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文婷
在98年的中共黨史中,無數(shù)黨員干部為初心和使命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奮斗。一些我們熟知的重要人物在重要關頭作出重要選擇,以大智慧大氣魄,在沉沉暗夜中為后來者指明方向;一些沒有留下名字的普通黨員,看似寂寂無聲,卻通過日常生活里的點點滴滴,讓平凡的堅守擁有了溫暖人心的光芒。無論是前者還是后者,都深刻地詮釋出,何為不忘初心。
重要關頭是可以見初心的。比如人生的重要關頭,生死之間。翻開早期黨史,我們黨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之一李大釗和黨的早期領導人之一瞿秋白,在被捕后都面臨過生和死的抉擇,并且都選擇了舍生取義。其中有一些令人感慨的相似之處。一是在被勸降時,依然堅持斗爭。李大釗寫下《獄中自述》,用假情況迷惑敵人、以文字掩護其他同志;瞿秋白則對關鍵問題避而不談,反而委婉打聽紅軍西去的情況,中統(tǒng)局訓練科科長王杰夫留下了“他在探索我們,向我們做工作”的無奈之言。沒有對初心的堅守,就不可能在事關生死的場合依然有毅力和智慧堅持斗爭。二是在刑場上都作了最后一次演說,高呼共產(chǎn)主義口號,讓胸腔中激蕩著的理想信念噴薄而出。三是就義的姿態(tài)都平靜從容。史料記載,談笑自若、神色無異。李大釗的女兒回憶,父親“既不愉快,也不傷心”,“安靜和沉著”;瞿秋白則“擇一空地盤膝而坐,向行刑者示意”,淡淡一句“此地甚好”。這里的平靜令人震撼。他們之所以平靜,是因為為主義而死、死得其所。不同的兩人,正是有了共同的初心,才在行為細節(jié)上高度相似。這就是從初心中衍生出來的面對重大考驗的政治定力。
重要關頭,也可以理解為黨和國家歷史轉(zhuǎn)折的關鍵節(jié)點。比如毛澤東果斷決策抗美援朝,決定與美國這個當時世界上軍事力量最強大的國家較量;鄧小平毅然沖破多年來“左”的思想的嚴重束縛,開辟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路。他們在千鈞重擔壓于一人之身時,敢于拍板、敢于決策、敢于承擔責任。這就是有擔當。有些決策,就像陳云在確定糧食征購政策時曾自我比喻的那樣,“是挑著一擔‘炸藥,前面是‘黑色炸藥,后面是‘黃色炸藥。兩個中間要選擇一個,都是危險家伙”。但他們一直堅守初心,心底無私天地寬,所以無所畏懼地作出抉擇,從而在歷史的十字路口選對了最能為中國人民謀根本、謀大利的道路。
普通黨員在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亦可見初心。習近平總書記講過“半床棉被”的故事。“什么是共產(chǎn)黨?共產(chǎn)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边@個故事能深入人心,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故事的主人公是三個普通女紅軍,在借宿這個平常的生活場景下,發(fā)自內(nèi)心自然而然地做一件在她們看來再尋常不過的事。它充分說明,我們黨為人民謀利益的不變初心是流淌在普通黨員的血脈之中的;不是只有在某個特殊場景才能體現(xiàn)出來的,而是時時刻刻、隨時隨地的;不是刻意走過場、作秀式的,而是發(fā)自內(nèi)心、真誠的,因而最能打動人。在故事的后半段,紅軍走了,老人等了一輩子,希望她們再來看看自己,那間借宿的廂房還保持著原來的樣子。臨終前,老人告訴自己的孫子,共產(chǎn)黨和人民政府是最好的,一定要把這些話給后輩傳下去。這是我們黨以初心贏得群眾真心的最好例子。今天我們已經(jīng)有9000多萬名黨員,461萬多個黨組織,如果每名黨員都能如當年那三位普通女紅軍一般,將初心內(nèi)化為一種自然而然的言行舉止,潤物細無聲地帶入到工作中去,我們將在推進偉大事業(yè)的道路上一往無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yǎng)劑,多重溫這些偉大歷史,心中就會增加很多正能量。黨史上每一次偉大的選擇和平凡的堅守,背后都是一顆顆搏動著的、為社稷蒼生念的拳拳赤子心。歷史已經(jīng)過去,但歷史人物的精神常在。在學習黨史的過程中,要學會把自己擺進去,見賢思齊,對照革命先輩,主動檢視自我。我們黨今天提倡自我革命,不能單靠組織推動,也要靠個人主動。每一名黨員,都要沉下心來,在看似普通的工作中精益求精,不斷汲取黨史的營養(yǎng)讓自己的初心更堅定,堅持用自我革命的方式讓自己的體魄更強健。這樣,若有一天遇到重大考驗,才能扎得住根、站得穩(wěn)立場,作出無愧于黨和人民的業(yè)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