版)》中“綜合實踐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體普通高中學生的國家必修課程。研究性學習共6個學分,共用108課時完成,要求每位學生至少完成2個課題研究或項目設計,每個課題研究或項目設計計3個學分。
研究性學習課程對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改進教師的教學方式具有重要作用。它改變了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學到的知識綜合應用于實踐的機會,促進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學校如何指導學生和老師開展研究性學習呢?
一 切實做好開題工作
切實做好開題工作是整個研究性學習的關鍵。但在正式開題之前要對學生進行培訓教育,讓學生對研究性學習有所了解。然后,由教師提供一批研究性學習課題,并針對每一個課題撰寫一份教案和學案。最后,學生自由選題。題目選定以后,再進行集中開題。
培訓教育。進行研究性學習培訓,一方面讓學生了解什么是研究性學習以及為什么要開展研究性學習,從而引起學生的重視;另一方面,讓學生知道怎樣選題,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再者,通過培訓讓學生了解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基本流程,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黃岡中學在每年6月份放暑假前(研究性學習開題前),高一年級會組織老師專門就以上問題對全年級學生進行一次集中培訓。通過集中培訓,學生對開展研究性學習有了基本的認識和了解,然后再通過主題班會、網站、板報等形式,進行宣傳和強化。在每次開展活動前還要進行安全、禮儀、法制等方面的教育。
通過一系列培訓活動,學生增進了對研究性學習的了解,也充滿了對研究性學習的期待。
撰寫課題教案和學案。研究性學習以考察探究、實踐體驗和項目設計為主,課程內容以開展跨學科研究為主。主題可以是美麗鄉(xiāng)村建設、當地能源資源調查、家鄉(xiāng)交通現(xiàn)狀調查、科技發(fā)展(如高鐵、航天、人工智能等)調查、人類重大疾?。ㄈ绨滩〉龋┪:εc預防、環(huán)境與資源現(xiàn)狀調查、民族或民俗文化考察、農業(yè)與農村發(fā)展調查、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如健康上網、留守兒童、養(yǎng)老等)研究,產業(yè)科技發(fā)展(如光電、基因工程等)考察以及其他有意義的主題。
研究性學習課題的來源十分廣泛。來源于日常生活,日常生活觀察和體驗中產生的疑問,如怎樣管理時間;來源于學科學習,學科學習中產生的疑問,最好是跨學科問題;來源于社會熱點,社會熱點話題如環(huán)境問題、垃圾分類等;來源于自然環(huán)境,如校園植被分類調查等。
研究性學習可以由學生自主提出課題,指導老師審核;也可以是老師提出課題,指導學生研究。在學校推進研究性學習的起步階段,教師提出有意義、可操作的課題尤為重要,而且需要用幾年的時間一步步改造和優(yōu)化,經過5至6次的迭代,每位老師都打造一個或幾個精品課題,學校形成一批經典的研究性學習課題,為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師提供給學生的課題不能只有一個硬生生的題目,那將毫無意義。教師提供研究性學習課題的同時,應該撰寫相應的教案和學案。課題教案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過程、可能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措施、預期結論共六個部分。教師在撰寫課題教案的過程中,就會對自己提出的課題實施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了如指掌,對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提前預判。在指導學生進行該課題研究的時候就能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在完成課題教案的基礎上,再撰寫一份課題學案指導學生開展研究。課題學案中多以問題的方式,對學生的研究方向和課題實施進行指導,讓學生的研究工作更有目的性,方向更加明確,避免不知所措。學生選題以后,指導老師將教案保留,把學案提供給學生,以便指導。
學校2018級學生在開展研究性學習時,全年級每位老師都提供了一個研究性學習課題,并撰寫了相應的課題教案和學案。
選定課題和分組。筆者認為,學生選擇課題要遵循四個原則,即基于興趣、源于生活、指向現(xiàn)實和具可行性。基于興趣,指學生在選擇課題的時候要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興趣就有鉆研下去的動力;源于生活,指學生所確立的課題應該來源于他們身邊或周圍所發(fā)生的事情,而不是遠離他們生活的一些消息或事件;指向現(xiàn)實,指學生所確立的研究主題最好是那些對學生自身、家庭、學校以及所在地區(qū)具有實際意義的課題。這樣的課題更具有探究價值,更容易激發(fā)學生服務社會的意識,培養(yǎng)學生對社會負責的態(tài)度;具可行性,學生一般很難估計問題的難度、可行性,教師通過提出一些疑問,讓學生意識到修改問題的必要性,或者讓學生在嘗試中體會到課題的操作困難再引導他們確立合適的主題。
在課題選擇中,黃岡中學采用的是教師提供課題和學生自選課題相結合的模式。2018級學生開展第二次研究性學習時,全年級老師共提供了85個研究性學習課題,每個課題都撰寫了一份教案和學案。在進行研究性學習培訓的時候,將教師提供的課題及相應的學案全部印發(fā)給學生,供學生選擇。
學生在選擇課題的同時自由組隊。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個人先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題,然后去尋找對同一個課題感興趣的其他同學,組成一個課題組;二是關系較好的幾個同學先組成一個課題組,再一起選擇共同感興趣的課題。一個課題組一般6-8人,課題組成立以后,自行選出組長。
教師提供的課題絕大部分都有學生選擇,然后學校統(tǒng)一分配少數暫時沒有學生選擇的課題指導老師到選擇學生較多的課題擔任指導老師。絕大部分學生選擇教師提供的課題,也有少數學生自己提出課題,經審核通過以后,自己尋找指導老師。指導老師同意以后,也要就學生提出的課題撰寫一份教案和學案,以便指導。
所有課題組成立,課題選定以后,由課題組組長將成員姓名、班級、課題名稱和指導老師等信息一起上報組長所在班級的班主任,由班主任統(tǒng)一上報年級匯總、存檔。
集中開題。課題選定、課題組成立以后,統(tǒng)一布置研究任務。課題組每一位成員結合自己選定的課題,根據教師提供的課題學案,查閱相關資料,獨自填寫一份《黃岡中學研究性學習開題申報表》,內容包括課題名稱、研究背景、研究意義、研究方法、研究內容、研究步驟、任務分工、時間安排、預期結果等。事實上,一個課題組只需要提交一份開題申報表。但是布置每一位成員都寫,是為了促進每位成員都參與其中,進行思考;同時也為后面的集中開題報告會做準備。如果一開始就只要求一個課題組提供一份開題申報表,結果可能就是組長一人寫一份,其他人根本不參與或象征性參與一下,非常不利于后期課題的實施。
各小組在答辯結束后要根據答辯委員會老師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再次進行修改和完善,并在一周內提交最終的結題報告。
為了探索終期結題答辯的流程,培訓答辯教師,2019年10月10日和11日,學校2018級組進行了研究性學習答辯試點,組織了11個完成較好的課題組進行了試點答辯。10日晚,2個小組進行答辯示范,7名評委進行了點評指導,全體班主任觀摩學習。答辯會整體由兩個部分構成,小組展示和評委指導。小組展示環(huán)節(jié)由三個部分組成:匯報研究內容及成果、解說數據分析與整理,分享學習心得。10日晚,高二(7)班包琳燦同學帶領的小組作為第一組率先進行答辯,他們研究的課題是“黃岡農村地區(qū)留守兒童網絡成癮情況調查”。該小組在展示過程中思路清晰明了,匯報資料較為翔實,實地調查不僅涵蓋了普遍性的問卷調查也收集了個人訪談和特別案例,面對評委的提問從容應答,有理有據,獲得了與會老師們的一致好評。
第二組是高二(8)班劉俞辰同學帶領的小組,他們圍繞“高中生上進心與執(zhí)行力的情況調查與建議”這個課題,呈現(xiàn)了調查研究中的“大數據”整理的思路和方法,調查研究切入點貼近高中生的生活、角度細膩,小組配合有素、分工明確?!吧线M心”與“執(zhí)行力”也引發(fā)了評委老師的熱切討論。
會后何蘭田校長針對此次的答辯會對在場老師進行了指導培訓。何校長強調,研究性學習的試點答辯非常重要:一是研究性學習的必要流程;二是給學生展示和鍛煉的平臺,練膽量、練表達、練交流;三是學生自我教育的過程;四是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結題報告的修改意見。有些課題無法補充或修改,則提出下一輪研究的反思和建議。
11日下午,高二年級全體班主任及7位科任教師分成四組,對剩余的9組研究性學習小組進行了答辯指導。各個小組悉心準備、積極應對,讓師生都收獲頗豐。
通過答辯試點,一方面摸索出了終期結題答辯的基本流程,同時培訓了一批教師作為答辯評委。為后期其他課題的終期答辯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成果展示推介。根據結題答辯的評價結果,對學生研究性學習的報告或論文按特等獎、一等獎、二等獎和三等獎四個檔次進行評比和公示表揚,特等獎和一等獎作品投稿至校內外相關期刊或者結集出版,適當的時候進行校內研究性學習分享大會,并以展板、墻報、校刊等形式展示優(yōu)秀成果。
(作者單位:湖北省黃岡中學)
責任編輯/周小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