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國家的不斷發(fā)展,音樂作品實現了進一步的豐富與完善,每一個民族的聲樂作品在時間的積淀中不斷地發(fā)展并積累,逐漸形成自己特殊的藝術成果,作品中包含的美學內容扎根在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內容中,并在這樣的文化基礎上,運用演唱的實踐方式進一步表現與應用。聲樂作品的美學含義能夠充分表現聲樂作品的思想情感內容與其藝術價值。通過作品進行藝術美學的進一步分析,能夠讓我們對聲樂作品的內容有進一步的了解。文章就藏族聲樂作品的美學含義進行分析和討論。
關鍵詞:藏族;聲樂作品;美學
對于藏族的聲樂作品來說,能夠從藏族的發(fā)展情況進行進一步的文化分析。由于藏族很多音樂作品的內容都同藏族的地域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在整個音樂作品的創(chuàng)作中,也需要按照相關的情況進行進一步的結合。早期,藏族歌曲大部分用于祭祀,人們通過音樂來記錄當時的事件,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藏族的音樂內容能夠將藏族群眾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進行進一步的表現,將人們的心理進行進一步的表述,作品中還有作者對于哲學思想內容的理解,這樣的思想方式能夠推動我國今后的聲樂藝術發(fā)展。
一、藏族聲樂作品的審美趨勢
對于藏族的聲樂內容來說,由于藏族本身就帶有自己的地域性特點,在這樣的地域性要求下,最終的音樂風格也有不一樣的展現,按照當地的區(qū)域特點有了自己的音樂內容特點,這樣的音樂模式會按照區(qū)域的不同情況進行進一步的個性化內容調整。[1]
在不同的聲樂作品中,不管是作曲還是演唱階段都需要一定的地域性內容展現。對于藏族的聲樂作品來說,快樂的內容融入藏族音樂的整體內容中,在整個的聲樂作品中很少有悲傷的情感流露,一般情況下,藏族的聲樂戲曲內容也都是按照歡快的氛圍進行最終的結局安排,從而使其得到進一步的完美展現。[2]
這樣的審美趨勢并不是一種偶然,這樣的內容同藏族群眾長期的生活環(huán)境以及樂觀的性格有很大的關系。由于青藏高原海拔很高,藏族群眾常常居住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除了居住條件也需要經受環(huán)境等方面的考驗,但是,這樣的生活環(huán)境并沒有讓藏民感覺到生活的不快,而是讓他們越發(fā)堅強與快樂。[3]
二、藏族聲樂作品中的“音樂美”
在很多藏族聲樂演唱作品中都有裝飾音的有效運用。裝飾音能夠有效地提升聲樂作品的音樂表現能力,讓作品能夠更加生動具體,使最終的旋律更有美感。藏族聲樂作品有很多唱法,但是每一種唱法都是在藏族民歌的基礎上做進一步詮釋與展現,這樣的表現方式對于民族歌曲的風格、內涵等內容都有十分突出的重要意義,讓藏族傳統(tǒng)民族聲樂能夠有進一步的美學含義。[4]藏族聲樂作品的“音樂美”應該滲透整個作品,并在這樣的情況下進行進一步的改進與完善。
很多藏族的聲樂作品中,都會按照不同的情況進行進一步的內容改進,以這樣的方式來凸顯藏族聲樂作品本身的特點內容,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藏族聲樂作品今后的發(fā)展,并對藏族音樂今后的傳承做進一步的推進,逐漸幫助人們了解藏族聲樂作品的美感,并得以更好地審美輸出,給當地的人們展現更好的作品、傳播更優(yōu)秀的音樂文化。
比如,牧歌撐場使用的“椿蓋”技法,這種模式能夠讓作品在表達過程中有全新的內容提升,展現出民歌作品特有的個性美感?!按簧w”在演唱中有真假音的轉換,這樣的內容轉換能夠將作品中的藏族特點進一步展現,將這樣的特點內容進行突出表現,提升了牧歌演唱的意境和美感。
除了以上內容以外,藏歌的歌舞藝術形式還會采用“悠蓋”的方式,在演唱過程中增加音樂的旋律方法,這樣的效果應用主要是為了能夠在最終的歌唱效果中展現一種裝飾上若有若無的感覺,這樣的感覺能夠提升作品整體的委婉情緒。在藏族聲樂作品的演唱中,將歌曲按照不同的演唱風格進行劃分,能夠將審美價值進一步展現,在歌曲的演唱中進行針對性的運用,將作品中的情感、聲音以及意境進行全面的表述,呈現出一種別樣的音樂美感[5]。
三、藏族聲樂作品中的“語言美”
聲樂作品所展現出來的語言特點能夠更好地將作品的內涵表現得更加清晰明了。不同的民族語言內容也能夠展現民族聲樂作品中的自有特點,不同區(qū)域的語言特點在日常音樂作品的展現方面也會有地域性的特點內容,這樣的整體方向就形成了“語言美”。[6]語言的輕重能夠表現出對于音樂表達的力度以及高音情況,對于演唱風格也會有進一步的影響,藏族由于地域語言的特點將導致最終的音樂作品呈現不一樣的發(fā)展形式。在藏族聲樂作品的演唱過程中,藏族的語言作品同口語的習慣結合,能夠讓歌詞內容帶有十分濃厚的地方特色,這樣的內容也保證最終的藏族音樂作品有自己的具體性與生動性。
語言的內容決定聲樂演唱的行腔特點,這樣的特點會影響不同的音調能夠在聲樂演唱過程中有著不同的演唱處理方式,通過這樣的內容不僅能夠有效體驗情感表達特點,還能夠進一步呈現藏族的聲樂作品的藝術方式。藏族聲樂的演唱語言不僅僅代表發(fā)生的語調,他能夠從詞義、韻律、情感語氣等方面進行作品整體風格的展現,突出作品“語言美”的特點。藏族聲樂作品中的“語言美”需要在進行作品演唱階段咬字準確,還需要運腔流暢自然。在裝飾性內容演唱階段,要將其優(yōu)勢進行巧妙運用,將旋律與歌詞之間的內容進行突出表達,并保證更加明確與清晰地展現內容,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表現出藏族聲樂作品中的美學特點。
四、藏族聲樂作品中的“藝術美”
藏族聲樂作品的內容是音樂與文字的結合,并采用一種綜合性的模式進行藝術展現。在歌曲的演唱過程中,音樂與文字的內容需要相互融合并相互促進,呈現一種相互影響的發(fā)展趨勢,只有將這些內容進行平衡并達到和諧的統(tǒng)一,才能保證藏族聲樂作品中“藝術美”的展現。
在藏族聲樂作品的具體內容中,音樂美與語言美的內容是能夠展現藏族聲樂作品中表現美學含義的關鍵因素。在作品的演唱階段,假如沒有十分明確的歌詞對內容進行烘托,只是單純地進行旋律的表達,其最終的情感表述是不完整的,會影響到作品的內容表達。從另一個角度進行分析,假如只是有歌詞方面的陳述,沒有很好的旋律做進一步的展現,最終作品的感染力會有所下降。
將音樂美與語言美融合并實現“共贏”,在作品中實現恰到好處的落實,這樣的藏族聲樂作品才能夠突出展現藏族的音樂優(yōu)勢,展示出自己的風格與特點。藏族聲樂作品的“藝術美”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并讓人們在享受音樂的同時提升自己的審美,對音樂的內容產生進一步的審美感覺,這樣的美感只是聲樂作品的一項內容,將諸多內容進一步結合,才能夠整體性地推動今后藏族聲樂作品的傳承與發(fā)展,更好地將作品內容進行傳播與推廣。
在民族音樂不斷發(fā)展的今天,藏族聲樂作品的內容也會進一步完善與傳承。藏語聲樂演唱中的語言與聲音就是通過感情進行有效對接的,并將情感變成一種構建語言與聲音的方式,演唱人員能夠通過聲音的技巧與咬字行腔將作品的內容進一步展現,達到最終的音樂效果,這樣的表達方式也是藏族音樂的最佳表現模式。
隨著藏族音樂的不斷發(fā)展,現在很多非藏族語言歌曲也在模仿藏族歌曲的模式,雖然沒有采用藏族的歌詞內容,但是這樣的歌曲模式并沒有影響到藏族風格體系,這些作品中的諸多因素能夠展現出藏族風格的具體表現形式。在原有的民族風格基礎上,融入民族文化的內容,使整個歌曲形式變得更加富有藝術感。對藏族聲樂作品進行美學內容分析,不僅能夠讓聆聽者進一步了解藏族的文化,讓人們能夠更好地了解藏族聲樂作品的美學價值,還能夠將藏族特有聲樂作品的內容進行傳承與發(fā)揚,讓更多的人們了解到藏族聲樂作品特殊的美學含義,將美的內容進一步展現,使美感滲透進作品。
五、結語
隨著音樂模式在文化內容方面的進一步變化與改進,藏族聲樂作品的發(fā)展經歷了十分漫長的時間積淀。在這樣的時間長河中,藏族的音樂作品包含民族的特殊思想,還將藏族音樂的風格表現模式進行進一步展現,作品透過不同的視角表現藏族人民的地域文化、思想方式、心靈特點以及表現模式等多種內容。在當今社會,隨著文化的多元化發(fā)展,藏族的聲樂作品創(chuàng)作也按照美學的特殊含義進行了情感方面的思維表現,在這樣的情感思維展現模式中,將藏族的音樂文化進一步傳承與推廣,并為世界民族聲樂的藝術發(fā)展進行必要性的推動。
參考文獻:
[1]孫暢,劉冰.高等藝術職業(yè)院校藏族學生聲樂教學與實踐[J].天津職業(yè)院校聯(lián)合學報,2018(6):58-62,67.
[2]鐘韋怡.藏族傳統(tǒng)聲樂藝術在高校聲樂教學中的運用[J].戲劇之家,2018(12):177.
[3]黃凰.原生態(tài)唱法的聲樂教學應用與實踐:以藏族民歌為例[J].戲劇之家,2017(12):217-218.
[4]旦增達娃.論“體系化”構建在藏族聲樂藝術發(fā)展中的作用[J].西藏藝術研究,2017(1):20-26.
[5]劉會輕.藏族聲樂演唱對美聲唱法的借鑒研究[J].黃河之聲,2016(17):94.
[6]趙維娜.藏族歌曲的藝術風格和演唱特點之我見[J].戲劇之家,2015(23):81.
作者簡介:
鄧芳麗,碩士,四川音樂學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國聲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