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波濤
摘要:對于“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筆者一直有著誤解,認為它是對教師的一種苛求。經(jīng)過近幾年對學困生的幫助和教育,我終于找到自己的新學生觀:原來“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反映的是一種正確的學生觀,它要求教師應立足于學生的實際,讓學生在他原來基礎上朝著積極健康的方向有所提高就是“教得好”。
關鍵詞:學生觀;學困生;教“好”的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9)19-117-1
一、“沒有教不好的學生”中“好”的標準是一種新的學生觀
我國著名教育學者陳鶴琴先生曾說過“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相信初次聽到這句話的大多數(shù)老師同我的反應是一致的。但是,在后來的教學工作實踐和研究中,我慢慢理清了自己的思路,端正了自己的態(tài)度,形成了自己的理解。這句話表明的是決不要輕易放棄任何一個學生,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教好每一個學生,它提倡的是一種“永不放棄”的精神。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反映的是一種學生觀。言外之意便是,學生都是可以“教好”的。任何學生作為教育對象,首先必須得承認他是可以教育的,是可以通過教育使他成長進步的,而不是“朽木不可雕”的。
那么“好”的標準是什么呢?有人把“教好”理解為就是讓每個學生都考上大學、甚至都考上重點名牌大學!這是在“應試教育”的環(huán)境下形成的片面認識,犯了思想絕對化的錯誤。試問,我們的學生非得全部考上清華北大才算成功嗎?
所以,“教好”又是相對而非絕對的?!俺哂兴蹋缬兴L”,不同的學生千差萬別,要讓他們思想、學習各個方面都齊步走,是不可能的。那,如何才能算教好呢?在學生原來基礎上朝著積極健康的方向有所提高,就是“好”!
就短期來說,只要每個學生都在他們原來基礎上有所進步,就應該被認為是“教好”了。就長期來說,我們所教的學生部分成為優(yōu)秀人才,多數(shù)成為合格公民,就應該被認為是“教好”了。
同時,還要認識到,“教好”是一個過程。一方面,昨天沒有“教好”,不等于今天不能“教好”;今天沒能“教好”,不等于明天不能“教好”。另一方面,昨天有進步,還沒達到“好”的標準;今天有進步,還是沒達到“好”的標準;但堅持下去,不斷進步,就能達到“好”的標準。這個過程,是“教學相長”的過程,既是學生不斷進步的過程,也是老師不斷提高的過程。
二、運用新學生觀把學困生教“好”的方法
1.尊重學生,維護學生的自尊心
在教育實踐中,我首先對所有的學生一視同仁,平等相待,不冷落歧視后進生,而是給予更多的關心和愛護,只要他們有一點進步,就要及時予以鼓勵和肯定,一旦他們切實感到老師在真心誠意地尊重他們,幫助他們時,他們就會很自然地產(chǎn)生肯定的心理傾向,自覺接受幫助,從而達到轉化目的?!拔覀儤O希望獲得別人的贊揚,同時我們也極害怕別人的指責?!苯處熥鹬貙W生是學生進步的外因,學生自尊自強是他們進步的內因。尊重學生,學生就會向老師敞開心扉,用全心來接受教師的愛。
2.教師協(xié)作,同學幫助,因材施教
非智力型后進生是指那些非智力因素(包括興趣、意志、情感、動機、信心、習慣、性格、毅力)較差的學生。根據(jù)一些專家和學者的調查研究表明:成績最大和成績最小的人之間,最明顯的差異不在于智力水平,而在于是否具有強烈的學習動機、旺盛的學習興趣、較強的進取精神和頑強的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一些心理學家也指出:心理因素中的智力因素在人才的成功中只是一個基本因素,非智力因素在人才成功中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對此我在認真分析了學困生的心理,找出他們形成今天這種不良行為的原因后,采取了“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辦法,有針對性地做好教育轉化他的工作。
3.與家長溝通
在學困生教育轉化工作中要使學校,家庭形成合力。我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在以前的教師對學困生的教育中,校外教育與校內教育配合得不夠,一方面老師在學校里苦口婆心的教育他,另一方面社會上和家庭里的不關心和諷刺使得學困生破罐子破摔,甚至連學困生他們的父母也對他失去了信心,說他不是學習的材料。從而淡化了學困生在學校里受到的教育。為此,在學困生的轉化過程中,我積極做好他家長的工作,取得他家長的配合和幫助,利用家長會和家長的來訪,把學困生近段時間在校期間的良好表現(xiàn)匯報給他們,重新樹立起他們教育好自己小孩的信心,希望他們回到家時,能督促孩子,達到共同教育的目的。
4.多給“學困生”一些機會
首先因為“學困生”的行為、情緒、心理調控等方面有這樣或那樣的適應不良或障礙,所以他們犯錯、發(fā)生“事故”的頻率是比較高的。譬如他每次犯錯后,我除了必要的批評外都給他提供改正的“機會”,讓他將功補過,并告訴他老師相信他、他也要相信自己。其次,對這類學生,要多給他們自我表現(xiàn)的“機會”、為班級做貢獻的“機會”。盡管我們說,機會對于每個人都是均等的,但事實上,“學困生”的機會幾乎很少,管同學、表揚等各種機會很少、甚至沒有。因為這任務是一劑喚起他責任感的良藥,他也很看重這機會,做得也較認真。
陶行知先生一生以“愛滿天下”為座右銘,他說:“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闭菫榱俗鎳磥頍o數(shù)的瓦特、牛頓、愛迪生,我們應將滿腔的愛盡情賦予學生,堅守住心中那一份信念:沒有教不好的學生!
[參考文獻]
[1]秦培元.沒有教不好的學生[J].人民教育(現(xiàn)代校長),2012(07).
[2]顧海紅.小議“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J].江南論壇(科教文衛(wèi)),2004(11).
(作者單位:江蘇省委黨校社會和文化教研部,江蘇 南京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