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姍姍
摘要:現(xiàn)通行一詞“砝碼”,原作“法馬”。由“法馬”到“砝碼”,考察有關(guān)文獻材料和相關(guān)工具書,知應(yīng)是假借,“法馬”是本字,而“砝碼”是借字。據(jù)文獻材料的證明,“法”與“馬”皆是數(shù)義,是為疊韻復合詞。
關(guān)鍵詞:砝;碼;法;馬
一、“砝碼”原是“法馬”之假借
“砝碼”一詞最早見于明代馬麟修《續(xù)纂淮關(guān)統(tǒng)志》:“一萬兩內(nèi)每年扣還五千兩,分作十年歸欵。是年部正副砝碼各二副先后到關(guān)”。[1]125清代文獻中頻見,尤以史部和集部文獻居多。其義是我們現(xiàn)在普遍意義上所指的砝碼義,然而查閱明以前文獻,“砝碼”一詞卻蹤跡不明。我們知道語言文字是歷史的發(fā)展的,一個詞不可能憑空產(chǎn)生也不會無故消亡,“砝碼”自然也不例外。通過工具書的檢索和文獻的搜集,我們發(fā)現(xiàn)“砝碼”假借為“法馬”,“法馬”是本字,“砝碼”則為借字。
清徐珂在《清稗類鈔·物品類》曾細述“砝碼”一詞的來源和性質(zhì):“砝碼,本作法馬,天平衡物所用。衡物時以一盤置物,一盤置砝碼以準之。使天平之橫桿,平而不側(cè),即可由砝碼之重量,而知所權(quán)物之重量。”[2]6003重要的是指出“砝碼”本作“法馬”這一語言事實?!秶Z辭典》亦云:“砝碼亦作法馬,”[3]124知砝碼是法馬之假借無疑,后也有砝馬、法碼,亦是文字假借而成。
以上材料只是說明砝碼假借為法馬,并未從語源上對這一假借現(xiàn)象進行探究。砝碼與法馬雖聲同而義通,但其中另有一番曲折,尤其是“砝”的假借。因無法斷定砝碼是否為連綿詞,也無具體文獻資料佐證砝碼假借為法馬的合理性,故只能將砝碼二字分別對待。砝,《玉篇·石部》:“砝,音劫,硬也?!盵4]106《廣韻》“砝”分列在盍韻和業(yè)韻下。業(yè)韻下:“居怯切,硬也”。[5]545盍韻下:“居盍切,石聲”。[5]538《集韻》:“砝,居盍切,石聲,文二?!盵6]774又云:“砝,?,硬也,或從劫。”[6]785按:《玉篇》中砝僅存一音,音劫,《集韻》同《廣韻》一致,即認為砝字有兩讀:居盍切和居怯切。余廼永就“砝”字進行新校,對“砝”字音讀作了取舍:“砝五三八·三居盍切。注石聲。按五三七·十本韻古盍切‘?字音同,《切韻》係書無,《集韻》仍以‘居盍切切‘砝,‘古盍切切‘?分列。考《玉篇》‘砝字但音劫,訓硬也。同本書五四五·十業(yè)韻居怯切‘砝字音義,又就上字定等第言,居盍切無異居怯切,本音尚有‘字從劫聲,當讀如劫,可證。”[7]979按:余廼永據(jù)《廣韻》指出《集韻》字分類失當,又結(jié)合《玉篇》從聲韻拼合的角度闡明砝應(yīng)只有“居怯切”一個讀音,為佐證結(jié)論,指出盍韻下又有‘字從劫,應(yīng)讀如劫。雖然從音韻學角度對“砝”的讀音進行了界定,認為是從劫得聲,卻沒有解釋為何《廣韻》作者會把“砝”及“砝”字下的‘字歸在盍韻下。這個問題曾憲通有相關(guān)見解,他從字形演變的角度著眼,指出“去”“盍”字形相近易混,正因去與盍字形混淆,使得從去得聲和從盍得聲的字歸類失當,一些本該從去得聲的字歸在從盍得聲的字中(具體請參見《去盍考辨》一文)。所以《廣韻》中“砝”與‘字之所以在盍韻下便能解釋得通了。砝與法今音相同,古音也是相同的,二字若按今音讀都屬乏韻,但古音卻是葉韻。據(jù)曾憲通的解釋:“形聲字中從‘去得聲的字而古音不屬‘魚部,大多屬于‘葉部字,如劫、怯、羯、鉣、砝、法、?及朱駿聲氏以為是‘謙部字的?、魼、?等,過去文字學家每以‘從劫省聲解之?,F(xiàn)在看來,這些字都應(yīng)當是從‘盍字的初文‘去得聲的?!盵8]92將“砝”的字形與音韻結(jié)合起來看待,知“砝”應(yīng)是從去得聲,居怯切,讀如劫。而砝、法、劫三字皆從去得聲,同屬葉部,因而砝自然可假借為法。
相對于“砝”,“碼”的假借理解起來則較為簡單。“碼”“馬”古音完全相同,聲符都是馬,上古音系中同屬“魚”部,《廣韻》則同屬明母馬韻?!队衿な俊罚骸按a,音馬,瑪瑙石似玉。”[4]105《廣韻》、《集韻》與《玉篇》中的釋義無二,《廣雅·釋地》王念孫“碼”下疏證云:“碼碯,通作馬腦,”[9]297碼與馬通,可為一證?!对鰪V字學舉隅》則承上啟下,在肯定前人成果同時,明確指出“碼”即“馬”的訛字:“碼,音馬,瑪瑙石似玉。俗以埠頭歇處為碼頭,以稱物取平之具為法碼。又以計數(shù)之枚為籌碼,《禮·投壺》一馬從二馬,馬即算籌也。按碼,即馬之譌也?!盵10]453由此,馬、碼聲同通用,碼借為馬可見一斑。
二、“法”“馬”皆訓為“數(shù)”
上知“砝碼”為“法馬”之假借,從訓詁學的角度來講“法馬”二字應(yīng)如何釋義仍是問題,“法馬”為何能表示天平衡物所用的一種器具?名與實之間到底有著怎樣的聯(lián)系值得探索。因目前所能見得到的文獻并未透露“法馬”釋義由來,雖然“砝碼”最早在明代文獻中有據(jù)可查,但可以確定的是明代絕不是“法馬”一詞產(chǎn)生的上限,因為語言是發(fā)展的,要想名實相副,還需從“法馬”二字的訓詁入手。
“法”在先秦文獻就已常見,“法馬”中的“法”是數(shù)義?!墩f文解字》中“法”是“灋”的重文,釋“灋”為“刑也,平之如水,從水廌。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11]201段玉裁于“刑也”下作注解:“刑者,罰辠也?!兑住吩唬骸眯倘艘哉ㄒ?,引伸為凡模范之稱。木部曰模者,法也;竹部曰范者,法也;土部曰型者,鑄器之法也?!盵12]470可見,模范為“法”引申之義,模具、模范、模法皆規(guī)定了物體的屬性,如形狀、大小、色澤、尺寸等標準,使其整齊劃一,有法可循,反映了物質(zhì)生產(chǎn)的要求。而法律、法則也是由這個引申義引申而來,是國家為了達到統(tǒng)治目的制訂的一系列規(guī)范人民的行為準則和范式。從對物品量的規(guī)范性和對人民行為的約束性來說,“法”訓為“數(shù)”與其也是相通的,同屬引申之引申?!皵?shù)”是中國古代的數(shù)學概念,《說文》:“數(shù),計也?!盵11]62本義是計算,它忽略了物體的形狀、大小等因素,只取量的規(guī)定性,例如數(shù)量、重量等,因而具有廣闊的包容性。如《周禮·天官·司書》:“凡稅斂掌事者受法焉。”鄭玄注:“法,猶數(shù)也?!盵13]682《爾雅·釋言》:“坎、律,銓也?!惫弊⒃唬骸胺?、律,皆所以銓量輕重?!盵14]2582《禮記·少儀》:“工依于法?!编嵭ⅲ骸胺?,謂規(guī)矩尺寸之數(shù)也?!盵15]1512再如《周禮·夏官·司弓矢》:“掌六弓四弩八矢之法,”鄭玄注曰:“法,曲直長短之數(shù)。”[13]855《素問·玉機真藏論》:“不治,法三月若六月。”清張志聰注曰:“法,數(shù)也?!盵16]84知“法”不僅指輕重之數(shù)、尺寸之數(shù),還指曲直之數(shù)、時間長短之數(shù)。《管子·七法》中就系統(tǒng)概括了“法”的意義范圍:“尺寸也,繩墨也,規(guī)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謂之法。”[17]106“法”同于數(shù),二者并用,秦漢文獻中不乏其例,《管子·形勢解》:“以規(guī)矩為方圜則成,以尺寸量長短則得,以法數(shù)治民則安?!盵17]117賈誼《新書·六術(shù)》:“數(shù)度之道,以六為法,數(shù)加于少,而度出于居。數(shù)度之始,始于微細?!盵18]317“馬”同“法”,訓為“數(shù)”。連劭名早在《馬王堆帛書系辭研究》一文中對“馬”一詞專門作了考證,他參之以《莊子·齊物論》、《禮記·投壺》、《管子·乘馬數(shù)》、《管子·山權(quán)數(shù)》等相關(guān)文獻資料,證明“古代算籌稱馬”,又證“秦漢之際,馬、策、謀、算、數(shù)等通用”,[19]11故認為“馬”同樣有“數(shù)”義,此處不再贅述。
故法、馬兩詞皆指“數(shù)”,應(yīng)為雙音詞中的疊韻復合詞,非連綿詞,正如齊珮瑢《訓詁學概論》所述:“本非由聲音取義,而按其聲音則適合雙聲疊韻也?!盵20]85
參考文獻:
[1]淮安市地方志辦公室編.淮安文獻叢刻(三)續(xù)纂淮關(guān)統(tǒng)志、淮安小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6:125.
[2](清)徐珂編.清稗類鈔(第12 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6:6003.
[3]國語辭典.中國大辭典編纂處編.國語辭典[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11:124.
[4](梁)顧野王.大廣益會玉篇[M].北京:中華書局,1987:106.
[5](宋)陳彭年等編.宋本廣韻[M].北京:中國書店影印張氏澤存堂本,1982:545.
[6](宋)丁度等編.集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述古堂影宋抄本,1985:774,785.
[7]余廼永.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979.
[8]曾憲通.古文字與出土文獻從考[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5:92.
[9](清)王念孫著;鐘宇訊點校.廣雅疏證[M].北京:中華書局,1983:297.
[10]李學勤主編;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編輯委員會編.中華漢語工具書書庫第12冊字典部[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453.
[11](漢)許慎撰,(宋)徐鉉校定.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7:201,62.
[12](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470.
[13](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M].十三經(jīng)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682,855.
[14](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M].十三經(jīng)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2582.
[15](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M].十三經(jīng)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1512.
[16](清)張志聰撰,鄭林主編.張志聰醫(yī)學全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9:84.
[17]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4:106,117.
[18](漢)賈誼撰,閻振益,鐘夏校注.新書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0:317.
[19]連劭名.馬王堆帛書系辭研究[J].周易研究,2001 (4):11.
[20]齊珮瑢.訓詁學概論[M].北京:中華書局,201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