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慧 李 敏 顏士杰
安徽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合肥,230032)
宮頸癌是全球女性第三大常見癌癥[1]。早期宮頸癌患者預后普遍良好,5年生存率早期宮頸癌>65%,Ⅲ期患者僅25%~35%,晚期患者約15%[2]。尋找宮頸癌預后有效預測指標對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預后、指導治療具有重要意義。有關研究證實,淋巴脈管間隙浸潤(LVSI)與宮頸癌患者淋巴結轉移及盆腔浸潤有關[3],但與宮頸癌患者長期預后的相關性仍存在爭議。本研究觀察LVSI對患者5年生存率影響及對預后預測作用。
選取2012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在本院接受手術治療的宮頸癌患者,選取標準:術后病理均證實為宮頸鱗狀細胞癌;病例資料完整;均接受手術治療,手術方式為廣泛性子宮和(或)雙側附件切除術+盆腔淋巴結切除術;年齡>18歲;依從性可,家屬和本人同意;本院初次診斷為宮頸癌,既往未接受其他放化療及免疫治療;可獲得隨訪;FIGO分期為ⅠA2-ⅡA。排除標準:合并其他惡性腫瘤、內分泌疾病、精神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缓喜乐匦呐K、腎、肝臟等基礎疾病,預期生存期較短者;正在參與其他研究者。研究獲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術后宮頸癌標本離體后常規(guī)病理學檢查,評估腫瘤浸潤深度、淋巴結轉移情況、LVSI、腫瘤分化程度等。光學顯微鏡下內皮細胞圍繞成的間隙中觀察到至少一簇腫瘤細胞為LVSI陽性。由兩名病理科醫(yī)師同時閱片診斷。
手術由經驗豐富的婦產科腫瘤醫(yī)師進行,術后有高危因素,盆腔淋巴結陽性、切緣陽性和宮旁浸潤,具備任何一個高危因素均補充盆腔放療+順鉑同期化療±陰道近距離放療。有中危因素,淋巴脈管間隙浸潤、深層間質浸潤和原發(fā)腫瘤較大,按照Sedlis標準放療±同期化療。
手術結束后,門診、查閱病例、電話等方式進行隨訪,隨訪內容包括腫瘤轉移、復發(fā)及全因死亡。前3年每3個月一次隨訪,隨后每6個月一次隨訪。隨訪終點為死亡。隨訪截止日期為2019年1月,生存期為截止日期或死亡日期減去初次隨訪時間。
采用SPSS20.0軟件包對數據進行統計,LVSI與患者年齡、分化程度、FIGO分期、腫瘤最長徑、淋巴結轉移、宮旁受累、腫瘤浸潤深度相關性分析使用χ2檢驗,總生存率影響因素分析使用Cox回歸模型,使用Kaplan-Meier法分析總生存率與LVSI相關性,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共納入患者98例,年齡(51.0±7.5)歲(32~70歲);FIGO分期ⅠA 21例,ⅠB1 22例,ⅠB2 20例,ⅡA30例;淋巴結轉移27例,宮旁受累11例;LVSI陽性48例。LVSI陽性宮頸癌患者腫瘤分化程度G3比例、淋巴結轉移率、浸潤深度≥1/2比例均高于LVSI陰性患者(P<0.05),LVSI陽性與陰性患者間年齡、FIGO分期、腫瘤最長徑、宮旁受累比例無差異(P>0.05),見表1。
表1 不同臨床病理資料LVSI情況[例(%)]
(接下表)
(接上表)
臨床資料例數LVSI(48例)非LVSI(50例)χ2P腫瘤最長徑(cm)1.2180.270 ≥43615(31.3)21(24.2) <46233(68.8)29(58.0)淋巴結轉移4.6650.031 是2718(37.5)9(18.0) 否7130(62.5)41(82.0)宮旁受累0.1540.695 是116(12.5)5(10.0) 否8742(87.5)45(90.0)浸潤深度4.6830.030 ≥1/21310(20.8)3(6.0) <1/28538(79.2)47(94.0)
患者失訪7例(LVSI陽性3例、陰性4例),共91例獲得隨訪,隨訪有效率92.9%;隨訪時間50~86個月,中位隨訪時間68個月?;颊咚劳?2例,存活59例,5年生存率71.4%。5年生存率LVSI陽性(60.0%)低于陰性(82.6%)(P<0.05)。Kaplan-Meier分析顯示,相比LVSI陰性患者,LVSI陽性生存期縮短(P<0.05),圖1。
多因素COX分析影響宮頸癌患者總生存期的獨立預后因素為LVSI、腫瘤侵潤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結轉移。見表2。
圖1 LVSI與5年生存率
表2 宮頸癌患者生存影響因素
近年來宮頸癌篩查的廣泛實施,使宮頸癌發(fā)病率和死亡率下降,但宮頸癌仍然是全球主要的疾病負擔之一[4]。探索宮頸癌疾病進展機制及預后有效預測指標對改善患者生存,提高治療效果具有重要意義。多數研究證實,LVSI與宮頸癌淋巴結轉移和宮旁浸潤有關[5],可能成為識別宮頸癌高危因素并成為預后相關指標,對宮頸癌預后價值尚存爭議。Lora等[6]研究認為,包括LVSI在內的預后預測模型可有效預測局部晚期宮頸癌生存率。但有研究認為,LVSI與宮頸癌患者預后可能無相關性[7]。
在本研究中,宮頸癌患者LVSI陽性率(49.0%)與既往研究相符[6]。LVSI與宮頸癌分化程度、淋巴結轉移、浸潤深度具有相關性,LVSI陽性患者宮頸癌分化程度低、淋巴結轉移率高、浸潤程度高。淋巴結轉移常預示預后不良,Cao等[8]將淋巴結轉移作為宮頸癌獨立預后因素,本研究也證實淋巴結轉移的早期宮頸癌患者生存率較低,預測淋巴結轉移風險,可作為預后預測因素,與周瀅等[9]研究結果相符。已有多數研究證實了LVSI與宮旁浸潤有關,Ma等[10]一項包括7373例病例的薈萃分析顯示,LVSI與宮旁浸潤有相關性,LVSI可加速宮旁浸潤使浸潤風險增加7.37倍。目前國內外研究均認為分化程度低的腫瘤生物學行為較差,雖然分化程度通常不用于腫瘤治療。解秀珍等[11]研究,早期宮頸癌分化程度與LVSI顯著相關,與本研究結果相符。
本研究資料LVSI陽性患者的5年生存率低于LVSI陰性患者,多因素Cox分析證實LVSI是影響宮頸癌患者總生存期的獨立預后因素,LVSI陽性患者預后較差,與周瀅等[9]研究結果相符,LVSI可能成為早期宮頸癌生存率有效預測指標。此外本研究中淋巴結轉移、腫瘤分化程度、腫瘤侵潤深度與宮頸癌預后相關。既往研究確定了影響宮頸癌患者生存的一系列因素包括年齡、FIGO分期、腫瘤大小、宮旁浸潤、陰道轉移、淋巴轉移、LVSI、分化程度等[8,11-12],由于納入研究患者的標準、個體差異、治療方式、病例數、臨床分期等差異,使預后指標差異較大。本研究中,年齡、FIGO分期、腫瘤大小、宮旁浸潤等與患者的生存率未見相關性。 Cao等[8]研究認為淋巴結轉移、LVSI、FIGO分期是宮頸癌患者預后因素;Zhou等[12]研究認為,盆腔淋巴結轉移、年齡、FIGO分期是生存和無病生存的獨立預后因素。
綜上,早期宮頸癌患者淋巴脈管間隙浸潤與腫瘤分化程度、淋巴結轉移、浸潤深度相關,其患者生存率低,預后差,淋巴脈管間隙浸潤有望成為早期宮頸癌患者預后預測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