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玲
(河南省長葛市教學研究室 河南 長葛 461500)
2017年新的課程標準修訂之后,“核心素養(yǎng)”成為關鍵詞,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xiàn),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其中“語言建構與運用”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
語文學習是一個長期與細碎的積累過程,老師就要通過課堂教學,幫助指導學生將積累的語言材料和學習的語文知識結構化,將言語活動經(jīng)驗逐漸轉化為具體的學習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語言實踐中自覺運用。其中做批注,是語文學習中一項必備的閱讀方法,也是學生應該養(yǎng)成的一種學習習慣。
2016年語文統(tǒng)編教材更是將做批注滲透到課本的方方面面,比如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單元目標表述中這樣說“在課本上勾畫出關鍵語句,并在你喜歡的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標注”;第13課《植樹的牧羊人》預習提示中有“默讀課文,注意做些圈點勾畫。可以圈出關鍵詞,畫出重點語句,標出段落層次?!睂⑴⒌囊缶唧w化;七年級下冊第五課課后“積累與拓展”特別向學生解釋:做批注是非常好的讀書方法。閱讀時把自己的感悟、理解、評價或疑難問題,用簡練的語言和相應的符號標注在文章的空白處,這就是做批注。并且每一單元的自讀課,還以批注的形式展示給學生。所以,老師更應該在課堂上落實教材編者的要求,培養(yǎng)學生勤做批注的好習慣。很多教師也做了一些努力,對學生提出了這方面的要求,但是筆者認為做得還不夠,在課堂教學中應該讓學生在批注中感受語言的獨特,增強形象思維能力,獲得語言和文學形象的直覺體驗,在閱讀與鑒賞中運用聯(lián)想和想象,豐富自己對現(xiàn)實生活和文學語言的感受與理解。
很多老師在閱讀教學中,喜歡讓學生品味句子,特別是對修辭手法的運用很關注。但我認為這個面太窄,還要從更多方面來提升學生語言閱讀與鑒賞的能力。個人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
在現(xiàn)代文閱讀中,關鍵語句包括中心句、議論句、抒情句,特殊段落包括首段、尾段、過渡段等,這些都要關注。除此之外,還要關注一些特殊的句段,例如: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老王》第四段中“后來我在坐著老王的車和他閑聊的時候,問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說,住那兒多年了。”這一句中關于家的問話,很耐人尋味,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面對“我”的問話,老王不回答“是或不是”。針對這處疑惑,讓學生結合全文考慮,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和聯(lián)想,批注出自己的感悟。經(jīng)過師生的研討得出結論:一句“住那兒多年了”,將老王的心聲吐出來,那里不是家,家是有溫暖的地方,那里只是住了多年的一處身體寄托地,雖然他有兩個侄兒,但顯然沒有從侄兒那里獲得到親情,周圍的人有嫌棄他瞎了一只眼的,有不愿坐他車的,有取笑他“老光棍、不老實的”,所以老王渴望人與人之間的溫暖。這句話也為下文做了很好的鋪墊。
《秋天的懷念》中第四自然段是一句話單獨成段:“她出去了,就再也沒回來?!币龑W生思考這段話有何作用?這句平淡的敘述,流露出的是作者再次回憶與母親最后一次相見時,對母親身患重病卻不知情的愧疚,對這份母愛的深深感激之情。言短情厚,欲語而又無法表達,顯示了作者這種于平淡中蘊含深情的語言風格。
這種批注訓練,會讓學生的閱讀插上個性化的翅膀,感受語言的獨特魅力,增強自己的思維品質。
古典詩歌講究情景交融,在一些散文中也有體現(xiàn),但學生不容易發(fā)現(xiàn)。在蘇軾《記承天寺夜游》一文中,作者不僅用“欣然起行”,明示自己喜悅之情,也在寫景時暗含心中情感。如描摹月下景色的句子“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别嵉脑鹿庀拢鼥V的不僅僅是景色,還有作者內心復雜的情感,剛剛經(jīng)歷了“烏臺詩案”而被貶,有死里逃生后的慶幸,有蒙冤受侮的憤懣,有朋友相伴暢談的愉悅,有對前途的迷茫,有對人生的深思,都化作了眼前似真似幻的月景。寫月下美景的文章何其多,但為何幾百年來獨有這篇美文讓人反復品味,從這個角度賞析批注,會讓學生更深刻感受到作者內心的情感起伏,如果僅僅從修辭角度賞析此經(jīng)典名句就不夠完美了。
在閱讀教學中,很多老師都會注重讓學生概述文章內容,劃分段落層次,但在文言教學中卻很少關注段落層次。其實有些文言教學結合段落層次,會有助于增強學生的理解。比如蒲松齡的《狼》,記述了屠戶和狼的斗爭過程,就可以依照小說去講。從屠戶遇狼,到用骨喂狼、被狼緊追、以刀劈狼,最后將狼全部消滅,完全符合小說情節(jié)中的起因、發(fā)展、高潮、結局各個環(huán)節(jié),用批注方法去梳理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這樣的文言文學習會給學生帶來更多地趣味,在文化傳承與理解方面都獲得進一步的發(fā)展。
從課內批注到課外批注,是學生能力的拓展訓練,可以很好得提升思維品質。名著閱讀是課外批注的一條有效途徑,例閱讀《水滸傳》時可以賞析人物、場面描寫,手法運用等,入選教材的經(jīng)典名篇《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對雪的描寫可謂是匠心獨運,讓學生賞析文中多處的環(huán)境描寫,其中“那雪正下得緊”一句中的“緊”,寫出了天寒、雪大、雪急、雪多而厚,真是一詞顯精神,這一鋪墊更為后文情節(jié)的發(fā)展埋下伏筆,大雪將草廳壓倒,林沖不得已棲身山神廟,一連串情節(jié)才可以向下發(fā)展。這樣將批注習慣貫穿在語言學習中,讓學生自覺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語文實踐活動經(jīng)驗,提高語言運用的能力。
總之,語文學習必須從課內學方法,課外練能力,學生在閱讀與鑒賞實踐的過程中,逐步積累經(jīng)驗,憑借語感和對語言運用規(guī)律的把握,通過做批注來提高自己學習效率,增強思維的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chuàng)性,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