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會
(江蘇省邳州市邢樓鎮(zhèn)中心小學,邳州 221300)
小學是積累知識、培養(yǎng)習慣的關鍵時期,閱讀能打開學生們的眼界,擁有更深厚的文化底蘊,在今后的學習道路上擁有更好的理解與認知能力。小學語文教學需要憑借課外閱讀的教學優(yōu)勢,讓小學語文課堂的內容豐富起來,學習的方式和教學的思路被打開,小學語文教學的水平才會有綜合性的提升。
在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課外閱讀一直是被忽略的部分,教學雖然引入了很多閱讀文章、豐富的資源,但小學生的閱讀習慣始終沒有建立起來,大多是以“任務”方式下達,閱讀主動性很低。
學生喜歡課外閱讀,在課余時間真正做到了課外閱讀,則學生們便會通過閱讀了解到更多的知識,如有的學生喜歡歷史,就會挑選一些文史類的課文,歷史人物的傳記、各個朝代發(fā)生的雜文軼事等,閱讀能讓學生們加深了解、學習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進而更系統(tǒng)的學習[1]。又如學生語文基礎知識差,如果能夠每天閱讀一篇課外讀物,則久而久之就會積累更多的詞匯量、閱讀表達方式或修辭手法,這些能力既可以通過課堂的系統(tǒng)教學獲得,亦可以通過課外閱讀來獲得。正所謂“習慣成自然”,學生習慣課外閱讀的語言表達方式后,無論是學習,還是未來的閱讀生活都將受益無窮。
課外閱讀的過程也是“教學”的過程,是課堂的一種變相延伸,學生開始課外閱讀的同時,閱讀知識便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學生的腦海中,與課堂上的語文知識相通,如字詞、語法、修辭、情感等,如《奶奶的白發(fā)》、《好學的爸爸》等描寫自己親人的課文,課外也有《慈母情深》、《傾斜的傘》、《路燈下的身影》,這些都是與教材課文有相同特征的文章,學生們通過課外閱讀,會更加熟悉、熟練掌握課堂上的課文知識和內容,在情感共鳴的情況下,更深刻的理解、學習課文。
課外閱讀也可以被當做小學語文課堂的“資料庫”,老師可以利用課外閱讀讓學生們提前預習,如在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一課中,老師讓學生們尋找有關司馬遷或《史記》的小故事,作為分享課題,學生們熟讀之后要在課上給其他同學講。課外閱讀以學習任務的形式出現(xiàn)在課堂上,一方面,課堂教學的資源得到了豐富,另一方面,課外讀物是學生自己挑選的、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和好奇心更重,更能激發(fā)起課堂內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又如,現(xiàn)如今語文課堂可承載的教學資料極大的豐富了,影像資料可以被納入到教學中,老師也尋找到了《史記》的紀錄片,讓學生們觀看,更加立體了解司馬遷寫史記的全過程,他所經歷的痛苦、他奮進的原因、他的歷史地位。由此可見,課外閱讀對于小學生來說可以以多種形式出現(xiàn),在與傳統(tǒng)課堂配合的時候,它能讓學生以新奇的目光去對待、以感興趣的心態(tài)去探索學習,讓語文課堂的環(huán)境和平臺更適合于學生學習。
綜上所述,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和優(yōu)勢影響是不言而喻的,要想更好的引入課外閱讀,使其發(fā)揮更突出的作用,可以嘗試在以下幾方面努力。
興趣和習慣的培養(yǎng)可以后天努力,所以語文教學一開始需要強制性的要求學生們閱讀,閱讀內容學生們可以按照各自的興趣,但是閱讀的習慣必須先培養(yǎng)出來[2]。每個星期都要要求學生閱讀一篇課外文章,在課堂上分享和表達,當習慣成自然之后,再嘗試讓課外閱讀服務于課堂教學,在教育中找到能夠相互配合、促進影響的知識點,進行教學設計。
學生們的閱讀方式各不相同,在閱讀之前先要教會學生如何閱讀,才能降低學生閱讀中遇到障礙的幾率,為此,老師要講授學生們如何有效的閱讀,如有些課文是講述故事的,要快速閱讀,掌握文章主干后,抓住文章大意即可;又如,有些課文要精讀,文章中的字詞、修辭方式和語法都是要仔細揣摩的,可以讓學生做讀書筆記,每讀一段都要寫上自己的感想。對于不同課外讀物,學生們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閱讀需要選擇合適的技巧來高效閱讀,時間久了,閱讀才能真正為學生掌握知識、涉獵知識而服務,對于教學的優(yōu)勢影響才會被放大。
課外閱讀的環(huán)境也需要塑造,如為學生提供安靜的閱讀場所,獨立的房間、有閱讀氛圍的圖書館、有相同興趣的閱讀伙伴等,當環(huán)境創(chuàng)設完成,學生們自然而然會被環(huán)境所感染和影響,投身到課外閱讀當中去。為此,老師、家長都要積極探索、尋找課外閱讀好的平臺,組建課外閱讀小組、組織課外閱讀活動、鼓勵學生參與閱讀會、讀書角等,閱讀環(huán)境的獨特氛圍對小學生們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也是其興趣和習慣養(yǎng)成的關鍵。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外閱讀是學生、教師以及文本溝通的對話框”。這是很高的說明比喻,在應試教育背景下,素質教育已經成為了突出性的話題,灌輸、填壓方式已經不適用,充分調動起學生們的學習主動性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