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峰
摘 要:我國作為一個水稻種植大國,需要確保水稻的產量和質量,基于此,本文對新時期的水稻種植技術和管理技術進行了探討。水稻被我國約65%的人口作為主食,是目前最為重要的一種糧食作物,在全國各個地區(qū)都有大面積種植。要保證水稻生產的經濟效益,需要提升水稻的種植技術與管理水平。
關鍵詞:現(xiàn)代農業(yè)發(fā)展;水稻種植;管理措施
水稻的種植技術水平對于水稻的產量的質量有著很大的影響,雖然我國的水稻種植依舊存在許多問題,但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科技的進步,水稻的種植技術和管理方式已經獲得了很大的改善。
一、新時期水稻種植相關概述
1.種植技術的創(chuàng)新。我國的水稻產量之所以能夠位居世界第一,與我國所采用的良種良法配套種植技術有著很大的關系。這種方法的實施,使我國的水稻生產從最初的高桿品種到矮桿品種,再到雜交稻和超級稻,這不僅是產量的提升,水稻本身的穩(wěn)定性更是有了質一般的飛躍。與此同時,研究者們對不同品種的水稻在不同地區(qū)的種植方式進行了調整,使水稻的產量能夠達到最大化,創(chuàng)造出最大的經濟效益。
2.水稻生產機械化?,F(xiàn)代社會各行各業(yè)的機械化程度都在不斷加強,機械化種植不僅能節(jié)省人的勞動成本,而且方便快捷。我國對農業(yè)機械化發(fā)展越來越關注,在這方面投入的資金和科研力量也在逐年提高,我國的水稻機械化生產也取得了喜人的成績。近幾年,機械化工廠育秧發(fā)展起來,傳統(tǒng)育秧要經歷一系列煩瑣而枯燥的程序,機械化育秧則省去了這些繁復而又苦悶的操作,可以直接利用機械化生產線進行播種,采用溫室或大田集中培育的方法育秧,簡單省力。農機具也開始逐漸走入農民的生活中,目前我國使用最廣泛的農機具有微耕機、耕整機和手扶拖拉機等,大大提高了農民的耕地速度。在種植環(huán)節(jié)上,也出現(xiàn)了各種類型的插秧機器,從最初的東風-2S型自走式水稻機動插秧機,到現(xiàn)在的各種先進機型,國產插秧機的工藝和穩(wěn)定性都在逐步提升。同時,我國還研制出了適合拋秧種植的拋秧機、適合直播種植的直播機以及在施藥和收獲時使用的機器。
3.水稻種植存在的問題。雖然我國的水稻種植技術已經有了提升,但是仍舊存在著問題。水稻生產的機械化水平不足,雖然目前市面上已經有了在水稻種植各個時期使用的農機具,但是農機具的技術含量、工藝和穩(wěn)定性方面依舊與國外的農機具存在著差距。國外的農機具工藝較為復雜,有免耕插秧機等農機具,將幾個農機具的作用合而為一,既可以節(jié)約成本,也可以節(jié)約時間。同時,我國的農機具還存在著農機與農藝不配套的問題,這導致機械化種植無法與現(xiàn)有的耕作技術進行良好的配合,使水稻種植的機械化水平提高受阻。除機械化水平不足的問題外,我國的水稻種植還存在著肥力利用率較低以及抗災防災能力嚴重不足等問題,都亟待解決。
二、新時期水稻種植的管理措施
1.水稻種植前的工作。
(1)種子的準備及處理。水稻的產量和質量與水稻的種植環(huán)境是否合適有著很大的聯(lián)系,因此,水稻種植的第一步就是選擇適合種植環(huán)境的水稻種類。需要考察的有水稻種植區(qū)的土壤、氣候、水源、空氣等環(huán)境因素,選擇最適合當?shù)丨h(huán)境的水稻品種。在選擇了合適的水稻品種的前提下,還要對土壤中的各種元素進行進一步的檢測,選擇最適合的土壤作為種植區(qū)。種子選取完畢后,進行曬種、浸種消毒、催芽、晾芽等一系列措施。
(2)苗床的處理。水稻的種植過程中,通常會在提前準備好的土壤中先對秧苗進行培養(yǎng),這就是苗床。秧苗要在苗床中培養(yǎng)到一定高度后才會進行插秧,這樣可以增加秧苗對自然環(huán)境的抵抗力,從而提高其存活率。苗床的大小是根據(jù)處理種子時所使用的薄膜大小來決定的,苗床東西放置,并在苗場間挖掘約20cm左右的排水溝。
(3)播種。播種的時間和方式由不同地區(qū)的氣候條件來決定,培育者需要根據(jù)所在地區(qū)的氣候條件選擇適合的播種時間,并根據(jù)土地的狀況進行調整。
2.水稻種植過程中的管理。水稻種植過程中要時刻注意澆水、施肥及病蟲害的管理,這對于水稻的生長至關重要。
(1)澆水。在水稻的生長過程中,澆水是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要在時刻保持土壤濕潤的同時注意灌溉量不能過多,灌溉量過多很可能會導致水稻根部缺氧腐爛。
(2)施肥。施肥之前,應該對種植區(qū)的土壤進行考察,針對性的補充土壤中所缺失的成分,保持土壤中的氮、磷、鉀平衡,避免土壤中的有機物質減少,造成水肥流失的現(xiàn)象。同時也要注意肥料的施用量,過多施肥會導致水稻根部水分流失,嚴重情況下會導致水稻死亡。
(3)病蟲害管理。在病蟲害初現(xiàn)端倪時,應開始噴灑農藥,以防病蟲害進一步蔓延。噴灑農藥時應注意選擇合適的噴霧器,噴出的農藥要成霧狀。同時也要選擇合適的噴灑時間,一般最合適的噴灑時間為晴天或多云的傍晚,傍晚氣溫較低又沒有露水,能夠較好的發(fā)揮出農藥的藥性。
3.新時期水稻種植管理技術的進步。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水稻種植管理技術也有了很大的進步。
(1)葉齡種植技術的優(yōu)化。葉齡種植技術是指將水稻各個部分的生長規(guī)律同水稻的主莖葉生長情況結合起來,從而能夠對水稻的各個生長階段進行科學管理的一門技術。葉齡種植技術能夠讓種植者對水稻在種植的各個階段中的不同需求有進一步的了解,使水稻能夠得到更好的照料,從而提升水稻的產量和質量。
(2)水稻種植中“三控”技術的優(yōu)化。水稻種植中“三控”技術是指水稻種植過程中的控苗技術、控肥技術以及控病蟲害技術。這幾項技術決定著水稻的能否健康的生長,與水稻最終的產量和質量關系密切。做好水稻種植的三控工作,能夠促進水稻產量和質量的提升,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
三、結語
我國對于水稻的關注逐年提升,水稻的種植技術與管理措施也在不斷進步,但是仍舊存在著不足。想要提高水稻種植的效率,提升產出水稻的數(shù)量和質量,我們需要關注水稻種植過程中每一個細微的環(huán)節(jié),并優(yōu)化這個過程中的每一個步驟,在實現(xiàn)農業(yè)科技進步的同時確保技術與管理方面的革新。
參考文獻:
[1]李忠周.新時期水稻種植技術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J].中國農業(yè)信息,2017(18):16-17.
[2]林惠玲.新時期水稻種植與管理探討[J].南方農機,2017, 48(20):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