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義 劉思林/.河南省信陽市潢川第四中學(xué);.湖北鄂東南地質(zhì)隊
最近,注意到教育部、國家語委發(fā)文,要求所有教育部門單位學(xué)校加強經(jīng)典誦讀工作。經(jīng)典詩詞的誦讀就是吟誦,本文即應(yīng)這一要求所擬,據(jù)自己實踐與課外輔導(dǎo)情況,談?wù)勗娫~吟誦的章法與模型。
視頻已成為文化活動的重要工具,詩詞吟誦時時出現(xiàn)其中。綜觀整個網(wǎng)上視頻詩詞吟誦,要么不得誦讀章法,隨心所欲,使詩詞吟誦如讀分行散文,要么使詩詞吟誦像儺戲演唱、道士做法時的念經(jīng),這種化易為難,拒人千里之外,確實失去了詩詞吟誦的語言誦讀功能。記得央視節(jié)目《國家寶藏》中有一期的詩詞處理即是這樣,張國立是很一般的誦讀,濮存昕就是道士念經(jīng)般的歌唱。前者極容易,后者很難,不如就定譜為歌唱。本來很容易學(xué)會的詩詞吟誦,普通人竟就被拒之門外了。其實,詩詞吟誦,是介于一般的朗讀和歌唱之間的誦讀,是會說漢語就能會吟誦的事情。詩詞吟誦又和戲劇念白不同,念白更靠近歌唱,因念白就是按戲劇要求處理,詩詞吟誦則更靠近郎朗讀書,又不是讀書。
詩,即文字和聲音形式可以復(fù)制的文學(xué)樣式,聲音是皮,文字是毛,文字依附于聲音存在。詩句的長短,即詩句字?jǐn)?shù)所體現(xiàn)的誦讀聲音長度,從容與否,和氣息相關(guān),受呼吸控制。相同時間內(nèi)的氣息控制下,詩句字?jǐn)?shù)過多,讀來會如說唱,口腔肌肉過于緊張,會失去誦讀本意;延長讀的時間,氣息局促,又會拖沓松散,節(jié)奏紊亂,會失去詩詞吟誦本意。經(jīng)驗可知,七言句最能體現(xiàn)半逗律,前四字一逗,后三字徐緩;逗前四字,兩字一個頓歇,后三字之一前字與二后字各一個頓歇,剛好兩個呼氣時間。此時口腔肌肉張馳自然,這是誦讀節(jié)奏即吟誦原理的基本理解。另,一般朗讀強調(diào)邏輯重音,詩詞吟誦字音的長短強弱邏輯是詩句的韻律章法安排。這樣就可以說,吟誦,即有韻律章法的誦讀。
詞是詩余,詞的句子有比七言詩句子長的,至于八個字、九個字,甚或更多,往往以領(lǐng)格作吟誦單列句。八字句有三種處理情形,有一字領(lǐng)格,成一七字句合,如柳永《八聲甘州》首句:對瀟瀟暮雨灑江天,“對”字即是一字領(lǐng)格;或是三字領(lǐng)格,成三五字句合,如劉克莊《沁園春·夢孚若》過片第二句:誰信被晨雞呼喚回,“誰信被”即是三字領(lǐng)格;偶然也會遇到二字領(lǐng)格,成二六字句合,如蘇軾《哨遍》最后一個八字句:但知臨水登山嘯詠,“但知”即可視為二字領(lǐng)格。也會有五字句領(lǐng)成一四式,也會有七字句三字領(lǐng)成三四式,詞中甚多,此不舉例。
九字句,多是二字領(lǐng)格,成二七式,如李煜《虞美人》片尾句:恰似一江春水像東流,“恰似”即二字領(lǐng)格?;蛴懈嘧值木渥樱伎山栌妙I(lǐng)格法折斷,再可借用半逗律頓歇,總可得到句子字?jǐn)?shù)若一、二、三、四這幾種。須說明,詩詞的句,有時是句的逗處,是呼吸要求的音樂安排,和語法的句不是一回事,莫混為一談。熟悉掌握了這幾種字句(根上說,也就一二字句兩種)的誦法,也就熟悉長短句的誦讀,也就基本掌握了詩與詞的吟誦章法,進一步的要求是注意平仄律,更高的要求是體現(xiàn)詩詞的感情。吟誦的章法,也就表現(xiàn)為這三步。
一字句的讀法,實際只有一種,卻可表現(xiàn)為停止與延長,如毛澤東《十六字令》首一字句:天,可讀為“天——”。字音延長與否,都應(yīng)占有不少于三個字讀音的時間長度?!妒至睢愤@里,顯然干脆利索較好,但蘇軾《哨遍》過片一字句:噫!就要拖泥帶水。更多領(lǐng)格一字讀法聲音的延與止,非時間的延與止(以下同),要根據(jù)詞意安排。
二字句的讀法,有兩種。如李珣《河傳》首句:春暮,一種是連讀:“春暮— —”,一種是分讀:“春— —暮”。因這首詞連倆二字句,作為區(qū)別,連分二法應(yīng)各用一次。
字音在句中的強弱處理也須注意,一字句只有一個字,相對于其他句字,自然按強音朗讀;兩字句的強音,連讀應(yīng)在第二字,分讀在第一字。若二字分讀為句尾,都須強音。
三字句的讀法,區(qū)別于一般朗讀,一般只有一種,如毛澤東《沁園春·雪》有三字句:須晴日,讀如“須— —晴日— —”。吟誦時,第一字的音取延與止法,依據(jù)個人的表現(xiàn)力處理,只時延須留夠。遇到連三字句時,為表現(xiàn)變化,首三字句可等分。如岳飛《滿江紅·寫懷》下闋首句:靖康恥,可讀成“靖—康—恥— —”。再如《水調(diào)歌頭》《鷓鴣天》等,有連三字句處,首句亦可等分處理。三字句可看成二字句兩讀法前分后連的疊加減字而成,重音位置依然確定。不可讀成如“須晴— —日— —”,這樣讀,既不合呼吸習(xí)慣,也不合美學(xué)實踐。
四字句的讀法,只是二字句倆讀法組合,共四種。如毛澤東《沁園春·長沙》,首韻三個四字句,可讀成“獨立——寒— —秋,湘— —江北去— —,橘子— —洲— —頭”;首句亦可處理成“獨— —立寒— —秋”,以表現(xiàn)為與另兩個四字句不同的變化。七言句前四字,亦可詠倆連讀法。只是單四言句等,不宜都此法,如《關(guān)雎》“關(guān)關(guān)— —雎鳩— —”,如此下來,明顯呆板,韻味不足。
五字句,一般都可讀成前二后三,二字后半逗用頓號,后三字依一般三字句法。如王之渙《登鸛雀樓》全文可讀如:
白日— —、依— —山盡— —,黃——河、入— —海流— —。
欲— —窮、千— —里目— —,更上— —、一— —層樓— —。
此例注意了平仄律,一般亦可四句皆如第一句讀法。五字領(lǐng)格句,如毛澤東《沁園春·雪》中句:望長城內(nèi)外,為前一后四,顯然應(yīng)處理成“望— —長——城內(nèi)外— —”。
六字句,可視為二字領(lǐng)四字。若特在意平仄律,如毛澤東《清平樂·六盤山》下片可讀如:
六— —盤山— —上高— —峰,紅— —旗漫卷— —西— —風(fēng)。
今日— —長— —纓在手— —,何— —時縛住— —蒼— —龍。
第一句可讀如“六— —盤山— —上高峰— —”,或讀如“六盤— —、山上— —、高峰— —”,亦可處理成和二四句同,惟第三句別樣。
七字句,前四字一般注意平仄律連分,亦可兩字均連讀法,半逗處須至少多停(讀)一字長,后三字讀法不再贅述。如陸游句:
山— —窮水覆— —、疑— —無路— —,柳暗— —花— —明、又— —一村— —。
亦可讀成:山窮— —水覆— —、疑— —無路— —,柳暗— —花明——、又— —一村— —。
吟誦,一二字句讀法為本,以至三四字句,進而五六七字句,詩句誦讀基本就這七種形式。每個人均可依據(jù)這些形式,安排詩詞的“吟譜”,建立起吟誦模型。以上詩例中,頓號標(biāo)識半逗處,時延不少于一個字音長。
再舉毛澤東《沁園春·雪》為例,給一完整“吟譜”模型。
北— —國風(fēng)— —光,千— —里冰封— —,萬里— —雪— —飄。望— —長— —城內(nèi)外— —,惟— —余莽— —莽,大— —河上下— —,頓失— —滔——滔。山— —舞銀— —蛇,原— —馳蠟— —象,欲與— —天— —公、試——比高— —。須— —晴日— —,看——紅— —裝素裹— —,分外— —妖——嬈。
江— —山如此— —多— —嬌,引— —無數(shù)— —英— —雄、競— —折腰— —。惜— —秦— —皇漢武— —,略— —輸文— —采,唐— —宗宋祖——,稍遜— —風(fēng)— —騷。一— —代天— —驕,成— —吉思— —汗,只識——彎— —弓、射— —大雕— —。俱——往矣— —,數(shù)— —風(fēng)流— —人物——,還看— —今— —朝。
說明,此“吟譜”看似像有字句后有延時,有沒有,這只是字句型的表示,為簡化表示。句尾(特別句尾)都有延時,四字句甚至?xí)娱L到本句時長,大體以呼吸舒緩為準(zhǔn),須要練習(xí)體會。此牌每片四韻,一二韻各有一個分句連讀,第三韻連兩個分句連讀,須加以注意。
詩詞吟誦的章法,即是詩詞聲音本身的反應(yīng),有其歷史淵源,二者合二為一。古人未有錄音設(shè)備,詩詞怎么吟誦,今人不知。今人多以五四之后傳承,故而散文讀法與念經(jīng)唱法并存,獨無別于二者的詩詞吟誦?;蛟S念經(jīng)之法,有可能更適于詩余,甚至譬如屈原《九歌》,但絕不適于齊言詩句。本人幼稚師塾時,得承一老先生師— —老先生壽今應(yīng)有近百三十歲,據(jù)說是位清時秀才,教授即是此章法,回憶教的就該是王之渙《登鸛雀樓》。今本人承繼師法,又幾十年耕耘總結(jié),應(yīng)該說此吟誦章法,該是吟誦正法,至少明顯區(qū)別于如今常見的詩詞唱與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