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師范大學
TPR即“全身反應教學法”,是一種通過語言與行動的協(xié)調來教授語言的方法。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加州心理學家James J.Asher通過心理實驗對實驗對象在信息傳遞中的語言與行動的關系進行分析,根據(jù)語言表達和行為表現(xiàn)之間的聯(lián)系對教學互動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解釋,進而提出了TPR教學法。從科學研究的角度講,TPR教學法根據(jù)人類左右腦不同的功能,將語言表達中的行為過程進行合理分工,即利用右腦的形象思維表示動作,利用左腦的邏輯思維組織語言,從而在全面的反應中實現(xiàn)信息的有效傳達。7~12歲兒童活潑好動、善于模仿,肢體動作豐富,對外界的反應相對靈敏且真實,為教師運用TPR教學法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
在農(nóng)村小學教育體系中,英語在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教學方法的局限性,使得許多學生的英語學習僅限于對基礎知識的理解,而缺乏對語言信息的“全身反應”,言語與動作之間缺乏協(xié)調性,對英語口語表達造成了阻礙?;诖耍谵r(nóng)村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根據(jù)課程改革需要,積極引入TPR教學法,以塑造更加生動有趣的課堂教學氛圍,提升英語教學效率。
TPR教學法從心理學的角度對人與人之間的語言與行為溝通模式進行闡述,并從促進人文情感發(fā)展的角度對教學行為提出指導。根據(jù)TPR教學理論,在課堂教學中,教與學之間的情感交流,能夠有效地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產(chǎn)生與教師主動溝通的興趣,以縮短彼此之間的情感距離,共同融入良好的課堂互動氛圍中來。課堂氛圍的營造能夠體現(xiàn)環(huán)境對教學因素的影響,在TPR教學法的運用中,教師通過唱兒歌、做游戲、角色扮演等方式,讓學生對教師的英語表達形成全身反應,并將注意力集中在學習過程中,進而在互動中提高對英語知識的理解與運用。
James J.Asher在闡述TPR教學方法的過程中,對大腦的記憶活動也做出了分析與描述,James J.Asher認為記憶能力的高低與大腦對記憶聯(lián)系的追蹤頻率與強度密切相關,記憶聯(lián)系頻率越高,強度越大,記憶就越清晰,記憶的過程也就越有效;反之,大腦對記憶的“搜索”也就越困難。兒童活潑好動,而“動”的過程既是對外界信息的反應,也是建立記憶聯(lián)系的過程,這樣兒童在回憶中就能夠根據(jù)動作“按圖索驥”,實現(xiàn)對知識的迅速回顧?;诖?,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利用TPR教學方法,能夠讓學生對知識形成深刻印象,并在不同的身體反應中強化記憶效果,提高對英語知識的記憶能力。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科,其學習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在人際溝通中實現(xiàn)靈活的運用。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將小學生的英語學習局限在單詞、句子練習上,忽視了學生在口語表達中的應用。農(nóng)村由于教學條件的限制,學生參與口語練習的機會更是有限,因此,其在英語表達中常常出現(xiàn)遲緩、邏輯不清、中式英語等問題。針對此,在TPR教學法的應用中,教師可以從英語學科的特點出發(fā),引導學生利用肢體動作與語言的配合傳遞表達信息,從而理解英語口語內容;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TPR為學生構建語言情境,讓學生在動作反應中增強語言的刺激強度,提高學生口語表達的流暢性。
大腦的左右腦分工不同,在語言交流中,大腦指揮聽覺器官獲取信息,并在左腦中完成對這些信息的邏輯分析,理解其中包含的邏輯關系,并形成應對方案;右腦在獲取信息之后則對其進行形象處理,對表達者在信息傳遞中的直觀形象形成認識,利用肢體動作配合抽象語言,共同完成語言傳遞。小學階段正是學生智力開發(fā)的關鍵時期,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單純的語言講解降低了學生想象力的啟發(fā),導致學生的課堂上常常開小差、溜號,從而限制了其右腦形象思維的發(fā)展,TPR教學方法的運用則通過刺激學生的聽覺和視覺,刺激學生的左右腦共同處理信息,促使平衡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的發(fā)展,提高英語學習效率,激發(fā)學生的大腦潛能。
游戲是兒童教育的重要方法,在農(nóng)村小學英語TPR教學中,教師應立足學生的主體特征,為學生設計豐富多變的游戲情境,讓學生在游戲中能夠對英語形成全身反應,進而在參與中提高對英語的學習效果。在游戲教學組織中,教師一方面要注重游戲與教學內容的契合度,確保學生在游戲中能夠切實學習到英語知識,以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另一方面還應該做好游戲指導,明確游戲規(guī)則,提高學生對游戲的反應能力,以體現(xiàn)課堂游戲參與的秩序性,提高對學生英語思維的訓練效果。
繪畫是學生形象思維的具體體現(xiàn),在農(nóng)村小學英語教學中,由于教具素材不足,多媒體技術普及率較低,學生獲得英語圖像信息的途徑比較狹窄,但是從小學生的思維發(fā)展特征來看,其對于圖畫的興趣遠高于對文字的興趣?;诖耍谛W英語TPR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利用繪畫教學,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jù)英語信息進行創(chuàng)作。在繪畫中,教師應針對學生的反應,從易到難,由淺入深,讓學生在線條與色彩中提高對英語知識的理解以記憶。
小學生的自我表現(xiàn)欲望強烈,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可以利用身體語言引導學生實現(xiàn)對英語信息的表達。例如在表演游戲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動物單詞,鼓勵學生根據(jù)自身的生活經(jīng)驗,模仿各種動物的叫聲以及動作;或者教師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學習小組,設計“你做我猜”游戲,讓學生在不同單詞的提示中,提高動作反應能力,并活躍課堂氛圍。在扮演游戲中,教師應注重對表演情境的設計,引導學生在情節(jié)、氛圍的體驗中逐漸放下心理壓力,主動參與表演。
專注于具體、直觀事物是小學生的心理特征之一,從教育心理學研究來看,教師在教學過程,提供的物體越具體,形象越直觀,越能夠激發(fā)其學習興趣,調動其肢體語言表達的積極性?;诖耍谵r(nóng)村小學英語TPR教學中,教師可以從生活中獲取實物,并通過對常見的、常用的、常聽的實物的描述,激發(fā)學生的全身反應。這樣的教學過程更加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因此,更便于學生在具體事物與抽象英語知識之間建立聯(lián)系,提高英語表達言語與動作的協(xié)調性。
音樂是激發(fā)肢體動作,調動肢體活躍性的重要因素。在農(nóng)村小學英語TPR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一些韻律感很強的旋律,將音樂律動與學生的肢體動作結合起來,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相較于枯燥的語言講解,音樂能夠引導學生在英語與動作之間建立密切聯(lián)系。如在字母歌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利用錄音播放歌曲,并結合動作對歌曲進行反應,以引導學生在活潑的旋律與有趣的動作中提高對字母的掌握效果。
總之,在農(nóng)村小學英語教學實踐中,由于教學條件的局限,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培養(yǎng)效果并不理想。而在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應積極引入TPR教學法,為學生構建良好的課堂氛圍,調動學生的全身反應,以提高學生參與英語學習的主動性,在語言與動作的協(xié)調中提高英語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