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聰
摘要:Web2.0的出現與蔓延席卷了現代教育領域,鞭策著研究者以全新的視角去審視教與學。借助文獻計量學對英語MOOC教學進行分析與研究發(fā)現,國內對英語MOOC教學的研究起步較晚且廣度和深入還有待提升;關于英語MOOC教學實踐的研究力度有待加強,研究方法單一;在基礎教育中鮮有英語MOOC的身影。針對現狀提出一些改進建議,愿為廣大研究者進一步研究理清脈絡、提供參考方向。
關鍵詞:文獻計量學 MOOC 英語教學 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8—0188—02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以下簡稱為MOOC),被學者們定義為開放的海量在線課程。MOOC資源就像數以萬計的以高科技為輔助、以知識為內涵的傳送帶,使優(yōu)質、免費的教育資源被廣泛共享。Dave Cormier與Bryan Alexander教授于2008年便揭開MOOC的神秘面紗。緊接著斯坦福大學教授塞巴斯蒂安·史朗分享的網絡課程《人工智能導論》更是吸引了全球16萬人的目光,創(chuàng)造教育界的一大傳奇。斯坦福大學建構的“Coursera”和”Udacity”平臺以及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聯合創(chuàng)辦的“edX”成為MOOC領域的“三巨頭”,因此,2012年被認作MOOC元年。
2013年,清華大學緊隨教育改革熱浪,助力頂尖學者,成功開創(chuàng)了“學堂在線”的MOOC平臺。此后更多線上MOOC平臺如雨后春筍般迅速發(fā)展。MOOC有效打破了傳統課程中教師主導的局面,使學習者成了學習中的主導,廣范圍、多維度地獲取知識與建構認知。
一、國內MOOC發(fā)展的研究現狀
知網中核心期刊與MOOC相關的文獻有2274篇,時間線是從2013到2019年4月底,梳理后得出:國內研究的文獻篇數穩(wěn)健上升。2013年國內研究起步數量微乎其微,但隔年文獻數量便迅猛增加,幾乎達到15倍的差值,可見該話題的關注度之高;2015—2017年論文數量大幅上升,其中2015年是數量之最,為584篇。在經歷2017年“拐點”后,在2018年呈下降趨勢,2018年研究成果數量有小幅下滑,但仍然保持在較穩(wěn)定、可觀的數量。從發(fā)表年度來看,與MOOC相結合的課題的研究歷程并不久遠,是近年來才興起的研究課題??傮w來說,文獻數量還有待提升,對該方向的研究有待繼續(xù)深入。
對文獻進行內容上的梳理后,將相關研究劃分為以下幾大類別。首先,從高校教育領域來看,主要分為七大類別,分別為介紹引進、師資培養(yǎng)、課程設計、教學實踐、教學改革、“翻轉課堂”以及“互聯網”相關。其中,在課程設計層面的研究數量最多,究其原因,是大多數教師將MOOC與教學實踐結合,針對課程教學設計來進行教學實踐。由于此領域對教師的教育技術要求較高,因此也出現了大量的關于師資培養(yǎng)方面的研究。在基礎教育領域,還處在可行性分析和有效性探究的層面,可見基礎教育界的教師還是以考試大綱為主,把提高學生的學業(yè)成績作為主要目的。在初中和高中階段都要面臨中考及高考等終結性評價方式,對于MOOC教學這種結合現代信息技術的教學方式并不是特別的重視。
從2013年至2019年6月,MOOC教學的研究內容隨著時間的推移涉及范圍愈來愈廣。在前期,研究內容比較單一,學者側重于對該教學的理論引入和介紹,也開發(fā)了較多的MOOC平臺。清華大學推出學堂在線引發(fā)“MOOC熱”,這股熱潮席卷了高等教育界;而從2015年開始,碩士研究生不再滿足于對該研究的理論闡述和設計,還進行了一系列的實證研究,將其投入到教學實踐中,并在此過程中不斷修正方向、調整定位。國內MOOC教學研究絕大部分在高校,基礎教育研究還有待增強。
二、國內英語MOOC教學的研究現狀
在中國知網以慕課或MOOC、并含外語或英語為主題詞的條件下進行檢索,排除會議通知等無關文獻后,得到有效樣本1717篇。從檢索結果中發(fā)現,我國對于MOOC和英語教學結合的研究自2013年揭開帷幕后便呈上升趨勢,且多隸屬于宏觀類的研究(必然性、可行性與高效性),成果約計1245篇,占總研究近七成。宏觀研究居以“高位”,著重把握MOOC的整體走向與宏觀發(fā)展。如陳堅林教授(2015)發(fā)文揭示了MOOC與信息化之間的密切關聯,闡述了MOOC模式盛行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zhàn)。而隸屬微觀類的研究(具體學科、具體教學方向)成果篇數較少,且多與翻轉課堂相結合。其中英語寫作教學也是MOOC研究者的研究重心之一。例如,同伴互評模式在英語教學中受到學生的普遍認可。
在中國知網中的15種外語類核心期刊范圍內,時間為2008年至2019年4月,以“慕課”和“MOOC”為主題,并含“英語”進行檢索,排除兩篇會議通知后,共檢索出有效樣本20篇。筆者歸納概括了各年份核心期刊使用的研究方法,分別是引介法、文獻法、定量研究、質性研究、混合性研究、經驗總結法以及描述分析法。在檢索出的樣本中,采用的研究方法以主觀思辨為主,以實證研究為輔。通過概括分析得出以下結論:一是經驗總結和描述分析這類主觀思辨性色彩的論文占七成。二是據統計,核心期刊中目前還沒有研究者采用跨學科研究法進行該領域的研究,可見該研究范疇有待探索和進一步擴大。三是在研究前期,學者們多是用引介法和文獻研究法進行研究和分析,研究逐漸深入后,學者們逐步偏向于采用定量定性的研究方法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和相關論證。希望在接下來的研究中,研究者能在研究方法上能有新的突破。
如馮媛(2014)在其研究中運用引介法,清晰地闡述了外語MOOC教學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zhàn),并對MOOC在外語教育中推行的可行性進行分析;胡杰輝(2014)運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對大學英語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進行了實踐研究,在研究中采取翻轉的方式主要為MOOC平臺形式,得出MOOC與翻轉課堂模式得到了大學生的高度認可;戴朝暉(2015)整合了全國首屆MOOC時代研討會的會議內容,提出了MOOC與翻轉課堂的融合、MOOC資源與傳統外語課程的結合、大數據對于MOOC教學的推動、外語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和智慧教育五個方面研究成果,并指出MOOC給教育領域帶來了巨大的變革。通過以上文獻的梳理,筆者發(fā)現我國國內對于外語教學與MOOC教學方式的整合還處于起步階段,雖然目前已經有大量的MOOC資源,但是也存在高輟學率等問題,而且如何與外語學科進行良好的融合還需要學者們繼續(xù)進行研究。目前,基礎教育領域還存在著網絡和設備沒有全面普及等問題,即使有優(yōu)質的MOOC資源,但是由于條件不允許,學生們也無法進行學習,同時教師也存在著專業(yè)技術素養(yǎng)不足,缺乏一定的信息技術能力,這都是現階段尚解決的問題,我國國內MOOC教學還需學者們和一線教師的共同努力。
三、結語
雖然MOOC教學迎合了新時代發(fā)展的要求,但由于在國內研究、發(fā)展的時間較短、實踐經驗不夠豐富,MOOC教學模式仍屬新生事物,其所得到的重視不夠,研究成果數量不足。特別是對于外語這門學科,外語是與國際接軌的學科,應一直處在教育發(fā)展的前沿,但在國內的外語教學中尤其是基礎教育領域的應用少之又少,在高校中的應用也存在著教師能力不足等諸多問題。希望教育界和廣大研究者及一線教師能夠進一步明確思想,堅持改革理念,加大研究力度和擴充研究內容的豐富性,并且采用質性研究、量化研究或二者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對MOOC教學模式進行深刻剖析,而廣大一線教師則要進行MOOC教學設計和實踐,使學生們真正接受MOOC,利用MOOC進行自主學習,通過優(yōu)質MOOC資源開闊眼界,發(fā)展思維能力。從而使MOOC的研究和應用獲得顯著的發(fā)展,為外語教學提供新的思路,促進外語教學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陳堅林.大數據時代的慕課與外語教學研究——挑戰(zhàn)與機遇[J].外語電化教學,2015(1):3-8+16.
[2]馮瑗.外語教育技術學初建背景下高校外語課程的機遇與挑戰(zhàn)——2013第十屆全國教育技術與外語教學學術研討會述評[J].外語電化教學,2014(1):76-80.
[3]胡杰輝,伍忠杰.基于MOOC的大學英語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14(6):40-45.
[4]戴朝暉.MOOC熱點研究問題探析——全國首屆MOOC時代高等外語教學學術研討會啟示[J].外語電化教學,2015(1):73-78.
責任編輯: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