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欣
(河北省灤南縣第一實驗小學 河北 唐山 063500)
在小學階段,道德與法治課程開展過程中包含著很多隱性教育因素,通過具體方法能夠達到教學目的,如果不注重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隱性教育意識,那么學生未來的發(fā)展勢必會有所缺失。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目標之一,就是擴充學生的思想,完善學生的心靈,這也使得隱性教育可以較好的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進行滲透。在小學階段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開展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具備隱性教育意識,從而提升學生的道德水平,為其日后的全方位發(fā)展打下基礎,有利無害。
道德與法治課程與隱性教育密不可分,因為道德與法治課程本身就帶有隱性教育的因素。然而在現(xiàn)實情況中,很多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過于注重應試教育,忽視了道德與法治課程隱性教育的性質。對于隱性教學來說,其是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積極性的集中體現(xiàn),需要小學教師合理滲透,幫助學生自主對其進行理解,進而促進其自我人格的完善,提升道德水平。
2.1 優(yōu)化教學設計,提升隱性教學品質。對于小學教師來說,其在對道德與法治課程進行設計的過程中,不僅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基本的優(yōu)化、完善,同時還要對教學方式方法進行創(chuàng)新,在教學過程中,為小學學生創(chuàng)設多種不同的學習情境,從而促使隱性教育機會的再現(xiàn)。對于道德與法治教學來說,教師不能夠僅僅進行理論教學,其還必須要引用大量學生熟知的案例展開教學,或者是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其能夠參與一些實踐活動,從中獲得最直接的啟迪和教育。
再者,教師還必須要具備隱性教育自覺挖掘意識,尋找一切契機展開教學操作,以滿足學生的個性成長需要。
2.2 豐富隱性教學視野。教師需要對隱性教學視野進行豐富,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為對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來說,其大多數都來源于生活,所以,教師在對教學進行設計的過程中,必須要注意僅僅的貼合學生生活認知基礎實際,如此才能對學生學習的認知基礎進行激活。在實際操作中,教師必須要保證自身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在與學生生活實際進行接軌的過程中,必須要抓住隱性教育機會,對學生展開多種形式的教育和滲透,對學生良好的行為品質進行培養(yǎng)。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有太多交集,所以教師必須要注意每一個細節(jié),對教材內容進行多重探究,以獲取豐富教育契機,為隱性教育順利實施創(chuàng)造條件。
2.3 對道德與法治課程過程進行創(chuàng)新。小學教師想要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進行隱性教育,就必須要對道德與法治課程過程進行創(chuàng)新,只有如此,才能夠充分發(fā)揮新時代教育的優(yōu)勢,保證隱性教學的效果,提升學生的道德水平。具體創(chuàng)新的方法,可以是在道德與法治課程過程中,運用網絡信息技術,或者運用微課手段制作視頻,讓學生擁有更多的機會從網絡平臺上獲得豐富多樣的相關信息,豐富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激發(fā)學生興趣,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能力,深化具備多重隱性教育因素的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
例如,教師可以開展《我愛我們班》的班會主題,其中通過多媒體課件,在課前就搜集很多其他學校的優(yōu)秀班級情況,為他們展示其班級的布置、學生在課上的表現(xiàn)等等,讓他們能夠在直觀的觀看體驗當中產生對班級的情感。此外,教師還可以合理的運用多種創(chuàng)新式教學方法,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充分詮釋新型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真諦,合理滲透隱性教育[1]。
2.4 加強與學生的互動。在現(xiàn)實情況中,小學教師需要以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為核心,對學生當下的行為進行細致的分析,找出目前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小學教師還要學會對學生進行肯定和鼓勵,通過道德與法治課程讓學生學會糾正自己的不良想法,積極改變自己的生活態(tài)度以及學習習慣,讓小學生的性格更加完善,詮釋隱性教育的價值。
除此之外,對于隱性教育來說,其無處不在,教師必須要擁有主動應用意識。特別是在教學實踐活動中,隱性教育機會更為豐富,教師要深入到學生群體之中,對隱性教育資源展開合理整合和篩選,以滿足學生不同學習認知需要[2]。
從具體的案例來看,在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開展過程中,小學教師可以將課堂進行布置,將學生們的課桌椅圍成一圈,之后和學生們平等的對話,聊天,這種與學生進行平等溝通交流的方法,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改變學生的具體行為。同時,小學教師必須要在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的過程中,保持真誠的態(tài)度,拉近教師與小學生之間的情感距離。這樣的平等交流能夠加強小學生對教師的信任,為隱性教育的滲透提供便利條件。
綜上所述,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目標之一,就是擴充學生的思想,完善學生的心靈,這也使得隱性教育可以較好的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進行滲透。在小學階段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開展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具備隱性教育意識,從而提升學生的道德水平,為其日后的全方位發(fā)展打下基礎。在實際操作中,教師必須要保證自身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在與學生生活實際進行接軌的過程中,必須要抓住隱性教育機會,對學生展開多種形式的教育和滲透,對學生良好的行為品質進行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