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世琴(浙江經貿職業(yè)技術學院 浙江 杭州 321008)
隨著大學課程的改革,高職院校對體育課的教學模式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變革。為了滿足新時代人們對健身日漸高漲認識,和對自身健康的關注,積極踐行終身體育的理念。各高職院校相繼開展了一系列的體育選修課程,主要包括:足球、排球、籃球、武術、健美操、體育舞蹈、乒乓球、羽毛球、跆拳道等。幾年來,經過不斷的摸索與實踐,各校的體育課程建設都取得了明顯成效。本文對各院校排球選修課的開展現狀進行調查和分析,對上好排球選修課要提升的因素進行探討,以求為排球課程建設的發(fā)展提供理論與方法的參考。
對浙江杭州下沙高教園區(qū)所在的浙江經貿職業(yè)技術學院、浙江經濟職業(yè)技術學院、浙江金融職業(yè)學院、杭州職業(yè)技術學院、浙江育英職業(yè)技術學院等五所高職院校選修排球課的學生,隨機抽選400名。
(1)文獻資料法。通過查閱相關排球方面的文獻資料及體育期刊,收集相關研究信息,為本文提供有價值的參與和借鑒。
(2)問卷調查法。隨機抽取各校排球選修課的12個班級,共發(fā)放調查問卷400份,回收385份,有效問卷378份,回收率96%,有效率93.8%。
(3)訪談法。本文的問卷設計向有關專家進行咨詢、請教,在調查過程中,與任課教師、學生進行交流、訪談。
34%的學生是對排球項目感興趣而選課,18%的學生是受同伴的影響,同寢室或要好的同學選了,他也跟著一起選,32%的學生把是否容易拿到學分而選,9%的學生是因為喜歡上課教師的風格、責任心等因素,還有7%的學生是因為沒有可選擇的項目了,教務系統(tǒng)隨機分配的,并不是自愿選擇的。
表1 學生選修排球課的因素調查
45%的學生明確表示對排球不排斥,但也說不上很喜歡,16%的學生雖然選修了排球,但因為各種原因,并不喜歡排球,這是在調查的學校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對于不喜歡排球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由以下幾種:(1)對于初學者來說,硬排有一定的難度,初學者的手臂的肌肉不適應,練習完手臂上經常有烏青;(2)技術要求比較高,初學者經常撿球時間比打球多,墊不起來也傳不好,難度較大;(3)缺乏意志品質,個別學校沒有室內排球場,在室外上課怕被曬黑怕吃苦,抗拒室外項目。
在調查的五所高職院校中,選修課均只有一學期。算起來大概只有36課時左右,除掉平時學生體質測試時間、復習與考試、以及每堂課中身體質素練習的比重,一個學期真正在上排球內容的實際不足20課時,想要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完全掌握排球的全面技術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排球教學中應改變重視單個的動作訓練的體育教學模式,多一些體育實踐,例如可進行些拓展性練習方法,安排氣排球、軟式排球的穿插。在教學游戲中,可運用行進間自墊球穿越排球網等方法,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下雨天可運用多媒體教學,開展理論學習,賽事欣賞,這樣學生更容易接受一些。
調查數據顯示,只有11%的同學會經常在課余參加排球活動,這些學生中有一部分是校排球隊隊員,他們是真正喜歡排球,就算有時候排球隊不訓練,也會三五成群去約起來打打球。一部分是各系的喜歡排球的同學,他們只是為了應付某一階段學校組織的系與系之間的比賽,在賽前集中訓練。21%的同學會偶爾去打,這一部分的學生是由于學生社團組織排球比賽,但比賽打完,也不會再去主動練習了。55%的同學會偶爾出來打排球,這一部分的同學里包含因應付排球課考前練習,約出來一起打球。還有34%的同學課余時間幾乎不參加課余體育活動,不打排球,也不參與其他運動,一周幾乎沒有走到運動場。
表2 學生參與課外排球課的調查
通常情況下,排球場地分室內和室外,調查中的高校排球場,都沒有固定的室內排球場。室內排球場都不是固定的,和籃球或其他項目共用,有需要的時候再將排球網搭起臨時作為排球場地。室外排球場,有固定的。但大多設置不科學,網帶與場地區(qū)無法達到專業(yè)標準,且設備簡陋,場地數量少,這些都制約著排球運動的進一步發(fā)展。
高校教學過程中關注的核心是學生自身體能的提升和學習的過程,課程安排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身體素質發(fā)展,但調查中顯示,大多數高校的排球考核仍然是以掌握技術技術動作打分為主,技術動作越規(guī)范,得的分數就越高。這種方式強調技術規(guī)范性為考察方式,這樣,身體素質處于劣勢的學生,排球學技術動作過程中自然也會處于劣勢。這種評價方式不能照顧到所有學生,對一般的學生也起不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在上課時和上課前讓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是學好排球的前提。對于大部分學生,尤其對女生來說,排球運動沒有大量的奔跑,強度可以隨時調整,沒有身體碰撞,應該是很適合女生的運動。其次,在課堂上營造良好的氣氛,運用各種手段創(chuàng)造寬松的課堂環(huán)境,調節(jié)學生情緒,學生做的好,哪怕是一點點進步,也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肯定和鼓勵,多用激勵性的語言,鼓勵學生。另外,創(chuàng)建融洽的師生關系,也是提高學生上課興趣的手段之一。
從各校的教學大綱來看,考核的方式基本上是以基本功為主。例如:雙從對墊,或是對墻墊或自墊,以個數量化打分。這種方式更側重于基本功,但缺乏了實戰(zhàn)應用。大部分學生會墊球,但在比賽中卻不會判斷球的落點,不會移動,不會接發(fā)球。因此,要改變這一現象,考試必須從實戰(zhàn)出發(fā),如將墊球考試結合接發(fā)球。此外,可將技評納入考試中,例如在發(fā)球考試中,可將動作技評作為加分項目,將場地劃分分數區(qū),不同的區(qū)域代表不同的分數,將這些分數納入加分區(qū)域,多種打分形式,更接近實踐比賽。
對于初學者來說,從零到能對墊腳石,就已經是個不錯的跨越了,另一方面,課外活動參與排球運動的人不多。因此要將目標細化,如每次課后都要對學生提出要求,布置練習作業(yè),練習要求。在制定目標時,要稍高于他們的現有水平,既不能太難,打擊學生的自信心,也不能太容易,不用努力就能達到。對學生課余的練習給予肯定,促使學生從被動到主動,自愿學習,最終達到喜歡排球運動的境界。
隨著改革的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也在不斷的改變。在高校排球教學課堂中,不斷向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中注入靈活多樣化的元素,努力營造活潑輕松的課堂氛圍。在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確保所有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活動中來。同時,對于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因材施教,對不同身體素質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以使學生都能在不同的要求下找到學習的快樂。
排球教學的最終結果是為了實踐、比賽。在教學中,要經常加入教學比賽,如三對三,四對四,三米線內比賽,也可以是墊球比賽,發(fā)球比賽,將比賽運用到教學中,甚至是把教學比賽計到期末成績里,讓學生感受到排球的樂趣。在教學進度中,可提前安排教學比賽,同時增加比賽的教學時數,組織多種形式的排球比賽,將戰(zhàn)術意識和行為貫穿排球教學中。
以一學期36課時來算,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完全掌握排球的全面技術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排球教學需要積極地為學生的課外排球活動創(chuàng)造較為合適的條件。把排球運動課外課內有機結合起來,幫助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機會。不僅要保證學生可以提高相關技術動作,又要保證學生在課外地方有時間去運動,不僅如此,還要帶動全校的群眾眾性體育和全民健身運動的發(fā)展。
從學校有關部門入手,加強資金支持與政策支持。學校一方面可以對排球項目加大資金投入,確保場地建設。與其他場地修整一樣,排球場的要求一樣要高。排球作為高強度的體育運動項目,不僅對場地要求高,對場地的安全要求也高。當前,大多室外的場地多為水泥地,且失修嚴重,場地表面不平,易造成學生意外傷害。大多室內的場地,均與籃球場共用,用到排球場時,臨時搭建排球網使用。基于學生的安全考慮,管理者要在此方面加以重視。提高資金投入比例,優(yōu)化排球場地,加強維護和監(jiān)管,確保場地安全。
如今,排球運動在國內外取得了一定的發(fā)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對于高校學生來說,排球運動不但能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還能豐富學生的業(yè)余生活,使身心全面發(fā)展,可謂百利而無一害。但從當前的現狀來看,高校排球教學存在不合理之處,制約了高校排球的發(fā)展。主要表現為學生對排球興趣不高,教學內容單一、學生課余參與排球活動少、場地設置少等。文章根據這些不足,從培養(yǎng)學生興趣度、教學內容與考評方法,教學方法與手段,場地設備等方面提出了建議和對策,以期能有效提高排球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