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文娟/河海大學常州校區(qū)外語教學部
古代神話傳說中可呼風喚雨常作象征祥瑞之兆的龍,一直以來都是漢族等東南亞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tǒng)文化象征之一。它出現(xiàn)在人們生活的各方各面。在中國,各式菜系里都有龍命名的;端午節(jié)的賽龍舟,春節(jié)的舞龍燈,十二生肖中的唯一不是真實存在的動物屬相;“龍”字成語大都積極向上,如“望子成龍”、“龍馬精神”、“生龍活虎”等;“龍”字也在中國電影名、歌曲名中出現(xiàn),這無一不是對龍的崇拜與敬畏,甚至以龍的傳人而自豪。
但當我們將“龍”與dragon 作為對等翻譯在跨文化交流中使用,會因為dragon 在西方文化中的消極的象征意義而導致出現(xiàn)交流障礙??铝炙乖~典解釋該詞為"a mythical monster usually represented as breathing fire and having a scaly reptilian body, wings, claws, and a long tail",神話里會噴火,身體、翅膀和爪子長滿鱗片的長尾怪物;在西方里指"a manifestation of Satan or an attendant devil"。由此,不難看出,dragon 在西方代表的形象,與“龍”在中國為主的東亞文化里所代表的意思截然不同。
把“龍”譯成dragon 的第一人無據(jù)可靠,但13 世紀第一位塑造重要中國形象的西方人(Collin Mackrras,1999),馬可波羅在游記中就多次提及龍,在Laurence Bergreen 英 譯 版 中dragon 被用來譯“龍”,描述宮廷御花園亭柱:“每根圓柱上都盤著一條龍,這些龍,頭向上承接著亭子的飛檐,龍爪向左右張開,龍尾向下垂著,龍的全身也涂著金漆?!保↙aurence Bergreen, 2007)介紹韃靼人計時方式時也提到了龍(ibid)。
明清時期中西文化交流頻繁,西方譯者們在將科學知識傳入中國的同時,也致力于將中國的儒道釋經(jīng)典翻譯、詮釋給西方。但在一些核心術語翻譯時也有中西譯法內(nèi)涵不對等的問題,龍的誤讀與誤譯也影響著中西文化交流。
2013 年8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指出“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tǒng)、文化積淀、基本國情不同,其發(fā)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要“精心做好對外宣傳工作,創(chuàng)新對外宣傳方式,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人民網(wǎng))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致力于對外交流,外宣工作經(jīng)歷了各個階段的發(fā)展,有探索,有挑戰(zhàn),有機遇,而隨著中國的發(fā)展與強大,我們迎來了外宣的蓬勃發(fā)展時期(唐佳梅,2008),對外交流也從對內(nèi)譯介西方文化為主,轉(zhuǎn)向?qū)ν庾g介中國文化為主,翻譯從輸入轉(zhuǎn)型成輸出型。一個國家的強大需要有綜合國力、硬實力的,更需要文化傳統(tǒng),軟實力。讓中國在世界范圍得到接受就要讓中國的文化及其價值得到認同。
長期不恰當譯法使西方對中國多有諸多誤解,然而在中國學校里,教師還是在用dragon 教授學生;在以溝通世界文明,傳播中華文化為主旨的中華思想文化術語庫中,“龍”英譯仍是dragon,雖然有長篇詳盡解釋,但增加了交流的障礙與不便??上驳氖?,已有許多譯者、學者意識到這一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迫切性,他們都在努力糾正這一誤讀。在“亞洲四小龍”英譯選擇放棄dragon,而譯成了Four Asian Tigers;望子成龍不再是to hope one's son to become a dragon, 而 是have a bright future, hold high hopes。
許淵沖譯《蜀道難》“上有六龍會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時,為避免曲解選擇拋開龍背后淵源與意義選擇譯成"Above stand peaks too high for the sun to pass o'er; Below, the torrents run back and forth, churn and roar."(唐詩三百首新譯,1998)也有譯者選擇加注,補述或者借譯的方法來避開問題?!褒垹幓⒍贰北唤忉尀閒ighting between a tiger and a dragon — a fierce struggle between well-matched opponents.(現(xiàn)代漢語詞典(英漢雙語),2002)。
《光明日報》曾發(fā)表評論:“百年前一個詞的翻譯所造成的誤讀是該想辦法重新評估一下了。當然這種重新的翻譯與介紹并不容易,中國其實有許多文化內(nèi)容都無法在西方的語境中找到準確的對應的詞匯,與其削足適履,倒不如自己發(fā)明一個?!保ü饷魅請?,2012)許多學者提出改譯“龍”, 04 年學者蒙天祥提出loong 的譯法,其后更多的學者都支持、認可這種改譯。這不僅是“龍”在中國文化語境內(nèi)部的角色和內(nèi)涵發(fā)生變化的客觀使然,也是中華文化在與他者文化的互動過程中參與全球話語體系構建,參與文化間對話與全球文化書寫的主動出擊。(申雨夕,2019)
翻譯的目的是交流和傳播文化,是一個國家對外交往能力和對外傳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效而正確的翻譯有助于增強中國的軟實力建設,能更好地向西方展示中國。而在這復雜的過程中,最大的負面因素就是誤傳。只有通過各方面加大力度對外宣傳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通過才能向西方展示中國龍積極正面的形象,讓西方人真正了解接受其文化內(nèi)涵,才能消除存于偏見和誤解。我們?yōu)橹湴恋摹褒垺辈拍苷嬲刈呦蚴澜?,發(fā)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