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昱
摘要:本文主要從翻譯的對等理論的視角出發(fā),以動態(tài)對等和形式對等兩大方面重點研究中日成語的翻譯轉換。語言與文化關系密切,任何語言都不能脫離文化而獨立存在。而成語作為語言表現形式之一,也是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總結出來的智慧結晶。中日在文化等諸多方面互相影響,但又存在著文化差異。眾所周知,隨著中國的漢字和儒學文化傳入日本,大量的中國成語也隨之傳入,但是在查閱日文詞典和相關資料以及日本人使用的成語的情況的過程中,由其自己創(chuàng)作的成語仍然占據著很大的比例,本文通過對中日成語之間的對比從而分析其中的語言轉換。
關鍵詞:對等理論;成語;對比;轉換
一、對等理論的發(fā)展
在近代翻譯理論的道路中,嚴復提出在翻譯中應遵循的幾個原則為信、達、雅,這幾個原則與泰勒提出的翻譯三原則是對等理論的另一表現形式。信,我們可以認為指的是形式和意義的對等;達,我們指的是不拘泥于起點文本(原文本)的形式,目的文本(也就是譯文)通順明了;雅,指的原文本和譯文本之間的風格和修辭對等。在西方翻譯理論中尤金·奈達提出了翻譯的對等理論,在對等理論中又分為形式對等和動態(tài)對等兩種情況。所謂的形式對等是指起點文本和目的文本之間在內容上和形式上的最大可能的一致。而動態(tài)對等指的是目的文本的讀者對目的文本中信息的反應同起點文本接受者對該作品反應的等同性程度。簡而言之,也就是目的文本的讀者應該體會到和起點文本讀者譯文讀者同樣的感受和反應。形式對等和動態(tài)對等突出的都是等價原則。奈達舍棄了“直譯”“意譯”“忠實翻譯”這些舊說法,取而代之,導入了“兩個基本的志向性”或者“等價類型”的說法。也就是所謂的形式對等和動態(tài)對等。奈達認為翻譯是否成功的關鍵在于是否可以達成等價反應。這是“翻譯的四點基本條件”之一。奈達所說的“翻譯的四點基本條件”包括以下幾點:1.言之有理。2.具有原汁原味的精神。3.自然流暢。4.產生共鳴。奈達認為在翻譯的過程中將這幾點融入進去,翻譯出的“產品”才能算是成功的。
在中日成語的翻譯轉換過程中,必然會涉及到等價轉換的原則,至于是要形式對等還是要動態(tài)對等,還要要根據不同的成語中表達的意思和情形進行分析。
二、成語在中日翻譯轉換中的形式對等表現
形式對等關注的兩個方面主要是信息本身的形式和內容。這種翻譯形式中,譯者關注的是詞與詞、句與句、概念與概念之間的對應。這種以形式為導向的立場,譯者更注重的是,目的語文本應該盡可能的和起點文本中的各種因素逐次對應。這就意味著目的語(也就是譯文)文化中的信息因素要不斷地與起點文本的信息相對比,從而確定關系的精確。在一些中日對照的成語中,日語中表達出來的形式和漢語表達出來的形式和意思相近,可以讓目的語一方的讀者一目了然,這種情況我們可以看作是對等理論中的“形式對等”,如下列例子所示:
①百聞不如一見(中)——百聞は一見に如かず(日)
②光陰似箭(中)——光陰矢の如かず(日)
③歲月不待人(中)——歳月人を待たず(日)
上述成語在形式上中日兩種語言中基本是對等的,并且其中的含義從漢語轉換為日語時也是基本對等的,上述例子在起點文本和目的語文本之間的轉換中不僅達到了文體的對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意義的對等。以例句中的③為例,漢語里為“歲月不待人”,意思是指“時光流逝,不因人而停留”。形容時間過得很快,不因人們的主觀意識而停留,告誡我們不要荒度歲月。這句成語在日語中相對應的語言也是譯成了“歲月不待人”。說明在含義上達到了對等,但是日本人在讀這句話的時候是否能將其中隱身的含義解讀出來還得看其文化背景下對這種語句的理解。另一方面,這個句子在翻譯轉換的形式上基本與漢語一致,可以讓讀者一目了然。上述所呈現的是中日語言轉換過程中表現出的目標文本和起點文本在形式上對等的情況。
三、成語在翻譯中的動態(tài)對等表現
除此之外,有許多文本在轉換為目標語言之后,所呈現的形式與目標語言中呈現的形式大有不同,此類翻譯方法的目標是,以目的文本的表達自然為基礎,并嘗試目的文本的讀者,與其自身的語言文化語境表達相聯系。而不是讀者先要去了解源語言的文化背景和表達模式,才能理解信息。而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將其看作是翻譯過程的動態(tài)對等。
著名翻譯家王佐良先生曾指出:“翻譯里最困難的是什么?就是兩種不同的文化,在一種文化里有一種不言而喻的東西,在另一種文化里卻要花費大力氣加以解釋?!睗h語的成語出自中國本身的文化背景及語義背景,對于成長在中國漢語言環(huán)境下的人來講,這類成語的含義是較容易被理解的,但是對于那些處于非漢語言文化背景和生活環(huán)境下成長的目的語文本接受者來說,用形式對等的方式按照漢語語言習慣進行翻譯的話就會在某種程度上引起他們的困惑,如下列漢日成語對照所示:
①渴望不可及(中)——高嶺の花(日)
②微乎其微(中)——雀の涙(日)
③畫蛇添足(中)——月夜の提燈(日)
以上述對照的③為例,畫蛇添足這個成語的原本意思是指在畫蛇的時候給蛇畫上腳,后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無益,反而不合適。也比喻虛構事實,無中生有。而這個詞在從起點語言轉換到目標語言的時候,表現的形式是“月夜の提燈”,直譯出來便是“月夜里的燈籠”,兩個詞語中的詞語從單單從形式上去看沒有任何的關聯,但是在奈達所說的翻譯的四個條件下基本是符合的,第一點,所強調的是言之有理,雖說起點文本和目標文本在表現形式上不同,但不管是“畫蛇添足”還是“月夜提燈”都比喻做事多此一舉,因此在言之有理這一點上是符合的。第二點,所說的是要具有原汁原味的精神,這個成語的日語呈現形式所體現的語言特色就是其目標語言的語言特色。第三點所強調的自然流暢是沒什么問題的。最后一點就是產生共鳴,所謂的產生共鳴就是譯文讀者也能體驗到起點文本的讀者的閱讀感受,而這個詞語在語言轉換的過程中,所遵循的是動態(tài)對等,而動態(tài)對等側重點在于目標文本讀者的感受,這個成語在轉換為日語時采用的是目標文本讀者所習慣的詞句表達方式,這樣就可以讓譯文文本語讀者在閱讀時產生共鳴。如果這個成語用形式對等的方式進行字對字、詞對詞直譯的話,日本人則會不明所以,對這個詞的引申義感到困惑,因為他們不了解這個成語在漢語歷史中的典故,便無法參透其中的意思。而用動態(tài)對等的方式則通過日本語言的習慣來詮釋了這個詞的隱身含義,更注重的是接受者一方的理解??梢愿玫貙υ凑Z言文本進行解讀。不僅是漢語轉換為日語過程中,我們會采用這些翻譯方法,反之,我們也會根據接受的語言習慣進行適當的對等翻譯方式的選擇。例如日語中我們常說的“噂をすれば影が差す”、直譯過來的大概意思是:人們在說到或者談論別人的時候,恰巧此人就到了。而此話在漢語中有與之相對應的諺語——說曹操,曹操到。這句話在進行日→中的轉換中也是符合了動態(tài)對等的原則,并沒有按照形式對等的方式進行逐字逐句的翻譯;而是運用了符合目的語言習慣的諺語說法進行翻譯,讓這個句子更好理解并且更有水平。
四、結語
翻譯對等理論在翻譯學領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奈達提出的形式對等和功能對等在語言間的轉換中有著極大的應用。從翻譯對等理論上來看,近年來,翻譯界的眾多大家相對來講,更支持于動態(tài)對等。特別是在文學領域,甚至會出現一些對形式對等翻譯原則進行批判的觀點和聲音,認為這種選擇不夠自然和準確。然而,在對政治類文獻的翻譯原則的選擇中,形式對等還是其主要選擇。在不同語言之間翻譯轉換的過程中,無論是形式對等還是動態(tài)對等,譯者都需要根據具體的情況去選擇最符合、最能讓目的語文本接受者理解、詮釋源語言文本含義的方式去進行翻譯。而想要做到這點,就需要翻譯工作者在翻譯過程中的不斷磨練和積累;由此才能依據兩種文本的情況選出最合適的翻譯方法。才能更好的將中日兩國的文化更確切地傳遞,促進兩國的文化交流
參考文獻:
[1]陳伯雨.“翻譯對等”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3.
[2]陳宏薇.從“奈達現象”看中國翻譯研究走向成熟[J].中國翻譯,2001(6):46-49.
[3]林四郎,監(jiān)修.宇留野一夫 編.吳珺譯.[M].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7.9
[4]申丹.論翻譯中的形式對等[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7(5).
[5]尤金奈達.翻譯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