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梓
摘要:任務型教學法的心理學基礎是建構主義和人本主義心理學,語言學基礎是功能主義語言學。建構主義主張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教師幫助、指導學生通過書本上的對話及任務情境下的練習,以達到對漢語時間知識及表達的建構。本文在任務型教學模式下,重點分析任務型教學模式在泰國職業(yè)技術學校初級漢語口語教學課堂上的可行性,教學任務圍繞“現在幾點了”展開,以互動性的課上課下小組活動為任務模式,在教師的引導下著重練習漢語時間的表達方式。
關鍵詞:任務型教學法;初級口語;泰國;建構主義;對外漢語
一、引言
(一)選題緣起
1998年,夏紀梅、孔憲峰將任務型教學理念引入我國英語教育界;2001年7月教育部制定《英語課程標準》提出“教師應該避免單純傳授語言知識的教學方法,盡量采用‘任務型的教學途徑?!保?)自此,任務型教學法在我國的英語課堂廣泛開展起來,但在對外漢語教學課堂教學中應用的并不是很多。這方面的研究大多數側重于理論方面的研究,而非課堂教學方面的應用探索,而針對海外課堂任務教學的教學設計更是少之又少。
(二)相關研究
任務型語言教學是第二語言教學,是以任務為中心所開展的教學,任務型(語言)教學,英文為Task-based Approach, TBA; Task-based Instruction, TBI;或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TBLT。任務型教學法要求學習者為達到某一個目標而使用語言,并在使用中注意語言的意義,為了給師生提供有助于他們學習的信息而開展的教學方法。任務型教學強調的是在任務的完成過程中激活學習者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圖式。
在對外漢語教學界,最早探索和任務型教學法相關的是馬箭飛(2000)的《以“交際任務”為基礎的漢語短期教學新模式》一文,以五中教學模式為展開,開始嘗試了以“交際任務”為基礎的漢語短期教學新模式。
Eills(2003)的專著Task-based Learning and Teaching,是新世紀任務型教學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他將第二語言習得研究和第二語言教學研究密切結合起來,從多個角度進行研究,尤其是對第二語言習得研究領域有關任務型語言學習的理論做了全面的總結和梳理。
2009年吳中偉、郭鵬出版了《對外漢語任務型教學》一書,二人在深入分析任務型教學的性質與特點的基礎上,結合大量對外漢語教學方面的例子,對對外漢語任務型教學中的具體問題做出了具體的分析與解答,特別是對任務的設計、教材的編寫、課堂的教學、專門用途的漢語教學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解答。
(三)理論基礎
任務型教學法的心理學基礎是建構主義和人本主義心理學,語言學基礎是功能主義語言學。建構主義主張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教師進行幫助,組織指導學生通過書本上的對話,在情境中的練習后,達到對知識的建構。從教學對象來說,泰國學生的學習不同于中國學生習慣的認真聽課記筆記,他們活潑好動,不安于現狀,喜歡參加各式各樣的活動,動手能力很強。所以相比于安靜認真的記筆記聽講,多彩的活動,多樣的課堂任務更能激發(fā)他們學習的興趣。
二、任務型初級漢語口語教學
任務教學法是對真實交際中發(fā)生的事物放在課堂中轉變?yōu)槿蝿盏哪M,這種模擬可以激發(fā)學習者的已有認知、腦中存在的認知圖式從而幫助并促進學習者習得新的知識。Skehan把教學過程分為三個階段:任務前活動、任務中活動和任務后活動。(2)針對泰國學生課上多動,喜歡課堂游戲的特點,并依據任務型教學法的三個特點,以漢語教材交際漢語1第六課為例,進行初級漢語口語課的教學設計。
(一)任務的設計
任務的設計應該以學生的生活情況,實際、當堂的情感體驗和交際需要為出發(fā)點,以能在課堂運用中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為目的來設計有趣的課堂交際活動。同時這種交際活動的拋出應該做到由簡單到復雜,通過前一項任務的完成情況開展下一項任務,層層遞進,通過這種可接受的差別,吸引學生加入到課堂任務中來。
(二)任務的特點
1.以內容為中心。注重本課的時間表達教學。
2.具有現實性。以時間的問法為例,課堂上的句子模擬練習只是形式上的練習,因為時間在練習的一瞬間只有一種正確的答案,而當學生在造句或者是讀書本上的句子并不與現實交際發(fā)生聯系。如:現在幾點了,現在三點了。幾點了,一點了。比如短語,上午三點,下午一點,晚上八點。在實際交際對話中,雙方的交流都需要在特定的語境下進行。
3.教師引導學生完成任務,做到大部分情況下是互動的。教學中采取兩人一組,三人一組的對話互動練習模式,或者以單人的方式進行,比如在群里給老師發(fā)語音作業(yè)。如果只有自己在整個對話的語流環(huán)境,那么需要說出完整的環(huán)境供自己進行交際練習。
(三)任務下教師的行為活動
教師在任務教學中要明確的是通過一系列教學及小組活動,使得學習者能夠在老師的引領下,學到相應的知識。以本課為例,學生通過交際了解自己想要的時間信息。在課前任務準備的時候老師對學生的掌握情況是未知的,所以要求老師提前做好全面的對課堂預設事件的把控。
三、任務型初級漢語口語教學設計
(一)任務前活動
教材以交際漢語1(泰語版)第6課《現在幾點了》為案例,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如下:
1.復習數字環(huán)節(jié),請大家依據所標注的拼音完成黑板上的數字填寫。學生填寫完整后,老師檢查正誤,帶領學生朗讀。引出重點生詞現在、幾、點,分鐘、了、上午、中午、下午和晚上。
2.通過課后時間對比表格,領讀漢語12小時制和24小時制的讀法,讓學生明白早上(6:00~8:00)、上午(8:00~11:00)、中午(11:00~13:00)、下午(13:00~17:00)、和晚上(17:00~22:00)是與12小時制的表達意思相同。如:早上7:00=7:00,上午10:00=10:00,下午3:00=15:00,晚上8:00=20:00。
(二)任務中活動
游戲環(huán)節(jié),在確保學生們都能聽懂后,展開練習。
任務一是舉卡片環(huán)節(jié),全班分成兩組,一組學生開火車錯序舉起數字時間牌,另一組對應時間的同學起立并大聲朗讀出生詞。
任務二是在同學們熟練掌握的基礎上,將漢語12小時制表達時間轉換為24制通用時間表達的方式,然后開展本課的生詞句子講解練習。
現在幾點了?一點差十分。
你下午幾點上課?一點。
你幾點下課?三點半下課。
下課了你要去哪里?我要回家看書。(第二部分生詞:要、去、哪里、回家、看書)
任務三是老師在黑板上畫鐘表,學生依據指針快速說出對應時間并詢問下一個同學。伸出兩臂,分別代表時針和分針,(請自行表達時的長短伸縮)一名同學在講臺前做動作,左邊的同學說出對應的時間,右邊的同學判斷對錯,依次進行。游戲前的練習環(huán)節(jié),老師說時間,學生在黑板上畫出對應的時鐘,并標明白天還是黑夜,另一種直接以拼音的形式寫出,最后進行簡單的復習,即直接寫出24小時制的時間表達。
上述案例多為語言形式上的練習,本文將語言意義的練習設定為兩種,一種是短暫的當堂的穿插練習,比如請同學們回答當時當下的時間是幾點鐘,但是限制性體現在本節(jié)課講解的時間段,或者是上午,或者是下午。第二種是課后的練習,兩人或三人一組做關于時間的對話練習,并用手機軟件給老師發(fā)模擬對話的小視頻。兩種練習互補鞏固所學知識。在真實的教學下進行實際的口語表達,為表達者設立清晰的情景模式或表達目的,進行最大化的生生間的交際模擬練習。
(三)任務后活動
在教學中達到的目標即語言運用的目標的三個方面:流利度、準確度和復雜度。通過學生在練習中做調整,在練習后考察學生在時間對話表達上,在時間信息接收上是否準確,將時間信息放在對話信息多的句子中時,比如加入了本課第二部分的生詞時,學生是否能夠很好地掌握。通過做任務及學生的任務反饋,我們可以認定大部分學生能夠流利表達出自己想表達的時間,很好地表達自己在某個時間要去做什么等等。
我們可以看出,這種任務型教學能將學習者所學、所練習的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的目標建立多方位的聯系,使學習者能夠感知到教學任務的真實性,可以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開發(fā)他們已有的內在學習大綱,幫助他們進行語言知識的快速習得。
四、結語
綜上所述,任務型教學法的心理學基礎是建構主義和人本主義心理學,語言學基礎是功能主義語言學。在整個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由教師依據泰國學生喜歡課堂活動,在課堂上多動的特點,以泰國呵叻府職業(yè)教育農業(yè)學校學生作為教學對象展開教學設計。本文在遵循建構主義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時,通過交際漢語1第六課《現在幾點了》三個不同的任務設計環(huán)節(jié)幫助學生學習漢語時間的表達方式,在課堂任務中設定時間情境,并用任務型教學法的分析方式來完善漢語課堂教學。本文不足之處在于在將教學對象設定為泰國漢語初級口語學習者時,并沒有對學生的學習需求做細致的分析,教師只是在漢語教學過程中依據學生的反饋設定教學任務并引導學生完成相關口語表達。
注釋: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英語課程標準》,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吳中偉,郭鵬.對外漢語任務型教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參考文獻:
[1]吳中偉,郭鵬.對外漢語任務型教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馬箭飛.以“交際任務”為基礎的 漢語短期教學新模式[J].世界漢語教學,2000,4.
[3]劉壯,戴雪梅,閻彤,竺燕.任務式教學法給對外漢語教學的啟示[J].世界漢語教學,2007,2.
[4]李艷羽.任務型語言教學模式在對外漢語口語課上的應用研究[D].北京:北京語言大學,2011.
[5]徐敏.泰國漢語課堂任務型教學模式[D].濟南:山東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