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榮喜
摘 要:哲理性散文是講哲理、論道理的散文,即以散文的形式講哲理,啟迪人生的文章。哲理性散文比起寫景、寫人、記事的散文在思想表達上更為深刻,能夠在處世、成長、做人等方面給人以獨到的見解和啟發(fā)。在蘇教版六年級語文課本中,就有許多這樣的哲理性散文。教師可以通過喚醒學生情感體驗、讓學生回顧已有形象、化難為易、由淺入深的方式,引導幫助學生理解并內化這些蘊含的深刻哲理。
關鍵詞:哲理性;回顧;重溫;串聯(lián);挖掘
哲理性散文教起來難度比較大。究其原因,這些文章中蘊藏的人生道理離六年級的學生比較遠,他們很難穿越時空,老師也不能揠苗助長,讓他們瞬間成長來提前感悟這些人生道理。除此之外,有些教師對哲理性散文的教學也存在誤區(qū):首先,對散文文體的認識不清,片面模糊。不能區(qū)分散文、哲理性散文與其他文體之間的區(qū)別。其次,對哲理性散文的教學目標定位不夠準確,不能確定它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所在。再次,教學方法單一,把哲理性散文的教學和其他文體的課文“混為一教”,策略不明,不僅自己教得暈暈乎乎,學生也學得莫名其妙,造成學生學習效果低下。最后,對哲理性散文所特有的語言理解不夠、把握不準,對語言背后隱藏的哲理更是說不清道不明。
那如何教好這種哲理性的散文,并教出特色呢?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比耸怯歇毺亟涷灥膫€體,只要能夠抓住本質,用心揣摩,就能使學生的思考與文本所揭示的哲理在情感上有一定的契合度。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也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現(xiàn)代多媒體手段,搜集與文本哲理相關的資源,創(chuàng)設愉悅的學習情境,在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增強學生對哲理性文章的學習效果。同時將作者描寫的人事物聯(lián)系起來,打通課堂內外的聯(lián)系,貫通知識之間的往來,這對學生進一步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有很大的幫助。為此,我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回顧生活經歷,重溫情感體驗,水到渠成出哲理
語文教材提供給學生的是一個個優(yōu)秀的文本范例,這些范例本身就是一套文字符號系統(tǒng),不過因為語言環(huán)境和生活經歷的不同,這些穿越了千年的艱深哲理往往讓當下的學生很難領悟。但有句話說得好:“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哲學家?!笔堑模灰覀兒侠硪龑?、巧設方式,喚醒學生心中與文本的哲理相通的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讓學生跳一跳、摸一摸,學生就可以親手摘到那串哲理的果實。
譬如蘇教版第十二冊的語文課《最大的麥穗》,敘述了古希臘著名學者蘇格拉底讓弟子們在有限的時間內到麥地里摘一個最大的麥穗的故事,從而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須實實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機遇,而不能東張西望、錯失良機的道理。文中,蘇格拉底把麥地比作人生,把麥穗比作機遇。對于學生而言,思維和理解要上升到人生的這一高度,難度較大,為了打破這一瓶頸,我嘗試通過以下四個環(huán)節(jié)進行解決:
首先,我通過“讀麥穗”這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大體了解故事梗概。學生自讀課文,結合關鍵詞語梳理出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其次,我通過“悟麥穗”這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基本明白文中故事里所蘊藏的道理,這些道理在文中的最后一段基本都寫了出來,學生很容易找到。再次,為了拉近學生與蘇格拉底的距離,讓學生真正學有所獲,我設計了“談麥穗”這個重點環(huán)節(jié),目的是通過師生之間相互談麥穗來讓學生真正收獲屬于自己的麥穗。我巧妙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假如以六年的小學時光為麥地的話,我們此刻即將走到這塊麥地的盡頭,現(xiàn)在請大家回過頭來想一想,這六年來你們的手上是否擁有屬于自己的“麥穗”呢?學生的視野一下從遙遠縹緲的人生麥地回到了眼前實實在在的小學生活。有的談起了自己在這一年的學習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有的談起了自己第一次參加演講比賽,如愿獲得了相關的獎項;有的談起了自己經過這一學期的磨礪,自信心明顯提高了,敢于面對困難了;有的談起了周末和朋友相約外出看電影,說到做到,準時赴約,還因此得到朋友的肯定;有的談起了當班干部的經歷,說自己成了老師的得力助手,為班級、為同學服務使自己的責任意識更強了;有的談起了周末自己在家里做家務,受到家長的表揚,覺得自己懂事了;有的寫自己在小學最后一次秋游中,與同學一起團結合作,享受到了自己動手生火野炊的莫大樂趣。這些不就是學生真真實實握在手中的“麥穗”嗎?進步的“麥穗”、自信的“麥穗”、誠信的“麥穗”、責任的“麥穗”、成長的“麥穗”、合作的“麥穗”等。雖然不能算是偉大的,但對于六年級的學生而言,這已是“最大的麥穗”了,不是嗎?而我,也把自己發(fā)表的一篇文章當眾展示給學生看,說這是我收獲的“麥穗”。就這樣,我們在彼此的交談中,用自己的親身經歷最好地詮釋了“麥穗”的含義,也喚出了隱藏學生心中的哲理之光。最后,我不忘讓學生把自己是怎樣收獲到那顆“麥穗”的過程寫下來,為自己小學階段的校園生活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這便是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寫麥穗”。
二、串聯(lián)課內與課外知識,挖掘生活和處世智慧,化難為易悟哲理
哲理往往是人們從平常的生活中悟出的某些東西,它來源于生活,又是對生活的高度升華,同時它也是人們生活和處世智慧的集中體現(xiàn)。為了表現(xiàn)它,人們常常會用一些精辟的俗語來概括和提煉,這便是哲理的精華所在。比如,蘇教版第十二冊的語文課文《山谷中的謎底》,通過記敘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個奇異的自然現(xiàn)象,告訴人們在逆境和壓力面前,既要敢于抗爭,又要學會退讓、以退為進的道理。如何更好地理解這個道理,記住它,并能在生活中學以致用呢?我故作神秘,打起了課外知識的主意。
我先是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雪松的這種能屈能伸、靈活應變的本領使你想起了古時候哪些名人的故事?”學生間互相交流,答案豐富多彩、五花八門。有的想起了越王勾踐,為了東山再起,勾踐入吳國給吳王當奴仆,他通過十年的臥薪嘗膽,積蓄力量,終于擊敗吳國,報仇雪恨;有的想起了司馬遷,他身受腐刑,為了寫作《史記》,忍辱負重,終于完成了這部鴻篇巨制。我又接著追問:“那雪松的這種能屈能伸的本領還讓你想起了抗戰(zhàn)期間八路軍所使用的哪一套戰(zhàn)術呢?”學生一下來了興致,紛紛猜測起來。果不其然,游擊戰(zhàn)被提了出來,我問道:“假如人少、裝備又落后的八路軍和裝備精良的日本鬼子硬碰硬,結果會如何呢?”學生說道:“只能是以卵擊石,全軍覆沒。”由此我便把毛主席的游擊戰(zhàn)術的十六字訣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寫在黑板上,和大家一起分享、一起交流。學生為枯燥的哲理課能上出這樣的趣味、話題來而感到興致勃勃。交談時,學生總能很快地在腦子里搜索出電視中、電影里的情景、畫面、故事情節(jié)來,說得娓娓動聽、頭頭是道,仿佛今天故事的主人公不再是加拿大魁北克的雪松,而就是他們自己——一群“小軍事指揮家”。
就在課堂快要結束的時候,我又讓學生用知道的生活俗語對本課進行總結。有的學生寫道:“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庇械膶懙溃骸傲舻们嗌皆冢慌聸]柴燒。”還有的寫道:“小不忍則亂大謀?!保ò研1窘浀浣滩睦锩嬉蟊痴b的名句都拿來了)多好的總結啊,富有生活趣味,深奧的道理在此刻化成淺顯易懂的生活俗語。
三、以“彼”之道還施“此”身,打通“彼”和“此”之間哲理的通道,潤物無聲憶哲理
哲理性的文章,一般都有自己鮮明的主題,這種主題往往是通過刻畫文本中的具體人物(或事物)的形象來展現(xiàn)的。如何能讓學生去感受并貼近文本塑造的形象,就要讓其學會回顧、找尋,以“彼”換“此”,或以“彼”代“此”,即用學過的已經熟悉理解的形象來代替新的比較陌生的形象,來達到使哲理主題相通從而達到相融的目的。
在蘇教版第十二冊的語文課文《孔子游春》中,第八自然段“孔子論水”是這篇課文的重點,而如何理解“由此看來,水是真君子啊!”是整段話中的難點。如何突破蘊含哲理的這段話呢?我圍繞中心句“水是真君子”進行逐步突破。首先,我問道:“大家想想在孔子心中水具有哪幾個特點?”學生很容易就能從課文中找出“有德行”“有情義”“有志向”“善施教化”,接著我出示了這四個句子: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靈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沒有一定的形狀,或方或長,流必向下,和順溫柔,它好像有情義;水穿山巖,鑿石壁,從無懼色,它好像有志向;萬物入水,必能蕩滌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我問道:“文中這四個句子,使你想到了哪些人?想到了哪些學過的文章?想到了哪些認識的故事?想到了哪些印象深刻的詞語?”學生的思維一下從束縛的教條中被無限擴大,有的憶道:“我想到了母親,是她用乳汁哺育了我們。母親就像是水,因為水是生命之源,它能使生命生生不息?!庇械膽浀溃骸拔蚁氲搅艘粚χ?,想到了一首曲子叫《高山流水》,想到伯牙和鐘子期,他們像一對有情有義的兄弟?!庇械膽浀溃骸拔蚁氲搅恕端问┑膯⑹尽愤@篇課文,想到了‘滴水穿石‘目標專一‘持之以恒‘鍥而不舍這幾個成語。”有的憶道:“我想到了齊白石,90多歲了每天還堅持畫三張畫,他很有毅力。”有的憶道:“對,對,我也想到李時珍,為了寫《本草綱目》,他歷盡千辛萬苦,翻山越嶺,嘗遍草藥,他很有志向?!庇械膽浀溃骸拔疫€想起了我的老師,是他們諄諄的教誨、慈祥的關懷,使我們成長,使我們進步?!本瓦@樣,你一言我一語,憶起身邊的事物、憶起學過的課文、憶起深藏在心中的故事、憶出潛藏的哲理,我們也順利地消化了這些重難點的知識。
接著,我不忘對學生的思維進行進一步拓展,我問道:“對于大自然中的水,還能說說你心中的其他感受嗎?”最后我總結道:是啊,同學們,水有德行、有情義、有志向、善施教化,可見水是真君子??!
我覺得,只有善于引導學生回顧過去的生活經歷,重溫他們深藏在心中的情感體驗,串聯(lián)起豐富的課內課外知識,挖掘生活和處世的智慧俗語,由淺入深,化難為易,巧妙無聲地潤心入境,學生學起這些富含哲理性的文章時才會感覺更加豐富多彩、妙趣橫生。
參考文獻:
[1]張舒延.小學語文教材運用的策略[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18(8):251,253.
[2]姜伯靜.人為完美的小學語文教材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J].青年教師,2010(12):6.
[3]石 磊.從觀察到感受——小議培養(yǎng)感受能力的必要性與途徑[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1996(3):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