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金 閆娟
初中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課程實施四年來,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就教育效果來講,與實施的初衷仍然存在著一定差距,原因主要有如下六個方面:第一,活動課程實施者看待問題的視角不同,導致活動課程實施的目的差異較大;第二,對活動課程研發(fā)標準理解不同,導致質量存在差異;第三,活動課程教育方式存在一些問題,導致教育效果沒有達到預期設想;第四,活動課程對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關注不足,學段貫通和銜接作用不夠;第五,目前活動課程指導綱要規(guī)定,以學習任務單的方式進行評價,但具體的設計與評價角度并沒有明確要求,導致評價發(fā)揮作用不足;第六,活動課程研發(fā)與實施缺少模式化的成果作為參考。
解決上述問題的核心,在于探索活動課程模式,明確各項標準與原則,制定合理有效的評價方式,從根本上規(guī)范活動課程的設計與實施。
1.活動課程目標
活動課程的設計要從目標入手。目標的制定主要受到時間的限制,活動課程管理辦法規(guī)定,學生每課時學習時間為兩個小時,且每學年在同一活動課程基地學習不超過三次。因此,課程目標的制定應該更具體化,控制目標的難度不超過理解層級,應以認知層級為主。
目標應與核心素養(yǎng)目標相結合?;顒诱n程于課外時間實施,但仍是初中階段教育體系的一部分。因此,目標制定可以確定核心素養(yǎng)的科學精神、學會學習以及實踐創(chuàng)新三個方面,并整合物理、化學、生物、數學等學科核心素養(yǎng),形成以實驗探究、科學思維與責任擔當為中心的活動課程核心素養(yǎng)目標。結合實驗教學的內容,可以將目標設定為以實驗原理為核心的素養(yǎng)教育、以實驗方法為核心的素養(yǎng)教育、以實驗思維為核心的素養(yǎng)教育。
依據三種素養(yǎng)教育方向,可以將活動課程劃分為三種類型的教學模式。其中,以實驗原理為核心的素養(yǎng)課程即傳統(tǒng)意義上的知識性教學課程,重點落實實驗中的相關知識點。這種教學方式的優(yōu)勢在于與目前的日常教學結合緊密,教師備課比較得心應手,但容易出現教學前置的問題。因此,在設計時可以出現名詞概念,但盡量避免概念的傳統(tǒng)解讀,要注重學生的理解和概念的闡述,為后續(xù)學習建立前概念的認知。
以實驗方法為核心的素養(yǎng)教育是以實驗技術、儀器使用方法等為主的技能教學課程,重點落實實驗技術與工具的熟練運用。這種教學方式從工具辨認與使用的角度,為日常實驗教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以實驗思維為核心的素養(yǎng)教育是以實驗設計思想、實驗分析思維等為主的思維教學課程,重點訓練學生掌握實驗設計的原則與技術。這種教學方式對學生的基礎和現場課堂教學效率要求很高,容易導致一節(jié)課后部分學生依舊不明白的狀況。
2.活動課程價值
活動課程設計與常規(guī)課程不同,有獨特的價值。按照活動課程價值可以將課程劃分為:興趣啟發(fā)課、實驗體驗課、認知前導課。
興趣啟發(fā)課基于學生小學科學課的學習基礎,延續(xù)“在玩中學,在做中學”的學習興趣,同時,更是為從定性到定量實驗、從驗證到探究實驗、從觀察到設計實驗的學習難度進階,完成心理上的平穩(wěn)過渡,保持或激發(fā)新的學習和研究興趣。
實驗體驗課解決初中日常教學課時壓力,將實驗操作、工具識別與使用方法、安全教育等內容提前通過課程進行滲透,并幫助學生建立實驗操作的基本規(guī)范,確保后續(xù)實驗課程的順利進行。
認知前導課是通過實驗中的觀察、思考,自主解決新名詞、新概念的含義理解,使學生形成前期認知,為后續(xù)日常教學中知識與概念的深入學習奠定基礎。
不論哪種模式的教學,都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心理發(fā)展需要。在課堂上要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的思維角度設計教學活動,并幫助學生做好應有的心理安全建設。
3.活動課程實施
活動課程的設計與實施密不可分,活動課程的實施方式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以學科獨立授課為主,在學科內進行知識、能力、方法等的整合,形成綜合課程;第二種是跨學科授課模式,將物理、化學、生物、數學等多學科知識、能力、方法等進行整合。
從時代發(fā)展的角度看,未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是全學科綜合的,因此,更加提倡第二種授課模式。此模式可劃分為三種具體模式:第一種是“主講+輔助人員”模式。由一位學科教師主講,完成整體教學,其他輔助人員無學科限制,主要完成安全管理與課堂秩序維護工作。它的優(yōu)勢體現在主講教師容易掌控課程進度,對輔助人員的學科基礎要求較低,但是對主講教師學科內綜合能力要求較高。
第二種是“主講+學科助教”模式。由一位學科教師主講,完成整體教學,其他學科教師兩人,在教學中完成涉及其他學科的內容教學。三人同時承擔課堂安全管理與課堂秩序維護工作。它的優(yōu)勢是主講和助教共同備課,各司其職,保證專業(yè)性,同時以某一學科為主體,其他學科綜合內容相對較少。
第三種是“多主講合作”模式。由三位不同學科教師,按照教學學科內容劃分,配合完成教學,三人同時承擔課堂安全管理與課堂秩序維護工作。它的優(yōu)勢在于所有教師共同備課,實現多學科綜合的高效課堂,不足在于對教學內容整合不夠充分。
三種模式各有利弊,可根據教師和活動課程實際情況進行合理選擇。
4.活動課程評價
任務單設計應包含如下內容:第一,與課程目標對應的達成度檢驗;第二,要分層級制定檢驗的標準,特別要制定最低限度,以確保課程有效;第三,要融入開放性的題目,通過完成評價引發(fā)學生新的思考和學習,甚至讓評價本身成為學習過程的一部分;第四,保持以實驗教學為中心的評價方式。
課程評價分為三個模式:驗證實驗模式,包括實驗原理、實驗工具、實驗步驟、實驗結果、實驗分析;探究實驗模式,包括問題提出與假說、演繹推理、實驗驗證、結論與改進;實驗測試模式,包括理論依據、情境重現、生活應用、拓展延伸。
編輯 _ 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