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怡
【摘 要】改革開放后不久,我們國家東南沿海地區(qū)迎來了聲勢浩大的“下?!背?,到近年已經過去40周年了,在這40年里國家取得了許多舉世矚目的許多成就,也將人民帶向日益美好的幸福生活。但值得深思的是“下?!钡娜藗冸x開了自己腳下的土地到他鄉(xiāng),無論他們從物質上是否得到滿足,許多人的精神與靈魂仍處于“無根”的精神狀態(tài)。本文直觀“下?!爆F(xiàn)象,嘗試對人們遭遇的精神危機進行解釋。
【關鍵詞】下海;“無根”精神危機
關于“下?!边@一詞,曾有多種解釋。一種是字面本義,到海中去,(漁民)到海上(捕魚);后指業(yè)余戲曲演員成為職業(yè)演員;指在職人員離職經商。還有一種是社會底層的黑話,在老舍《四世同堂》中有所提及表示女子從事娼妓行業(yè)。還有其他解釋為稀里糊涂干某事,最早源于戲曲《洛陽橋》。無論是從本義還是隨時代而變化的引申義來看,“下?!币辉~都帶有風險特征,都指主體離開原本安穩(wěn)的狀態(tài)去做不可預估之事,無論其主觀上是否帶有某種明確的目的性。本文所要思考的是改革開放后,我國迎來的聲勢浩大的“下?!背敝心切╇x開自己世代棲居的土地的“弄潮兒”,無論其主觀上是否帶有明確的目的性漂泊到“海上”卻被大潮弄的無處扎根的存在狀態(tài)。狄更斯《雙城記》開篇說到的“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句話確實適用于每一個時代。自我們國家改革開放以來,人們便日益遠離自己的家園。大多數(shù)人在流動的過程既沒有尋到落腳點,又回不去自己原來的家園。人們就像一只無腳的小鳥只能不停的飛,也許想要落地的那一刻就是赴死的時刻。
一、從“有根”到“無根”的淪陷
“下海”浪潮在不斷地推進我國現(xiàn)代化進程的同時,也使越來越多離開鄉(xiāng)土的現(xiàn)代人其“有根”的精神狀態(tài)發(fā)生了變化。而這個“根”正是大地上的人們得以生存的信仰所在。人們在空間上的轉移或多或少影響了下海一代人在精神上的寄托,無盡的鄉(xiāng)愁隨著時間的累積并未變得日益濃厚。相反,隨著工業(yè)和城市的發(fā)展,人們正在成為猶太裔美籍流亡哲人施特勞斯口中所說的那一類現(xiàn)代人,人們不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失去了一種對自己、對他人和好壞對錯的判斷力。馬爾庫塞也點明我們現(xiàn)代人的靈魂早已在工業(yè)文明中被困于各式各樣的商品之中。無知的下海之人同樣避免不了被現(xiàn)代性浪潮的沖擊。人們越來越需要不斷的刺激去維持存在的意義,特別是那些局限于社會規(guī)定的某一位置的個人,消遣成為了生活的目的,時間在人類的生命這里變得漫長而庸俗。那些“下?!钡娜嗣髅饕婚_始抱著一種對自由,幸福和富足生活的渴望,懷著可以改變的初衷來到“海上”,然而在人們以為自己的理性可以有目的的塑造出生活應是的狀態(tài)時,卻反而使自己在他所遭遇的現(xiàn)實中淪陷,直到最后不想改變它。大多數(shù)“下?!钡娜舜蠖际俏覀內缃袼f的“農民工”,他們離開世代耕耘的土地,來到另一片陌土。來到城市后他們又變成各種不同崗位上的工人。一方面他們和城市的現(xiàn)代化一起現(xiàn)代化,追求富足的生活,另一方面那些生活在“富足社會”底層的人被一種無形的力量壓制在自己的生活界限之內。值得進一步深思的是雖然我們國家還是發(fā)展中國家,但是日益完善的機械化勞動卻已在悄然改變著底層人民的態(tài)度和地位。
二、精神“無根”的危險
如今大家都成了現(xiàn)代人的一份子。人們懷著同樣的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許,在現(xiàn)代社會中共同掙扎。機靈的人也許可以憑靠自己的才能和智識稍微減輕機械勞動的苦惱,但大多數(shù)人在長期機械化的勞動中形成了對生命的一種長期消耗,甚至麻痹自己疲憊的苦役。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社會的發(fā)展不知要用多少個百無聊賴的一生換來。這里并不是要宣揚人脫離社會而存在,而是促使我們觀察一個處于無根精神狀態(tài)中的人究竟是怎樣生存的。因為對于許多精神仍在漂泊的人來說這實在是太重要了,不知有多少人麻痹了自己以為自己感受不到無根的痛苦。就像雅斯貝爾斯描述的現(xiàn)代人那樣,人們被拋入這個漂泊不定的世界中,并失去了對自身的一切感覺。當人單純的只有功能的時候,我們也就成了社會的機器。而我們所追求成為的自己只是受到了一種盲目的欲望的刺激,只是想要得到伴隨生存斗爭中的成功而得來的利益。這些都容易導致一個人一生的追求只剩下虛無。
我們也像發(fā)達國家一樣遇到了和他們曾經遇到的同樣的問題,所以也得借鑒他們的解決方法,我們也開始興起了使人去更好地適應這個快速發(fā)展社會的職業(yè),也就是社會工作,似乎我們可以用心理學或社會工作去解決所有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在人類心靈中捅下的爛攤子。關于這種漂泊的狀態(tài),在楊慧瓊的文章中就較為全面地將其描寫了出來,漂泊引起的復雜體驗,使人們一再追尋“根”,一再落空,或者尋找替代品。但在現(xiàn)代社會,“根”被延期放在了未來,這種被延置的未來恰好是漂泊的家園的最佳注腳。但是我們無根的生存要走向何處還是一個無法言明的事實。我們清楚地明白人們這種無根的生存,不僅只是在一種生存狀態(tài)中掙扎,還是一種精神狀態(tài)中的掙扎。殊不知現(xiàn)代社會這種無根的生存正是大多數(shù)“下?!比说纳鏍顟B(tài),若深處痛苦中而不自知的人大抵還能渾渾噩噩過的幸福一些,若是有“不懂事”的人非要把痛苦挖出來那么是不是就只能痛苦?當“下?!钡拇蟪卑言絹碓蕉嗟娜送葡蛲獾耐瑫r,我們無根生存的狀態(tài)變成了生活的常態(tài),這種“無根”不僅是空間上的無根,而且在時間的推移中逐漸轉向人內心的無根。背井離鄉(xiāng)的人們把自己囚于繁華城市的一隅,卻向往那詩意地棲居。我們以為自己的認知和身體不再局限于那一畝三分地,可是無根的生存卻讓我們的身心俱疲,于是疑惑積聚已久,我們的存在只是為了在社會上的生存。也如作家魏微發(fā)出感慨,人們對眼前利益和欲望的追求淹沒了歷史和未來,整體的生活世界混亂不堪,找不到生命的根基。盧梭也曾尖銳地指出古代的政治家總是告誡人們要保持良好的風尚與道德,而現(xiàn)代的政治家卻大力發(fā)展商業(yè)和追逐金錢。現(xiàn)代人的“棲居”究竟是怎樣的棲居?海德格爾也曾說人的無家可歸狀態(tài)就在于人還根本沒有把真正的棲居困境當做這種困境來思考。這正如要思考這個問題我們不禁要沉思自己,沉思人的存在究竟為何。
“認識你自己”這句德爾菲神廟上的箴言不知撩動了多少人的心,我們從蘇格拉底那里似乎獲得了些什么啟示,以為了解了自己的身體狀況、行為與心理、或者自己在社會中所處的位置就萬事大吉了。但世上有多少人能真正的認識自己,畢竟我們身處世界之中,無法拋開一切的聯(lián)系去認識自己,我們總是要將自己放在各種各樣的聯(lián)系中去定義自己,然而也只是“定義”而已。但是這種“定義”給人帶來的極大的安全感卻往往迷惑了我們,也許在某些層面還促進了人類的自我肯定。于是人類初始的漂泊,被我們安定下來。我們用部落、種族、家族、家庭、國家等這類詞語來“定義”自己的聯(lián)系集群。我們在一個范圍內扎根而有所居,讓我們有所屬。我們正是靠“聯(lián)系”精神迎來一個又一個的時代。但是雅斯貝爾斯和艾倫·布魯姆都共同的表示出我們雖身處不同的時代和國家,在現(xiàn)代化的過程中遭遇的危機卻大抵相同,人類共同面臨著精神世界顛覆的危險。布魯姆認為按盧梭的解釋,自然與社會的對立是導致人性分裂的原因,文明社會進步達到巔峰是發(fā)生在認識到生活毫無意義之時,一個人不再知道自己是什么人,他完全沉迷于自己的生存之中,以至于忘記了自己生存的理由也失去了應該做什么的觀念。當尼采喊出“上帝已死”這句話,揭露了人類變成了“失去庇護的個人”的狀態(tài),人們陷入了反叛、虛無主義的絕望。不管是以什么主義,這一切都只是想逃避現(xiàn)狀的結果。即使產生了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等人類知識的分學科,以供人類剖析自身。甚至流行于網絡的“雞湯”成為了我們認識自己快速有效的途徑,人們都借這借那試圖暫緩“精神分裂”的痛苦。那些年不知有多少跟隨“下?!背绷鞯娜藗冊诿C4蠛V忻允Я俗约海覀冏嫦鹊男叛鲈诠I(yè)化時代的到來后就快被遺忘了。雅斯貝爾斯說,人只是通過聯(lián)系才獲得命運。這聯(lián)系不是由外部強加的,而是被他自由地領悟到的,從而使這聯(lián)系變成了他自己的聯(lián)系。我們或許可以從他的那種實存哲學中反思我們時代遭遇到的精神危機以及對人類可能未來的預見。
三、小結
“下海”潮只是現(xiàn)代化的一個表現(xiàn),人們在這一浪潮中從“有根”到“無根”的淪陷,正是現(xiàn)代性危機的一個具現(xiàn)?!盁o根”的精神危機正包含于此,人們失去或正在失去歷代祖先從血水中傳承的生活信仰。人們在商品化的時代中漸漸迷失,因而從空間上的離開鄉(xiāng)土轉而成為從精神上失去了“根”,這對于作為感性的人來說實在是非常危險。而人們試圖從人們一開始“下?!钡脑竿皇菫榱诵腋#瑳]曾想卻意外的得到更多的痛苦。
我們生活的世界本是愛智慧落下的艷霞,只是塵埃阻擋了我們看見真實的一切。我們該如何面對時代的精神困惑呢?有一點正如雅斯貝爾斯說的是因為我們誤解了自己與時代,才有了這些狀態(tài):個人不知道自己站在何方,沒有人能夠知道什么是過時的和什么是未來之實質。時代本質模糊不清,而誤解我們自己、誤解現(xiàn)狀乃至反對我們自己的真正目的。雅斯貝爾斯認為我們必須走向自我實存之路,否則人們可能只執(zhí)著于生活的享受而陷入機器的種種驅迫力之中,因為人們已經不再努力對這架機器做出反抗。所以不管無根生活的人們在感受到這種漂泊不定帶來的不安全感后,開始踏上尋根之路,還是接受漂泊不定無根的狀態(tài)不愿改變,都需要我們在內心筑起一座堅定的堡壘,避免自己在時代的潮流飄到邊緣的地帶。
【參考文獻】
[1]莫衡等主編.當代漢語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
[2]下海.www.baike.com
[3]赫伯特·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 發(fā)達工業(yè)社會意識形態(tài)研究[M].重慶:重慶出版社.2016.頁15.
[4][10]卡爾·雅斯貝爾斯著.時代的精神狀況[M].王德峰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
[5]楊慧瓊.新時期的漂泊敘事與現(xiàn)代性體驗[D].福建師范大學.2012.
[6]盧梭.盧梭全集·卷四[M].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頁398.
[7]楊娜.無根漂泊的生命體驗[D].沈陽師范大學.2016.
[8]海德格爾.演講與論文集[M].孫周興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5.頁170.
[9]阿蘭·布魯姆.美國精神的封閉[M].戰(zhàn)旭英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頁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