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自新課改以來,錢夢龍“三主四式”語文導讀法的教學價值在當今提倡素質(zhì)教學的時代逐步得到肯定,但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導讀法帶來的新問題對語文教學產(chǎn)生了一定的阻礙,而若導讀法能與詩意語文教學結(jié)合運用,便能使之揚長避短,呈現(xiàn)優(yōu)質(zhì)的語文教學課堂。因此,揭示錢夢龍的“三主四式”導讀法對認識優(yōu)質(zhì)語文課堂的教學有著重要的探討意義。
關鍵詞:錢夢龍 導讀法 死海不死 談骨氣 語文教學
錢夢龍的“三主四式”語文導讀法的內(nèi)涵是:在“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訓練為主線”的三個基本理念的指引下,從“自讀、教讀、復讀、作業(yè)”的四方面的實際操作進行語文課堂的教學。基于導讀法與傳統(tǒng)“注入式”教學大不相同,導讀法對語文課堂的著重點不再是站在教師的角度,而是站在學習者這一新穎獨特的角度上,使得錢夢龍“三主四式”語文導讀法在新課改后,其獨特的魅力逐漸凸顯,同時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本文將從導讀法在教學上的突破、導讀法帶來的新問題以及導讀法應該如何揚長避短對錢夢龍“三主四式”語文導讀法(以下簡稱為“導讀法”)進行深入的探討。
一.導讀法在教學上的新突破
導讀法在當代眾多語文教學流派不斷更換的浪潮中仍能駐足,自然有其獨特的魅力。1961年葉圣陶先生在寫給語文老師的一封信中提及:“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訓練之。其最終目的為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訓練必做到此兩點,乃為教育之成功?!边@與導讀法的“三主”理念十分契合,而導讀法更把它實打?qū)嵉剡\用下來,并為語文課堂教學呈現(xiàn)了一節(jié)節(jié)典型的課例。究竟導讀法有哪般魅力長久不息地吸引著一線教師?
首先,在于導讀法的主體突破。當下語文教學廣受推舉的一點在于: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而這一點,正是來源于導讀法的“三主”。事實上,傳統(tǒng)課堂常用講授法,老師一味講訴大量的知識,學生因而形成無法遷移的惰性知識?;诖?,新課改的實施毋庸置疑是對導讀法肯定的最好證明?!耙詫W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將課堂的自主權(quán)最大限度地交給了學生,而老師在課堂中扮演引領、激勵、授業(yè)的角色。在《死海不死》的教學實錄中,錢老師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從“讓他再想想,他很聰明,我相信他很快就會想出來的”到“那么結(jié)果會是怎么樣呢?”到“再想想”乃至“對啦 ”[1]P166-185從這一教學小片段可知,錢老師并沒有提出極易或極難的問題,而是根據(jù)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探討,充分把課堂的自主權(quán)交給學生。在導讀法的指導下,學生通過老師的引導、生生間探討從而深入的思考,讓課堂“活”起來,學生更是能通過自己的思考來把呆板的知識化成“活”水?!皩W生主體、教師主導”自錢夢龍先生提出后,逐漸得到人們的認可,并被寫入語文新課程標準之中,并且成為語文教學的核心思想,可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穿透力和震撼力!
其次,在于導讀法成功運用“螺旋式的提問和質(zhì)疑藝術(shù)”。提問從古至今都是課堂上的重要教法,一線老師亦常用提問進行教學,但是收獲不佳。究其源,一是一望而知式提問,老師采用教學機詐,為了提問而提問,不考慮學生的主體性,學生無法獲取新知識,反而在已知知識的舒適范圍內(nèi)得到錯誤的“成就感”;二是蜻蜓點水式提問,學生經(jīng)過簡單的思考即可獲得答案,出現(xiàn)對問題的解決淺嘗轍止的現(xiàn)象,難以進行深度學習。然而在核心素養(yǎng)的時代,循序漸進和深度螺旋式的思考更具倡導的意義?!墩劰菤狻芬晃膶Τ跞龑W生而言是可一望而知的內(nèi)容,但錢老師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從無疑到有疑,發(fā)現(xiàn)新問題,如“作者為什么沒有按照年代先后順序進行排列”等問題,進而由學生再次討論得出答案,再次達到“無疑”。[2]P285-293導讀法對老師運用的問答教法亦要求進行螺旋式的提問,避免重蹈傳統(tǒng)教學的覆轍,同時能夠引發(fā)學生螺旋式的思考,從而提問新的質(zhì)疑并解決,實現(xiàn)“無疑—有疑—無疑”的過程,不斷探索知識的新視野,這也正與朱熹“讀書無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的觀點一脈相承。
最后,在于導讀法能為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提供了科學手段。語文導讀法的提出與錢夢龍先生的人生經(jīng)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錢夢龍先生的國學成績長期優(yōu)秀,來源于他獨特的學習方法:在老師講新課前自己先消化課文,聽課時邊聽邊把自己的理解和老師的講解互相印證、比較,細細揣摩老師講文章的思路和方法。[2]P7如果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是抽象的教學理念,而本文所闡述的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的導讀法,無疑是具體的實踐方法之一。在《談骨氣》的教學設計中,布置作業(yè)一環(huán)節(jié)要求:“完成作業(yè)前,可以從網(wǎng)上或到圖書館查找有關的資料”等。在明確具體的學習方法后,讓學生自覺進行拓展學習,導讀法要求學生“自學”,即學生能初步接觸課文并對其所預習有所思考,形成自己的疑問,上課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解決,事半功倍。導讀法在理念和“自讀”等方面,以長期的導讀法課堂為載體,培養(yǎng)獨立的學習能力,養(yǎng)成終身學習的習慣,真正達到葉圣陶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
二.導讀法帶來的新問題
導讀法帶來因?qū)W生吸收能力的差異,造成兩極分化的新問題?;趯﹀X夢龍先生的“三主四式”語文導讀法的《死海不死》、《談骨氣》、《雁》等課堂實錄的解讀過程中,反饋出一個現(xiàn)象:課堂上僅部分同學積極回答及提出新問題,仍有部分同學跟不上節(jié)奏,這會造成班級的兩極分化。教育學中闡述教學應該遵循長善救失原則、因材施教原則;而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面對的是優(yōu)差相參的集體學生,提兩頭、促中間也是倡導的教學理念。而導讀法的對學生的自學能力、思辨力、自制力要求較高,這較適合語文基礎好的同學;而對基礎薄弱的同學提升的難度顯然有難度。導讀法雖讓教師的可操作性強,但學生的吸收接受能力差別較大,基礎好的學生提升成果較明顯,而對基礎薄弱的學生顯然存在一定的難度。從《死海不死》一課堂實錄中,生1、生2、生3的回答問題頻率大大高于其他學生,一些有難度的問題這三位同學也能很好地進行回答,這依靠的是學生自身的好基礎,在此基礎上進行導讀學習,提升效果明顯;而對于課堂中基礎較薄弱、較少參與問答的學生,通過導讀法課堂收獲多少、運用程度卻無從準確進行考察。
不僅如此,導讀法帶來的巨大的學習量,易出現(xiàn)增加學習負擔的新問題。導讀法對學生的自學能力要求較高,易增加學生的壓力。自讀過程中需要學生去查找問題;教讀過程中借助老師的引導、學生去解決問題;復讀中要求學生去溫故而知新;作業(yè)中需要學生再次查找問題。在整個語文課堂的學習過程中,涉及自制力、自學能力、時間、學習量等因素眾多,會給中學階段的青少年學生造成一定的身心壓力;且導讀法的收獲是需要長時間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的學習過程,如若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將導讀法的“四式”進行割裂,或者在短期學習中出現(xiàn)付出和收獲的不對等的情況,容易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王崧舟老師的的詩意語文課堂是在潤物細無聲的環(huán)境下對學生進行教育,是素質(zhì)教學的理想境界;而導讀法卻運用了另外一種做法——主動獲取知識,這樣不僅沒有使得學生在“潤物細無聲”中進行學習,而且增加學生的學習壓力。
三.如何揚長避短地實施與借鑒導讀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課程性質(zhì)的闡釋中說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3]P2因此,眾多學者把槍口對準導讀法“重工具、輕人文”這一弊端,這樣是不是意味著語文課程可以放棄人文教育?
不可否認的是,導讀法肯定語文課程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然而在運用導讀法教學的課堂中呈現(xiàn)出來的卻是重工具性、輕人文性的現(xiàn)象。導讀法用“語文”的方式教語文,雖然沒有削弱語文課的教育功能,但無法到達語文教學人文性的“潤物細無聲”理想境界。導讀法的課程有一個固定的思路:語文課堂可以從探究“什么?”(作者提出了什么觀點?)“怎樣?”(作者怎樣證明他的觀點?)“為什么?”(作者為什么要這樣進行論證?)三個問題教學,《談骨氣》也是其思路的一個課例體現(xiàn)。這樣的教學讓學生明確學習的目的和內(nèi)容,目的性和工具性較強,但卻難以進行“潤物細無聲”的人文教學;其次,導讀法課堂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對文本進行深入的研讀,對人文性的體現(xiàn)僅在課堂尾聲的教學中。如此看來,導讀法重工具、輕人文。
王崧舟老師的詩意語文教學是語文課程人文性的典型,詩意語文沒有讓學生按照“什么”“怎樣”“為什么”進行明確的學習,而是通過老師的引導,把學生帶到詩意的境界。詩意語文是對語文教學理想境界的一種追尋,也是對語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種深刻自覺和回歸。[4]P11王崧舟老師的《兩小兒辯日》更是詩意語文的典型課例,先是同桌辯斗,接著是指名辯斗,然后是師生辯斗,最后是全班辯斗,學生隨著老師的語速加快,情緒也自然越來越投入,趣味盎然。如此辯斗能讓全體學生都能更好地融入課堂,減少學生之間的差異;更不用時時緊繃神經(jīng),較輕松就能跟上老師步伐,便可輕易掌握課文意境,預習量不大、課堂節(jié)奏輕松,減少學生學習的壓力。明顯的是,詩意語文教學是一種與導讀法有同有異的教學方法,取詩意語文的利來補導讀法的弊豈不兩全?
導讀法和詩意語文教學的相結(jié)合,既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同時又使得語文課程兼顧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兼之的語文課程教學,得導讀法的獨特魅力、也得詩意語文教學的特色,讓學生體味語文的不同魅力,更為學生帶來更全面素質(zhì)教育體驗。
參考文獻
[1]錢夢龍.錢夢龍課例品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2]錢夢龍.錢夢龍與導讀藝術(shù)[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4]王崧舟、林志芳.詩意語文課譜[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介紹:鄧苑如,佛山科學技術(shù)學院人文與教育學院16級漢語言文學(師范)1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