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瑩宇/廣西師范大學
人文指有關人的一切知識和精神,科學在于反映客觀事實與規(guī)律。對于教育中人文與科學的關系,赫青黎曾說過:“科學和文學不是兩個東西,而是一個東西的兩個方面?!币虼?,科學與教育并非是對立的關系,他們之間應該是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由于只是單獨強調一方面,人文與科學的失衡已經給社會與人類帶來諸多的弊端,如今人們已意識兩者平衡發(fā)展的重要性,兩者的融和統(tǒng)一已成為其發(fā)展的主要趨勢。
縱觀人類社會以及整個教育發(fā)展的歷程,人文與科學總是此消彼長。在近代自然科學誕生之前,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人文教育一直屬于主導地位。中國古代兩千多年的科舉制體現了人文在教育中的主導地位,人文階段對科學發(fā)展的抑制,使得科學一直處于邊緣。而在西方,兩者的關系更是此消彼長。在中世紀,蒙昧主義籠罩一切,人文與科學淪為神學的婢女,傳統(tǒng)的信仰代替了科學的理性。大約從十四五世紀起,隨著歐洲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教育思想開始興起,教育進入人文為主的階段。在這個時期,人文學科得到了空前的繁榮。同時,自然科學也獲得了重大進步。
到了近代,工業(yè)革命使得科學技術得到快速的發(fā)展,社會對科學技術越加依賴,因此,科學主義進入教育領域并得到了高度的重視,科學主義教育思想占據了教育的主導地,人文主義教育思想逐漸弱化。教育中科學與人文的分裂使文理科的發(fā)展極度不對稱,兩者進入沖突分裂期。20世紀之后,科學與人文之間的分裂對峙愈演愈烈,形成了一道幾乎難以跨越的鴻溝。自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由于科學帶來的種種弊端,給人類帶來一系列的生存問題,因此人們逐漸認識到人文對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重要性,在人類追求科學技術帶來物質上極大改變的同時,還要人文作為科學的指導,才能滿足人們精神方面的需求。因此,兩者出現了融合的趨勢。
在社會變革方面,一方面時代對人的科技教育提出更高要求,也對人的情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社會需要高技術與情感平衡發(fā)展的人才;另一方面全球問題的實質是人的問題??萍嫉母咚侔l(fā)展帶來一系列的問題,這些問題直接關系與人類現在與未來的根本利益,因此解決這些問題不僅僅依靠先進的科技,關鍵還是要提高人類的素質,構建人的精神和文化價值觀。因此,社會的發(fā)展呼喚教育中科學與人文的融和以培養(yǎng)更加適合社會需要的人才。
在學科發(fā)展方面,隨著科技的飛速發(fā)展,人類進入了知識大爆炸的時代,由于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各個學科之間出現了新的發(fā)展,學科既高度分化有高度綜合。在理論上,自然科學的研究成果成為了人文科學研究的新方法論;在技術上,現代技術為人文科學研究提供了技術上的支撐,有利于提高研究的效率,促進其現代化。而在自然科學的研究成果中經常會涉及到一些道德方面的評價,那么就需要人文方法進行補充,使得自然科學研究成果更加人性化,豐富了其研究成果的人文精神內涵。
在教育發(fā)展方面,在教育領域中從近代到現在以來一直都是科學占據了主導的地位,由于人們過度的強調科學在教育的作用,使得學校教育在課程設置、教育內容等方面都只注重科學知識的學習而忽略人文方面的教育,容易導致學生產生人格和精神上的扭曲。因此,教育改革的呼聲越加激烈,教育需要通過進行改革來適應社會與人發(fā)展的需要。所以,教育不僅要培養(yǎng)人的技能同時還要完善人格,以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因此教育就需要兼顧人文與科學,唯有兩個相互融和才有助于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
在教育中,人文方面的教育主要關注的是人價值情感的需要,重在求善求美,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構建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等人。而科學方面的教育關注的是科學的知識獲得、技能的形成,重在求真,培養(yǎng)學生掌握科學技術的能力。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先進的技術,很難立足世界之林,那么只能讓人欺負,因此,科學是一切的基礎,是立世之基。但科學教育難以確定自身的價值方向,缺乏符合人道的價值導向,教育是十分危險的。因此,科學只有在人文的指導下,科學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效果,更好地為人服務,人文的發(fā)展也需要科學作為提高依據才能更加快速時代的的步伐。人參與社會活動既需要科學為我們認識事實規(guī)律,也需要人文為我們指引方向;社會與國家的進步不僅在于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更在于文化的底蘊。
科學是人類在對事物的認識和發(fā)展中所形成的,其中包含了人的思想等,因此,科學與人文必定相互滲透的。在教育中,科學教育雖然是對客觀事實的認識,但是也是基于人類文化的基礎之上的,而文化的形成選擇則是來源對人的價值觀,價值觀由于人的需要相聯系的。因此,教育中的科學與人文始終是相互包含,相互滲透的。從教育目的來看,教育不僅要進行人格與精神的完善,還要進行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因此可以看出教育的目的及包含了人文也包含了科學,從而達到兩者相互補充和融合的目的。對于個人來說,不僅需要對客觀世界進行了解,還需要對自身的精神進行反省和提升。科學是人認識客觀世界對世界進行了解和學習的主要手段,保證了對外部世界認識的真實性;人文是個體對內在世界精神進認識的主要手段。因此,教育在對人的塑造和影響上,需要接受的教育內容就必然包含著人文與科學兩個方面。所以,人文與科學在內容上相互補充相互融和促進人的發(fā)展。
觀念是行動的前提。樹立科學與人文的正確教育觀不僅是學校教育的責任,同時還需要國家與社會上的支持。學校作為人才培養(yǎng)的主要地方,應當主動樹立正確的人文與科學融合的教育觀念,課程的改革與實施都在學校進行的,因此,學校把它作為一種教育的理念,更易于促進人文與科學融合的發(fā)展。同時,國家應該起到帶頭的作用,要牢固樹立人文與科學相融合是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人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理念。有關部門應該出臺相關的政策來促進科學與文化的融和,努力推進相關的政策,加強學科布局調整,把人文素質教育放在基礎的平臺上來加強和建設,把思想德育素質放在核心地位來抓,不斷營造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相融合的氛圍,以促進兩者的融和。
在教育體制層面,由于社會分工的細化,在高校中對專業(yè)的劃分也更加明細,同時也使得中學文理科學過早分,這導致了一系列不良的現象。這都會導致學生只關注與自己選擇方面的知識,而忽略了人文或者科學等方面的學習,就會導致學生都一方面的不足,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因此,學校應該抵制這種情況,應大力發(fā)展交叉綜合的學科專業(yè)。同時優(yōu)化課程的結構是人文與科學融和的關鍵所在。課程的設置應該強調綜合性和包容性,注重人文與科學的互補,促進兩者能夠相互融合相互滲透。
在教育活動中,教育作為主導者,教師的為人、治學及做事的準則、態(tài)度、方法和風范對學生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因此能否把科學與人文教育融合起來,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人才,關鍵還是在于教師。所以學校要對取各種方法途徑,提高教師的人文與科學素養(yǎng)。首先要提高教師對科學與人文融和的必要性認識,使其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不斷學習更新知識,使其努力成為具有綜合素質的智能型的教師;其次在政策的支持下,多鼓勵廣大教師“揚強補弱”,實現人文素養(yǎng)和科學素養(yǎng)“雙提高”。同時,除了專業(yè)知識與專業(yè)素養(yǎng)的考核外,還要注重對職業(yè)道德等方面的考察;最后,積極倡導廣大教師開展科學研究。通過教師之間的相互切磋,促進教師在科研、教學等方面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