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1(小林外棕)>處理3(鑫豐內白)>處理4(魯通內黑);袋內溫度以處理1最高,其次由高到低依次是處理2>處理3>處理4,且7月中下旬到8月上旬袋內溫度高于袋外環(huán)境對照;相對濕度以處理1最高,其次是處理3>處理4>處理2,且整個時間段(6—9月)袋內均明顯高于袋外。果實外觀品質著色指數及光潔度指數以小林外棕處理最高(93.3"/>
王貴平 翟浩 陳汝
摘要:以5年生煙富3號/M26/平邑甜茶為試材,研究不同育果袋微環(huán)境對富士果實發(fā)育和品質的影響,結果表明:果袋透光率由高到低依次為處理2(小林外白)>處理1(小林外棕)>處理3(鑫豐內白)>處理4(魯通內黑);袋內溫度以處理1最高,其次由高到低依次是處理2>處理3>處理4,且7月中下旬到8月上旬袋內溫度高于袋外環(huán)境對照;相對濕度以處理1最高,其次是處理3>處理4>處理2,且整個時間段(6—9月)袋內均明顯高于袋外。果實外觀品質著色指數及光潔度指數以小林外棕處理最高(93.33%和76.67%),其余3種套袋處理差別不顯著,且套袋處理明顯高于不套袋處理;色度代表紅色的a*值以小林外白和小林外棕較高,處理3和處理4較低;套袋處理果實單果質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低于不套袋處理,其中以小林外白最大,由高到低依次為小林外棕>魯通內黑>鑫豐內白;套袋處理的果實硬度高于不套袋處理,套袋處理之間由高到低依次為處理4>處理3>處理2>處理1;套袋處理的蘋果黑點病和苦痘病果率明顯高于不套袋處理,不同材質果袋處理有明顯差異,苦痘病果率以魯通內黑最高,為5.0%,小林外棕最低,為0.0,黑點病果率以小林外棕最高,為19.0%,小林外白最低,為12.0%;就成熟期而言,本試驗結果套袋不影響果實果皮鈣含量,采收期果實鈣含量除魯通內黑與不套袋差別不大外,其余處理均高于不套袋處理;同時套袋處理減少成熟期果實果皮總黃酮的含量,但對果皮總酚含量沒有明顯影響。
關鍵詞:蘋果;套袋;類型;品質;苦痘病;黑點病
中圖分類號: S661.10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9)17-0138-04
蘋果套袋尤其是紅色品種套袋,可以提高外觀品質,減少農藥殘留,有利于綠色無公害安全生產[1-3]。然而很多生產經驗表明,套袋使果實內在品質如糖、酸等含量降低,風味變淡[4-5],各種生理病害如苦痘病加劇,同時也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病害如紅斑點病、黑斑點病等,這些問題都與果袋內特殊的微環(huán)境有關[6-7],果袋質量的差異也對微環(huán)境產生明顯影響,本試驗以富士蘋果為試材,研究了不同材質果袋微環(huán)境對蘋果果實品質及病蟲害的影響,以期為蘋果套袋生產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基本情況
試驗于2017年進行,試驗地設在山東省果樹研究所天平湖基地果園。該園為平原果園,沙壤土,人工生草,栽培管理水平中等偏上。供試品種為5年生紅富士蘋果(煙富3/M26/平邑甜茶),南北行向,株行距2.0 m×3 m,樹形為小冠疏層型,樹體健壯,生長結果正常。套袋處理為花后50 d(6月9日)統(tǒng)一套袋,果袋均為雙層袋,共設5個處理,分別為:處理1,小林內紅外棕袋(紅色內袋棕色外袋,簡稱小林外棕);處理2,小林內紅外白(內袋紅色外袋白色袋,簡稱小林外白);處理3,鑫豐內白外棕袋(內袋白色外袋棕色,簡稱鑫豐內白);處理4,魯通內黑外棕(內袋黑色外袋棕色,簡稱魯通內黑);處理5,不套袋。10月8日(花后120 d)摘袋,10月31日統(tǒng)一采收。
1.2 試驗方法
1.2.1 不同套袋處理袋內溫濕度測定 套袋果和未套袋果微環(huán)境溫濕度測定采用帶探頭的HC520溫濕度表(計)測定,從套袋開始每10 d調查1次,記錄當日09:00、12:00和 16:00 的溫濕度及1 d的最高和最低溫濕度。
1.2.2 不同材質果袋透光率的測定 分別在陰天和晴天分別于09:00和14:00用TES-1332A型數字照度計測定紙袋外和紙袋內光照度,各處理分別重復5次,利用“袋內光照度/袋外光照度×100%”計算果袋透光率。
1.2.3 不同套袋處理果實商品品質的測定 果實成熟后采收,試驗樹選擇樹勢一致、掛果量均勻的植株,單株小區(qū),重復5次,每個重復從樹冠東西南北中5個方位、113~115 cm高度處采集30個果實,每個處理150個果實,運回實驗室測定品質。
單果質量用電子臺秤稱量;果實縱橫徑用游標卡尺測量;果實去皮硬度用GY-1型果實硬度計測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用WYT手持糖量計測定;可溶性總糖含量測定用鹽酸轉化(銅還原)直接滴定法[8];可滴定酸含量測定用酸堿中和滴定法[9];果面色澤用日本產CI-410色差計測定。
果面著色指數=E(各級果數×代表級值)/(總果數×最高級值)×100%,著色分級標準為:0級,0~5%果面著色;1級,5%~25%果面著色;2級,25%~50%果面著色;3級,50%~75%果面著色;4級,75%~100%果面著色。
光潔度指數=E(各級果數×代表級值)/(總果數×最高級值)×100%,光潔度指數分級標準:0級,0~10%果面光潔;1級,10%~30%果面光潔;2級,30%~60%果面光潔;3級,60%~85%果面光潔;4級,85%~100%果面光潔。
1.2.4 不同材質果袋套袋處理病蟲果率統(tǒng)計 于采收期統(tǒng)計各處理苦痘病果率、黑點病病果率。調查方法是以5株樹為1個小區(qū),重復3次。每株樹果實全部調查,記錄每株樹果實數、各病蟲果數,病蟲害的統(tǒng)計采用百分率的方法。
1.2.5 果實果皮主要營養(yǎng)成分含量的變化測定 從套袋后10 d(6月19日)開始,每20 d取1次樣,取果實果皮(沿果實中間縱向削取5 mm的薄片)烘干備用,測定果皮鈣、總黃酮和總多酚含量的變化。
果皮鈣含量的測定方法按周衛(wèi)等的方法[10]進行,重復3次。果實先用十二烷基黃酸鈉洗滌,然后依次分別用自來水、去離子水沖洗干凈,烘干,研碎,干灰化法灰化,用H2O和HCl(純)體積比為1 ∶ 1溶液溶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測定含鈣量。
蘋果抗氧化成分總多酚和總黃酮提取參照Arslan的方法[11],并略作改動。取凍干粉狀樣品(0.5 g),加入V甲醇 ∶ V水=8 ∶ 2的提取液15 mL于室溫下避光超聲提取15 min,2 000 r/min 離心分離10 min,將分離后的沉淀重復上述提取過程提取2次,離心后合并上清液,并于-2 ℃下貯存,在 48 h 之內測定總多酚、總黃酮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