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歡
摘? 要: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和邏輯分析法對太極拳文化的傳承進行分析,研究發(fā)現高校太極拳的傳承情況不容樂觀。產生這一現狀的原因有很多,如學生對練習太極拳文化的興趣水平比較低,教學內容單一,師資力量薄弱等。針對以上問題,本文從學生、教師、學校三個同層面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期為太極拳文化的傳承與發(fā)揚提供有效的建議和指導。
關鍵詞:太極拳? 高校? 傳播?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G852?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8(c)-0206-02
1? 關于太極拳文化傳承的研究
通過知網數據庫,以“太極拳文化的傳承”為搜索內容,搜索到包括碩博士論文、期刊以及會議共153篇(截至到2019年2月28日)。具體來說,關于太極拳文化的學術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1.1 習練太極拳對人身體的影響
學者武冬、閆曉鵬探索了太極拳核心技術變化規(guī)律,并指出太極拳對人類的脊柱可以產生極其有利的影響[1]。羅麗、張曉斐提出堅持練習太極拳可以增強老年人的情緒面孔識別能力和記憶能[2]。馮衛(wèi)太極拳可以改善人體的免疫機能;可以增加人體關節(jié)的活動度;可以增強人體肌肉力量;以及改善人體的平衡能力[3]。
1.2 挖掘太極拳所蘊含的文化內涵
郭淑君寫到,太極拳在其發(fā)展過程中,不斷的吸取了道家、儒家等文化的精華,且?guī)в袧夂竦拿褡屣L格和民族氣息[4]。姜南、梁勤超等指出,太極拳作為一種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5]。張長念,劉世海寫到,太極拳源于道家, 同時含有儒學、佛學等文化特點,它承載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智慧, 是中國武術與傳統(tǒng)文化的統(tǒng)一體[6]。
1.3 太極拳發(fā)展的現狀研究
源昌、趙新平等人寫到,太極拳在走向國際化的道路上面臨著經費短缺、傳播者數量少、傳播效率低、沒有充分利用媒體、缺乏專門的權威太極拳傳播機構等問題[7]。吳宣廷以文化安全為視角寫到太極拳在社會轉型期問題,如:由于媒體、影像資料對太極拳的多角度演繹, 催生出武術的“神秘性”與文化“誤讀”;舉國體制下太極拳套路的異化等[8]。
1.4 關于太極拳傳承的研究
楊素香主張結合時代特點,倡導通過大眾傳媒來實現太極拳文化的傳播,她還采用語料庫語言學統(tǒng)計分析方法,對太極拳在美國大眾媒體中的傳播進程和規(guī)律進行了探討,為太極拳在美國的傳播現狀提供實證數據[9]。孫懷玉、劉麗芳認為太極拳傳播的本質就是文化傳播,我們不應該只看到太極拳文化得到了傳承或者練習就認為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的文化得到了繼承,應從本質上實現文化傳播。
從以上梳理與分析可以發(fā)現,太極拳文化本身有著豐富的內涵,承載中國武術文化的精華,值得研究和傳承。但是在太極拳文化的傳承過程中存在著許多問題,這些都是阻礙太極拳文化繼承與發(fā)揚的問題和桎梏,本文著重研究太極拳文化在高校中的問題,并給出相應對策。
2? 高校太極拳文化傳承過程中的問題
2.1 學生對練習太極拳文化的興趣水平比較低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教師”,興趣是學生學習永不枯竭的動力源泉。研究發(fā)現,大多學生并不是很熱衷于對太極拳的練習,對于選修太極拳的學生來說,也只有少數學生是處于對太極拳熱愛。
2.2 教學內容單一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教授套路動作為目的,每次上課只注重招式套路的練習,而缺少對有趣教學方式的探討和學習,這種長時間的單純練習太極拳的套路,會加劇學生對于太極拳的厭煩情緒。
2.3 師資力量薄弱
文獻顯示,有些高校的教師本身就沒有很強的專業(yè)技術,也沒有系統(tǒng)的學習和了解太極拳文化,自身對于太極拳的發(fā)展歷史和相關的理論知識了解甚少,有些甚至自身都不喜歡太極拳。師資力量在太極拳文化理論知識和科研創(chuàng)作方面的薄弱嚴重阻礙了太極拳文化在高校的傳播。
2.4 高校太極拳文化保護的重視程度不足
通過梳理相關文獻發(fā)現:高校缺少對太極拳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的認識,受經濟形態(tài)的影響,科研態(tài)度稍顯浮躁對太極拳文化傳承保護組織的相關制度管理不夠科學,特別是人才引進和獎勵機制不夠完善,使其缺少發(fā)展的動力。我們都知道對太極拳文化的保護和繼承應堅持整體性保護的原則,而當前高校對于太極拳文化傳播的繼承主要停留在履行上級政府的要求、拳術套路以及一部分理論知識的繼承。
3? 高校太極拳文化傳承的對策
3.1 提升自身傳承文化的責任感
作為大學生,我們不能僅停留在套路的學習和教師傳授的內容上,還應該盡可能多地去了解太極拳的起源、發(fā)展歷史、門派類別以及拳術的精髓所在。
3.2 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探索新的教學方法
教師應該多關注學生學習的特點以及發(fā)現學生對太極拳學習的興趣點在哪里,時刻關注學生的練習狀況,及時給予幫助和指正;不應該只在乎課堂教學成果,而忽略了課外訓練,應該讓學生在課余時間能主動學習太極拳文化。當然,我們也可以結合時代高速發(fā)展的特點,借助微課的形式,將枯燥的、抽象的教材知識轉變?yōu)閯討B(tài)的視頻影像,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效果。
3.3 加強太極拳師資隊伍建設
我們可以借鑒邯鄲學院的成功經驗,該校積極呼吁教職工參與到太極拳的練習當中,并不局限于只舉辦學生太極拳比賽,并且除了單純的練習之外還經常組織太極拳教職工小組外出參加太極拳交流、表演等活動。高校也可以通過聘用民間拳師、太極拳文化傳承人及太極拳大師進高校課堂,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參加和學習太極拳的熱情。
3.4 建設高校太極拳文化氛圍
高校可以結合學生自身的特點,發(fā)掘學生學習太極拳的興趣點,多角度去吸引學生,多途徑滲透太極拳文化。比如展示學生練習太極拳的照片、開展校園學生太極拳比賽、建立太極拳文化交流墻等。總的來說,高校應通過多樣化的形式來營造傳承太極拳文化的良好氛圍,使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的接觸到太極拳文化。
4? 結語
本文首先通過對現有的關于太極拳文化傳承的研究進行了梳理分析,發(fā)現關于對太極拳文化傳承的研究并不多。為了使太極拳文化能夠得到更好的傳播與發(fā)揚,本文對高校太極拳文化的傳承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簡要分析,并給出提升自身傳承文化的責任感、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加強太極拳師資隊伍建設、建設高校太極拳文化氛圍的建議。
參考文獻
[1] 武冬,閆曉鵬.太極拳云手技術對脊柱曲度影響的實證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7,40(1):129-137.
[2] 羅麗,張曉斐,疏德明,等.長期步行和太極拳鍛煉對老年人情緒面孔識別和記憶的影響[J].體育科學,2017,37(8):37-4.
[3] 馮衛(wèi).健康中國背景下太極拳健身功效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9,39(1):87-90.
[4] 郭淑君.淺釋太極拳的意境之美[J].體育世界:學術版 2017(4):73-74.
[5] 姜南,梁勤超,李源.中國國家形象建構中太極拳文化符號的運用[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6,50(1):54-58.
[6] 張長念,劉世海.太極拳:中國文化的道家哲學[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8,1(8):73-80,2.
[7] 王源昌,趙新平,宋清華.太極拳國際化傳播當前面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探討[J].體育科技,2018,39(4):67-68.
[8] 吳宣廷.社會轉型期太極拳發(fā)展路徑研究——以文化安全為視角[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16(3):136-141.
[9] 楊素香.太極拳在美國的傳播:一項基于美國大眾媒體語料庫的研究[J].體育科學,2017,37(3):6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