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玲
(江西省上饒市廣豐區(qū)北門小學 江西 上饒 334000)
隨著新課程理念的不斷深入,小組合作學習逐漸成為當前新課堂教學的一種新的模式,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他們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最主要的是可以培養(yǎng)學生自學的能力。本文探討了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有效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小組的合理劃分是小組合作學習質量的重要基礎和決定性因素。為了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小組的優(yōu)勢,在組建小組時盡量使成員在性格、才能傾向、個性特征、學習成績等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異,突出它的異質性。每小組由4人組成,每人在組內有不同的角色,如組長,記錄員,資料員,匯報員等。不定期的互換角色,保證每個學生的積極參與性。同時,教師要深入研究,聯(lián)系實際,改善分組方式,對小組學習加強指導,真正實現(xiàn)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
在進行小學語文合作學習之前,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內容,明確課堂學習的重難點,結合學生實際學習情況,合理選擇小組合作探究的內容。所選內容既要體現(xiàn)開放性原則,又要具備探討價值。若內容過于簡單,合作探討將會流于形式,從而導致學生缺乏學習參與性,沒有自己的獨立見解;若提出的探究問題難度太大,超出小學生的認知范圍,學生就會產生挫敗感,逐漸喪失興趣,討論也將陷入“擺樣子”的尷尬局面中。
如教學《釣魚的啟示》一文時,我直接由“我”受到了什么啟示入手,讓學生通過深入讀文,討論詹姆斯在情感上的一系列變化。指導小組合作交流時,學生活動有序。學生在深入讀文后,分別對詹姆斯在釣到大鱸魚時、把魚放回湖里時以及把魚放回湖里后的心情進行了討論,最后學生把討論的焦點放在了詹姆斯到底應該怎么做上,持不同意見的小組成員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各自闡述自己的觀點。這次小組活動氣氛熱烈,每個人都有事可做,而且不是獨立的,是相互依靠的一個整體。在合作交流、實踐體驗中學生學會了相互配合,懂得了自覺遵守規(guī)則是一個好公民應有的道德修養(yǎng)。體會到要想做好一件事,需要同學之間的合作才能完成,集體智慧和力量是無窮盡的。
在合作學習中學生遇到了學習障礙時,教師要適當點撥。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參與學生的合作學習過程,并運用各種點撥方式使學習能進一步地深入。在有些情況下,學生取得了一定的學習成果之后,認為已經(jīng)達到目標,從而造成了學習過程的終止。因此,教師在了解學生學習進程之后,給予及時的肯定與表揚;并啟動學生的下一步學習。
例如,在學習《幸福是什么》時,教師在讓學生討論“幸福是什么?”時,學生可能就會天馬行空地進行想象和回答,在學生小組內部討論時,教師就應該對學生限定針對《幸福是什么》這篇課文進行討論,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教師可以在教師內進行巡視和監(jiān)督,對于學生漫無邊際的討論內容進行相應的指導,避免討論無益學習狀況的出現(xiàn)。
導致合作學習小組解體或不能順利進展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小組成員不會合作。導致學生不合作的原因往往不是學生缺乏合作的愿望,而是學生缺乏合作的方法——合作技能。教師在指導學生開展合作學習的同時還必須精心組織,要讓學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充分提高合作學習的實效性。①學會傾聽。在小組討論過程中,要求一人先說,其他成員必須認真聽并且不能打斷別人的發(fā)言,要能聽出別人發(fā)言的重點,對別人的發(fā)言做出判斷,有自己的補充或獨到見解。②學會討論。各組由一人匯報自學或獨立思考的內容,其他成員必須認真聽,并且有自己的補充和見解,最后,還應將各自遇到的問題提供給全組成員討論,對達成共識和未能解決的問題分別歸納整理,準備發(fā)言。③學會表達。在合作學習中,學生的友好交流和自我表達都離不開語言的表述,為了達到訓練目標,教師要提供討論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敢說,會說,培養(yǎng)學生善于傾聽、思考、判斷、選擇和補充別人意見的好習慣。
評價是課堂教學的主要環(huán)節(jié),良好的評價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信心,而且還能夠激發(fā)學生對合作學習的熱情,從而促使合作學習取得預期效果。對此,教師在對合作學習進行評價時要兼顧小組整體與組內個體: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不能只表揚回答問題的學生,而是要對整個小組提出表揚,肯定該小組的討論結果。另外,教師在對出現(xiàn)錯誤的學生進行評價時還要注重學生情緒,盡量減少過于直白的批評與職責,以免損傷學生的自尊心,降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它對于學生良好學習品質的培養(yǎng)和學習起到了很大作用。教師之間也應該經(jīng)常地開展小組合作式的學術探討,不斷對教學方法和內容進行反思和改進。在充分尊重學生之間存在差異的情況下,發(fā)揮合作學習的主體功能、互助功能。最終達到提高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效果和質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