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景臺
一、體能與技術的關系
體能與技術是教學中不可分割的2個方面,學生體能的發(fā)展為技術提高奠定基礎,同時技術的發(fā)展又為體能的發(fā)揮提供平臺。
(一)體能的發(fā)展是技術提高的基礎
根據課堂教學實踐的經驗來看,學生的速度、力量、耐力、靈敏、柔韌等身體素質水平越高,就越容易掌握運動技術,這體現了體能在運動技術學習中的基礎性作用。《運球+傳球》單元教學中共有6個課時,每個課時的動作技術難度系數逐步加大,所需的體能也相應提高。此時學生如果沒有一定的速度、力量、靈敏等身體素質作基礎,是難以適應逐步提升的運動技術的學習與掌握。因此執(zhí)教教師將其中2個課時定為體能練習,設置不同的練習方法,讓學生在不同的情境下發(fā)展上下肢協(xié)調性及速度、力量、耐力、反應等身體素質,促進體能發(fā)展,從而滿足學習運動技術對體能的需求?!痘@球:運球+雙手胸前傳接球練習方法》一課中,執(zhí)教教師通過碎步、碎步+左右移動、碎步模擬防守練習等發(fā)展學生的體能,達到增強學生速度、靈敏及下肢力量等素質,為學生的移動運球+傳接球打下良好的基礎。執(zhí)教教師將體能作為球類項目學習的重要內容。
(二)技術水平的發(fā)展能促進體能提升
在籃球教學中,學生一般學會了“運球+傳球”“運球+三步投籃”“傳球+投籃”等動作。能夠將所學的運動知識、技術和方法在展示、比賽等運動實踐中靈活運用,才能算是真正學會。所以,在球類項目教學中,離不開對相關技術動作的反復練習,對相關技戰(zhàn)術的反復演練,以及在展示、比賽中靈活運用,只有這樣才能使運動技術水平得到發(fā)展,在此過程中體能水平也會得到相應提升。
在《籃球:運球+雙手胸前傳接球練習方法》與《籃球:后退跑+傳接球練習方法》展示課中可以看出,學生在學習“后退跑+傳接球”時的運動強度明顯高于學習“運球+傳接球”時的運動強度,而“后退跑+傳接球”這一技術動作的難度系數高于“運球+傳接球”,說明較高的技術動作水平能夠將體能水平在運動中引向高峰。但需要注意的是,課堂中專項的技術學練,雖然能夠帶來相關體能的發(fā)展,但是常常會存在不均衡、不全面的問題。如,在“后退跑+傳接球”動作技術的學習過程中,發(fā)展了學生的速度、耐力、靈敏等素質,但往往容易忽略力量等素質的練習,此時還需要結合學生的特點進行補充性的體能鍛煉,以促進學生身體全面發(fā)展。
二、技術與興趣的關系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四個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激發(fā)運動興趣,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可見運動興趣的重要性。興趣和技術二者并不矛盾,也不對立,而是相互影響的關系,在課堂教學中要通過多樣的手段與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運動技術的興趣,學生有了學習興趣才能更好地掌握運動技術,從而提高運動能力;同樣,學生掌握了一定的運動技術,能夠得心應手地運用,其學習興趣也就會提升。
(一)興趣是提高技術學習的關鍵
興趣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形成良好鍛煉習慣的前提,課堂教學內容的選擇和教學方法的更新都要圍繞學生的運動興趣展開。在球類項目教學中,教師改變以往單一的技術教學,更多地將單個技術動作進行組合并運用,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也說明了通過方法與手段的改進是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v觀2節(jié)展示課,執(zhí)教教師在主教材的處理上都能較好地體現“教材三個一”,即單一身體練習、組合練習、游戲比賽,尤其是都能設計多種組合動作的練習。如,《籃球:運球+雙手胸前傳接球練習方法》一課,在組合練習中設計了3組技術動作的組合練習:原地運球傳移動目標練習;移動運球+傳球練習、運球交叉換位+傳球。再如,《籃球:后退跑+傳接球練習方法》一課,在組合練習中設計了2組技術動作的組合練習:原地運球+折返跑+傳接球和折返運球+折返跑+傳接球。這樣設計抓住球類項目以合作運用為主的特點,通過組合動作的練習,更能激發(fā)和維持學生的興趣點,促使他們更加自覺地參加體育鍛煉,掌握籃球技術。
(二)技術的提高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任何運動興趣都是在學習和掌握運動技術的過程中產生的,運動技術的提高又能進一步增進運動興趣,促進學生對運動項目的更深層次的認知。如,《籃球:后退跑+傳接球練習方法》一課,技能教學目標確定為“絕大部分學生能在練習中做出后退跑+傳接球動作……,最終能夠學以致用到比賽中……?!睂W練方法分為單一身體練習、組合練習及比賽。
1.單一身體練習。球性練習+后退跑:轉球+后退跑、撥球+后退跑、右手低運球+后退跑、左手低運球+后退跑。
2.組合練習。后退跑+傳接球練習:1人的后退跑+接球、2人1組的后退跑+傳接球+轉身投籃假動作、4人1組的后退跑+傳接球。
3.比賽。4人1組的后退跑+傳接球比賽,如,看哪組先傳到20次球。
課堂遵循浙江省提倡的“教材三個一”的結構設計策略,在課堂中安排了單一的身體練習、組合練習與比賽等內容,著力培養(yǎng)學生對技術動作的運用能力。尤為突出的是,執(zhí)教教師安排了無球隊員加入練習組合,這樣迫使持球隊員提高傳球速度,達到“后退跑+傳接球”的目的,教學中不同的方法和組合形式都直接刺激著學生的身心,使學生對體育課堂充滿興趣。
(三)發(fā)展學生的間接興趣,鞏固學生已有的技術
部分體育教師僅關注了學生的直接興趣,而直接興趣更多的是來自于學生本能反應,如,課堂插入音樂、播放視頻、進行情境教學等,這種刺激反應表現強烈但比較短暫。而間接興趣是學生對學習的結果及其作用有了明確的認知后所產生的興趣。這種興趣引起了學生主動求學的狀態(tài),具有持續(xù)性,不會因為受挫而輕易放棄。如,在籃球運球教學中,學生會表現出較高的熱情,但整節(jié)課都在學練簡單的行進間運球動作,學生就會覺得枯燥,個別學生甚至會表現出不耐煩的樣子,感覺籃球運動沒有那么好玩。而經歷過籃球展示、比賽的學生則并不因此感到無趣,相反對他們來說更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因為他們知道熟練掌握行進間運球這一簡單的技術動作在展示或比賽中極為重要,他們認為對提高自己運球球技有重要意義。
三、技術與意識的關系
顧淵彥先生認為:“運動技術是人在從事以運動項目為中心的身體練習過程中,在自體內部之間和自體與客體之間的相互關系中通過綜合體驗所獲得的身體認知?!边@種身體認知取決于自我意識,特別是在球類項目的運動技術教學中,意識尤顯重要。
(一)意識對技術的形成起著奠基作用
以籃球項目為例,如果學生的籃球意識較強,那么在學習運動技術過程中,就會較輕松地對自身的力量大小、幅度與運動方向形成正確的認知,也較輕松地對場地、器材及對手的位置和距離等有清晰的認識,就可能形成“球感”等高度自動化的專門運動知覺。在這樣的背景下,學生就會容易提升技術。如,《折返跑+傳接球的練習方法》一課,以學生A為例,他依次進行的是“折返跑”“折返跑+傳接球”“原地運球+折返跑+傳接球”“折返運球+折返跑+傳接球”等練習,學生A在一系列學習過程中,不僅能培養(yǎng)其籃球意識,能感知到自身動作的變化,如,頭部的位置、軀干的彎曲和伸直、四肢的動作等;能感知到運動方向的變化,如,向左、向右、前進等;也能感知到運動形式的變化,如,直線運動、曲線運動等;還能感知到運動中用力大小的變化等。這種籃球意識的培養(yǎng),為技術的形成與運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意識是技術的一種相對隱晦的表現形式
意識與技術、體能、興趣相比,其表現具有一定的隱晦性。如,《左右滑步+傳接球的練習方法》一課,部分學生的籃球意識較強,他對“左右滑步+傳接球”這一技術掌握得快一些;而其他學生的籃球意識較差,他們對“左右滑步+傳接球”技術的學習就會滯后一些。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善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意識,這不僅是評價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表現性指標之一,而且也有助于教師從運動認知的角度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