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修光 (山東威海市文登區(qū)三里河中學)
素質教育大環(huán)境下,創(chuàng)建什么樣的課堂,培養(yǎng)什么樣的學生是擺在我們每位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培養(yǎng)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我意識到,只有不斷地更新教育觀念,創(chuàng)建有靈性的課堂,培養(yǎng)有靈性的學生,才能真正讓每個學生都能快樂地學習,快樂地成長。
教師的教育觀念決定著其教育出來的學生的發(fā)展方向,決定著把學生培養(yǎng)成什么樣的人才。在傳統(tǒng)的教育意識中,無論是家長還是社會,都把奉獻精神作為教師最高貴的人格品質,“蠟燭”“無私”“清貧”“忘我”等都是教師的代名詞。可是,在當今社會知識、經濟發(fā)展如此迅速的環(huán)境下,學生對社會的認識甚至已不在教師之下,他們需要的是每天都能帶他們去開啟新奇世界的教師,是每天都精神抖擻、自信、樂觀地去陪他們一起感受創(chuàng)造快樂的教師,具備這種人格魅力的教師才是他們心目中的好教師。誠然,奉獻確實是教師的教育美德,但它絕不應是唯一的教育美德。
“一個人,沒有獨立意識,沒有獨立思考,就沒有個性”。每一個學生都是鮮活的,他們的身上都充滿了靈性,我們不能把所有的學生都按照同一個模式去培養(yǎng),因此,教育的藝術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意識,張揚他們的個性,鼓勵他們主動發(fā)展,為社會、為國家、為民族做出貢獻。
教師最大的人格魅力就在于可以和學生一起成功??墒牵绻處煹恼n堂缺乏創(chuàng)新、缺乏靈性,又怎么能培養(yǎng)出有靈性的學生呢?我們從不反對繼承,但教師如果只是一味地繼承,不懂得再“創(chuàng)造”,這樣的教師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個“知識搬運工”,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恐怕也只是喜歡墨守成規(guī),沒有創(chuàng)新的動力。
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不在于教了多少年書,而在于用心教了多少年書。有些人,他教一年,然后重復五年十年乃至一輩子;有些人,可能只教了五年,但卻每年都有創(chuàng)新,每年都有新變化。我相信,他們的成就是不一樣的,他們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也是天壤之別。而要真正能培養(yǎng)出具有創(chuàng)造力地學生,就需要教師具備引導學生去創(chuàng)造的人格魅力。
對于教師來說,班上出現(xiàn)幾個問題學生實在是太正常了,不正常的是面對問題學生身上出現(xiàn)的問題,教師總是想方設法地運用教師的權威去改變學生,讓學生按教師的意志去成長。而這樣做的后果就是我們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就像工廠流水線上生產的產品一樣,上學沒幾年就被磨平了棱角。學生在教師的權威下做這樣、做那樣,失去了自己青春飛揚的靈性。當下,我們需要糾正教師把自己的教育權威看作管理的手段,在這樣的權威之中,學生失去的正是教育所要追求的,追求權威最直接的后果是學生的生命價值被剝奪,學生身上青春的靈性正在消失。
多年的教育實踐告訴我們,教師要站在學生人格的角度去看待學生身上的問題,把他們的“劣勢”想法變成“優(yōu)勢”。作為教師,不要強迫學生去改變自己的性格,而要把他的潛能、優(yōu)勢發(fā)揮出來,并因勢利導地讓他改變身上的不良習慣,促進學生的良性發(fā)展。2016年,剛接手的班上有個男生可以說是“一霸”,在學生中說一不二;可是在教師眼里卻是不遵守紀律、不完成作業(yè)、成績很差、影響一大片學生無法好好學習,每個任課教師都無比頭痛。為了攻下“這座堡壘”,我對他嚴厲批評過、罰站過、找過家長,可都沒有效果。后來我偷偷觀察他,發(fā)現(xiàn)他非常享受學生用崇拜的眼光看著他,我靈機一動,決定換種方法對待他,利用要開運動會的契機,向他坦承老師對體育不太在行,問他能不能把班級的這次運動會組織起來,當時我就看到他眼睛一亮,對此事充滿了興趣。果然,他接受了這一任務,并出色地完成了任務,我班在全年級14 個班里名列第三,而我們上次運動會的成績是年級倒數(shù)第二。對于這件事,我在班上時不時地拿出來說一下,對他表揚一番,甚至有一次我看到他不好意思的臉都紅了。于是,每隔幾天我就找他談一次話,解決一個缺點,班級里如果遇到他能夠承擔的事情,我都很信任地找他完成。到期末再也聽不到任課教師、學生對他的抱怨了。
教師如果能夠把學生身上的“劣勢”因勢利導地變成“優(yōu)勢”,對學生的發(fā)展是有巨大促進作用的,但這也要求我們每個教師都要站在學生的角度,絕不可以剝奪任何一個學生被人尊重的權利。俯下身來去聆聽每一個學生的心聲代以簡單地說教;蹲下身來平視學生的目光,拉近與學生心靈的距離,讓學生能夠大膽地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發(fā)揮出學生身上本有的靈性。
有靈性的學生只有在有靈性的課堂上才能培養(yǎng)出來,這需要教師有非常豐富的知識儲備。或許每個教師都認為自己精心地備了每一節(jié)課,但精心到了什么程度,恐怕很難說清。在課堂上自己不會、不明白的不講,把所有教參、資料上的內容弄懂,然后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如果只是照本宣科,一旦遇到學生提出超出你了解的內容的問題時,你就無法與學生進行交流,怎么辦?是用教師的權威讓學生按你的理解呢?還是等你回去重新查找資料第二天再解決呢?無論哪種辦法,長此以往都將打擊學生思維發(fā)展的積極性,讓學生對教師的知識、能力產生懷疑?,F(xiàn)在學生知識面的寬泛程度甚至超過教師,如果對他們的問題不能做出令人滿意的回答,就會嚴重限制學生的發(fā)展。
永遠無法忘記上“最后一課”一文的情景。這是一篇經典的老課文,內容大家都非常熟悉:寫于普法戰(zhàn)爭結束的第二年,以淪陷的法國阿爾薩斯省的一所小學被迫改學德語的故事為題材,描寫最后一堂法語課的情景,被看作是表現(xiàn)法國人愛國主義精神的經典文章。多年以來,聽了很多次別人上這節(jié)課,自己也上了很多遍,都是這樣上的,腦子里已經形成了思維定勢,沒想到這次上完課后,有同學向我提出了新的見解,令我措手不及。
這位同學是這樣介紹的:阿爾薩斯位于法國東部,是法國本土面積最小的行政區(qū)域,隔著萊茵河與德國相望,在17 世紀以前屬于神圣羅馬帝國,以說德語人口為主,1618年至1648年戰(zhàn)爭后割讓給法國,普法戰(zhàn)爭后,阿爾薩斯重新成為德國領土,150 萬居民中只有5 萬人說法語,“一戰(zhàn)”后劃歸法國,“二戰(zhàn)”期間又被納粹占領,“二戰(zhàn)”結束后,阿爾薩斯歸還法國。
學生的問題是:在“最后一課”中,似乎阿爾薩斯人都把法語當母語,顯然和歷史大相徑庭,而且對于德國而言,他們只是收復而不是侵略,盡管小說可以進行藝術的加工,但是以歪曲歷史為內容的一篇文章又怎么能成為經典呢?
問題一出來,我一下懵了,這種見解以前從來沒見過,我至今都不知道當時是如何解答的,但肯定是糊涂的。課堂上的這一幕,讓我真切地感受到“精心備課,廣泛涉獵”絕不能是說說而已,而要真正落實下來。只有教師自己的底氣足,才敢面對學生的所有問題,敢于與他們探討、與他們爭論。也只有這樣才能激發(fā)每個學生的思維與他們身上的靈性。
教師在教學中,要保證學生的心靈與思想都是自由的,這點至關重要。做到了這點,我們的學生身上就會充滿了靈性,出口成章、下筆成詩甚至發(fā)明創(chuàng)造就都不是問題。
因此,作為教師,永遠不要把讓學生記住多少、背下多少當作自己的目標,而是要充分激發(fā)學生身上的靈性,讓他們運用自己學過的知識去創(chuàng)造;作為教師,要讓我們的學生擁有青春的靈性,永遠青春飛揚,而不是一群只會死記硬背的機器人,老師要把青春的靈性還給學生。
教育具有連貫性,我們對學生的教育不能局限于在自己班級的這一年,明年他離開了自己的視線,就不管不顧了,這是不負責任的。
教育改變形象,知識改變命運,只有從長期發(fā)展的角度去建構學生的教育目標,才是一個教師對學生的真愛。也只有在這樣一種教學理念指導下,教育才能有正確健康的發(fā)展方向。
我常在想這樣一個問題:中國古代的四大發(fā)明領先世界那么多年,為什么現(xiàn)在我們卻拿不出一件可以在世界炫耀的發(fā)明呢?已經進行了一百多年的諾貝爾獎評選為什么只有在近幾年才開始出現(xiàn)中國人呢?是現(xiàn)代人比古代人笨了呢?還是中國的土地不再養(yǎng)人了呢?
經過反思,我豁然開朗:問題出在我們的教育上。有七十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曾宣稱,自己的發(fā)明得益于中國古代的思想智慧,那么中國古代的智慧思想為什么影響了外國人而沒有影響到我們自己呢?
看看我們的教學就知道了,我們更多的是把古代文化留下的文本當成是知識來傳授,教他們學會翻譯、背誦,也就是說我們僅僅是傳授了古代文化的載體,而沒有去傳承思想。在這樣一種教育觀念的支配下,我們的學生只學會知識,而沒有學會用知識創(chuàng)造知識;我們教師只學會了前人已經學會了的東西,而不敢去探索未知的領域,這種教育理念必須盡快地改進,才能有利于學生的長期發(fā)展。
每一名教師的教育行為都要為學生的長期發(fā)展奠基,教師的工作目標必須要長遠,這既是對學生負責,也是對整個中華民族負責。
回顧自己的教育教學,我發(fā)現(xiàn)很多問題我都發(fā)現(xiàn)了,但卻沒有改變。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育觀念上沒有轉變。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卻很難,但我知道,再難我也得做,否則我就會被這個時代拋棄。
改變自己,創(chuàng)建自己有靈性的課堂,培養(yǎng)有靈性的學生,這條路困難重重,但我必須堅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