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語文課堂是學習“語言文字”的課堂,學習者要全身心投入、切身感受,要關注文字中的含義和情感,學以致用,不斷溫習回味。語文課堂是語文學習的主渠道,“三味”是語文課堂的“語文味”。不論課堂形態(tài)怎樣改變,教學內(nèi)容如何變化,語文課堂都強調(diào)“三味”,即尋味、韻味、余味。
關鍵詞:語文課堂;尋味;韻味;余味;建構主義理論
作者簡介:蘇靜,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qū)獅山鎮(zhèn)羅村實驗小學,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廣東 ?佛山 ?528200)
中圖分類號:G622.3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1-0568(2019)23-0101-02
“詩書為太羹,史為雜俎,子為醯醢,是為書三味?!濒斞赶壬缙诘淖x書場所——三味書屋,就是古人的“語文課堂”?!叭稌荨币匀N味道比喻讀經(jīng)、史、子等古籍的滋味,啟示我們“讀書滋味長”,不同的書各有各的味道。盡管今天的語文課堂學習的目標、內(nèi)容、時間等都發(fā)生了變化,但學生仍然需要全身心投入、切身感受,關注語言文字中的含義和情感,學以致用,不斷溫習回味?;诖?,筆者認為語文課堂有“三味”,即尋味、韻味、余味?!皩の丁本褪巧钊胩剿黧w味,在課堂中突出學生的探究性;“韻味”就是關注語言文字的意蘊;“余味”就是“功夫在詩外”,注意課內(nèi)外的聯(lián)系,得法于課內(nèi),得益于課外。在社會建構主義理論視野下,這三味貫穿語文課堂學習全過程,構成了語文課堂學習的生態(tài)圈,真正實現(xiàn)了“大語文”課堂學習的育人效果。
一、課堂探究重尋味
“尋味”一詞出于南朝(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文學》:“支(支道林)卓然標新理于二家(向秀、郭象)之表,立異義于眾賢之外,皆是諸名賢尋味之所不得?!薄皩の丁奔刺剿黧w味。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不是由認知主體被動獲得,而是由認知主體主動建構的結果。語文課堂不再是“教師講,學生記筆記”“教師問,學生答”, 或者是“教師考,學生做試卷”。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探尋”,體現(xiàn)“尋味”。
1. 強化探尋的意識。語文課堂可探尋的資源十分豐富,字詞句篇、語修邏文、作者的情感、人物的形象、文本的增刪,處處都值得去“挖掘”。只要語文教師具有“探尋”意識,語文課堂便可以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
2. 堅持以學習者為中心。“探尋”是學生們知情意行的綜合融入,要讓學生因疑而問,因問而探,因探而學,因?qū)W而得。疑、問、探、學、得是一體化的行為,認知主體是學生。建構主義教學論思想提倡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生為中心,強調(diào)學習者作為認知主體的作用。
3. 營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在有意義的環(huán)境中通過人際互動發(fā)生的。語文課堂的“尋味”需要教師從探究的角度入手,真正解決人員組合問題。探尋味是否濃郁,往往并不是取決于語文問題,而是取決于人的問題。從這個角度來看,“探尋味”的底色是“人情味”。教師應有效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策略,引導學生形成互相配合、取長補短、分工合作、共同進步的“探尋團隊”。
自主、合作、探究真正成為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語文課堂的“尋味”就會香味四溢。這樣的“尋味”,可能體現(xiàn)在對某個生字的探尋中。如學生學習《彩色的非洲》一文,探尋“彩”字的字理:從“彩”的“彡”,講到“彡”的“多樣的”與“非洲色彩的多樣性”;從非洲的色彩多樣,發(fā)現(xiàn)課文中說的“彩色”既包括“實體自然色彩”,還包括“抽象的藝術色彩”。至于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和形式的探尋,更是展示了學生對文字魅力的孜孜以求。充滿“尋味”的語文課堂能營造一種富有感染力、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學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感染,容易產(chǎn)生感情上的共鳴,進而積極地參與課堂的教學活動。
二、咬文嚼字品韻味
韻味即含蓄的意味。韻味是我國傳統(tǒng)詩學的重要范疇,特指詩詞等藝術作品由審美而產(chǎn)生的藝術特性,常常借用修辭妙用和美學轉(zhuǎn)換,如“實”化“虛”,“近”轉(zhuǎn)“遠”,“鬧”襯“靜”等。韻味是文學作品的生命力。
語文課堂的教學活動從“整體感知”開始,慢慢走進文本,細讀文本,引導學生對作品中耐人尋味、發(fā)人深思的地方仔細琢磨體會,最后再回到“整體感知”。前一個“整體感知”,是初知大意;后一個“整體感知”,有“文本細讀”的經(jīng)歷,是“明了情義”,以至可以用“幾個字或詞來點化全文”。通過化粗為細,刪繁為簡,逐步引導學生把握文本的深層含義,體味文章的韻味。
語文的本質(zhì)是語言文字。咬文嚼字才能咀嚼出詞語的“言中之意”和在特定語言環(huán)境中的“言外之意”,從而真正體會文章的韻味。呂叔湘先生說:“據(jù)我看,咬文嚼字有時候十分必要。”“有些字眼,細細琢磨,意思是復雜的,如果嚼一嚼,就能嚼出一些東西來。”葉圣陶先生更提出“一字未宜忽,字字悟其神。”
在《普羅米修斯》一文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了解課文中 “決心”和“決定”兩個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含義。學生通過讀文感悟到“決心”一詞不僅說明普羅米修斯立志要解除人類無火的痛苦,還說明了盜取天火并非簡單的事,需要有克服困難和面對宙斯嚴厲懲罰的勇氣。而當宙斯得知普羅米修斯為人類盜取天火后,文章說宙斯決定狠狠懲罰他,“決定”一詞說明對于主神宙斯來說,懲罰普羅米修斯只是一個“決定”,從而證明了宙斯的殘暴、昏庸!
在語文課堂學習中要善于引導學生品詞析句,感受字里行間空白處所隱藏著的人物情感。把語文教學提高到精神陶冶和審美體驗的高度,語文學習的過程也就成為審美的過程。這樣,學生才能真正體味文字的魅力和文章的韻味。
三、課外延伸有“余味”
“余味”即事物性情未盡,留有余味。南朝(梁)的劉勰《文心雕龍·隱秀》說:“深文隱蔚,余味曲包。” 向課外延伸,向社會延展,就是好課的余味。有余味的課,對學生來說是一種享受,一種成長。建構主義教學論認為,學生的學習不僅限于教科書,整個社會文化以及學生在生活中的所有問題和情境,都有助于學生的學習和知識的建構。語文教學一定要實現(xiàn)從偏重課內(nèi)向課內(nèi)外兼重的轉(zhuǎn)變。
語文課堂“留有余味”的方式是多樣的。對小學生來說有兩種方式是可行而有效的:第一種是以閱讀引閱讀;第二種是以閱讀引寫作,即“讀寫結合”。
比如學習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時,教師和學生一道“沉浸”在詩人李白“久久不愿離去”的情境中。這時,學生們都很想知道,到底李白和孟浩然交往中,發(fā)生了多少趣事呢?教師因勢利導,向?qū)W生推薦作家曹遠超的《夢歸田園:孟浩然傳》,讓學生在課余閱讀,并把自己閱讀的感受寫在日記中。學生課內(nèi)學習了《送孟浩然之廣陵》,課外閱讀相關的作品,這就是“余味”。
語文學習,功夫在詩外。語文課堂的“余味”,就是讓課內(nèi)外的學習活動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幫助學生進行自我建構。
綜上所述,語文課堂的“三味”,最終是“語文味”。語文學習要回歸到“語文本質(zhì)”,不能離開語言文字,要將課內(nèi)外緊密聯(lián)系。
參考文獻:
[1] 韓雪屏.中國當代閱讀理論與閱讀教學[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
[2] 王松泉等.語文教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王尚文.語感論(第3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 王榮生.語文科課程論基礎(第2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 錢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