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平香
【摘 要】探究是人的天性。探究能力是通過探究活動,把人的心理品質和學習能力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能力和品質。而興趣、自信力、實踐能力和自我反省等是影響個體探究能力的重要內部因素。本文以有效話題為突破口,在思想品德教學中,從話題的有效性設計遵循以上要素,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和能力,來引起學生的共鳴。
【關鍵詞】話題;有效話題;思想品德;探究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31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2-0262-01
筆者從教思想品德教學十多年,縱觀當前思想品德教學中,普遍存在“四重四輕”:重“講授”而輕“體驗”,重“課本”而輕“實踐”,重“結論”而輕“過程”,重“教”輕“育”。這讓學生對本學科了無生趣,心生厭煩,違背《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版)》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積極參與、樂于探究、勇于實踐、勤于思考”的課程理念,違背立德樹人的學科價值定位。
怎樣才能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fā)探索的欲望,讓學生樂在其中,幫助學生形成良好品德和關鍵能力?方法有很多,但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通過課堂觀察發(fā)現(xiàn)“有效話題”是促進課堂有效的一個突破口。話題有效地提出能吸引學生的注意,驅動學生內在的動力,激發(fā)學生思考和討論,讓學生在自主參與、討論中自主構建知識體系,提升能力,形成良好的品德?,F(xiàn)就有效話題設計遵循什么原則才能激起學生探究能力作如下思考。
一、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增強自信力
維果茨基認為:學生的發(fā)展有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現(xiàn)有水平,指已達到的水平,另一種是能達到的水平,而這兩者之間的距離稱之為最近發(fā)展區(qū)。教學應落在最近發(fā)展區(qū),內容太容易或太難都會讓學生失去學生的興趣,得不到應有的發(fā)展。而有效話題的設計原則要考慮學生的能力水平,讓學生在原來的水平基礎上“跳一跳,就能夠得著”來激發(fā)學生探究的主動性和自信心,讓學生在探究中樹立自信心和成就感,提升探究欲望和能力。在《公民財產所有權》就公民財產所有權話題設計:一、“過年收到的利是(紅包),歸誰所有(父母可收繳嗎)?”很多同學認為過年紅包應該歸自己所有,也有同學認為歸父母所有。二、請你說出公民所有權的依據(jù)。有的同學認為我們所得紅包都是基于父母給出去紅包。最終還是屬于父母所有。有的同學認為紅包是他們贈給自己的。三、辨一辨:公民合法財產的贈與行為一旦發(fā)生,被贈予的財產受法律保護。這一法律常識有的同學并不太了解,這為后面關于財產所有權的學習提供了很好的探究基礎。而在《對外開放》的“一帶一路”為話題的中提出讓學生探討其體現(xiàn)的國際合作意義?當時學生對中國作為“一帶一路”的倡導者在國際事務中發(fā)揮的作用并不理解,最終導致講授式結束探究話題。這種敗筆是沒基于學生認知水平,高估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要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激發(fā)興趣
皮亞杰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依賴于樂趣,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那什么樣的話題是學生感興趣的呢?基于當前學生已有的經驗基礎,中學生更關注身邊的生活,更渴望成為獨立、完整的個體,實現(xiàn)社會化。因此,在話題的設計要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和社會實際,增強課堂的親和力,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如:在《遺產留給誰》教學中,以“曉文家的風波”為話題,通過源自生活的真實情境,情節(jié)跌宕起伏,讓學生情節(jié)發(fā)展、討論中了解了什么是遺產、繼承權、繼承順序、繼承方式、繼承糾紛處理問題等相關知識。有時還可以根據(jù)學生感興趣的事物為話題如:明星效應、游戲闖關效應等,結合教育內容編制話題來激起學生的興趣。如周老師在《誠信是金》教學中以學生喜愛的tfboys為話題將誠信相關內容串插其中,讓學生在一環(huán)環(huán)的情節(jié)中,趣味橫生,探究欲望極強。讓生活情境中,學生在不知不覺的討論和交流、感悟、體驗過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辨別正確的價值觀,學會處理成長過種的問題,處理好與他人、社會、集體、國家的關系。這也體現(xiàn)課程標準:“思想品德課程正是在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與他們一起面對成長中的問題,正確處理好與他人、集體、國家和社會的關系,提供必要的幫助”。
三、要能循循誘導啟發(fā)思維,促進自省力
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啟發(fā)性設疑,可以讓學生自我反省,啟發(fā)思維,從新構建知識體系,內心思想與價值觀自主改變,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成為一種較穩(wěn)定的信念。如《在維護人格尊嚴權》筆者課前調查到:班級八成學生被人取綽號,取綽號是中學生常見現(xiàn)象。為讓每個同學有尊嚴地生活,能自信陽光生活,成為一名身心健康、樂觀開朗、人格健全的中學生,讓學生養(yǎng)成相互尊重,相互關愛的品質。以《北京地鐵小伙侮辱外地小妹》的社會熱點為導火索,設計問題:一、你是否愿意被取綽號?(有的同學表示難以接受,有的表示無所謂。當時班上“炸開了鍋”一片議論。)問題二:請取綽號、被取綽號、沒被取綽號三類同學談談自己的感受或看法,感受來自他人內心真切的感受。話剛落音,一個個同學站起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委屈、難過。有個平時膽子小的女生也突然站起來,帶著哭腔,并指出某個同學經常當著她的面叫她的綽號——“哭包”,這個綽號讓她背負著幾年心理陰影…….。隨著課堂的真情實感的流露,很多同學義憤填膺地說:“老師,他們太不尊重人了,侮辱同學、傷害同學,幫我們嚴厲處罰他們”。面對正義的呼喚,幾個給人起綽號的同學低下了頭,漲紅了臉。此時筆者也讓給人取綽號的同學談了自己的感想。有的說:“老師,我們只是開玩笑而已,不知道會傷害到同學,在這里真誠的向同學們道歉并請求得到原諒,以后不給人取綽號!”。這堂課中,作為教師不需要說教,只要有針對性地設置話題,讓話題在同學間的討論和交流中,讓思想和感受交換,領悟每個同學內心深處真實表達,讓學生在話題的交流中更好地認識自己和他人,反思自身的行為,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品質,進行人文關懷,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四、要突出實踐活動,提升實踐能力
勒溫場理論認為:行為是人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個體表現(xiàn)出來的行為只有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去體驗、積累、感受才能內化為自己的知識情感,從而轉化為表現(xiàn)出來的行為?!墩n程標準(2011版)》也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fā)展離不開學生的實踐活動,要鼓勵學生在實踐中積極探究和體驗,通過道德踐行促進思想品德的健康發(fā)展”。這啟發(fā)我們在話題設計時要有意識結合教學內容開展實踐活動,增強自主體驗。如:在《合作?競爭》以“游戲”競賽為設計一個活動,要求:自選搭檔(2人一組),小組合作,通過競賽活動,讓學生親身參與、體驗中激發(fā)探究的熱情,在體驗中學生領悟了合作、競爭的重要性并學會調整自己的行為,學會競爭與合作。在《保護環(huán)境》教學中通過設計實踐活動調查《我的家鄉(xiāng)環(huán)境現(xiàn)狀》,通過采訪、收集信息、分析數(shù)據(jù)等來了解當前環(huán)境的現(xiàn)狀、影響并提出對策。這讓學生在社會化真實的生活中感悟真知灼見,教會了學生方法,激發(fā)了學生的更強的探究能力,增強了對社會、對民族使命感和責任感。
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師應把握有效話題的設計原則,通過設計有效話題,激發(fā)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師生、生生對話、交流、參與、體驗對現(xiàn)有認知結構進行重組與超越,從而獲得新的理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品德,內化為較為穩(wěn)定的情感和行為,助力學生成長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陶鴻.思想品德課培養(yǎng)學科核心素養(yǎng)探析[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6.04.
[2]趙書芳.創(chuàng)設有效問題情境,培養(yǎng)探究合作能力[J].教學前沿,2015.03.
[3]張露.中學政治核心素養(yǎng):內涵、特性及培養(yǎng)路徑[J].教學導刊,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