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生
【摘 要】受傳統(tǒng)教育理念的影響,目前仍有大部分高中物理教師在課堂上采取以自身為主體的單一灌輸式講解模式。這種教學模式的長期存在,使新課改背景下教學方法的改革受到了重重阻礙。因此,將多樣化教學方法應用于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成為當前教學方法改革的重點。本文以高中物理課堂中存在的問題為切入點,從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結合實驗和多媒體輔助教學三個方面深入探究如何將多樣化教學方法更好地運用到高中物理教學中,以達到活躍學生思維、提升高中物理教學效率和質(zhì)量的目的。
【關鍵詞】高中物理;多樣化教學;應用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7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2-0156-01
引言
物理是高中階段的重要課程之一,對于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科學素養(yǎng)有重要作用。但是,現(xiàn)階段的高中物理教學方式單一,教師掌握課堂的話語權,學生處在被動接受的地位,缺乏鍛煉思維的機會。學生在枯燥的課堂中逐漸失去了獨立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對物理的學習興趣。因此,對多樣化的教學方法進行分析和探索,有利于改善傳統(tǒng)教學理念所造成的課堂氛圍枯燥、教學方式單一的局面,使高中物理教學重煥生機,從而使學生重新找回對物理學科的興趣,提升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筆者在本文中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經(jīng)驗,從多方面對多樣化教學方法的運用進行詳細的分析與闡述。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活躍學生思維
傳統(tǒng)的高中物理教學方式,教師更多的是一味地進行知識的灌輸,可是這會使教師與學生之間沒有良好的互動,也就導致教師不能及時地了解和掌握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無法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來改變教學方法,這樣的方式不利于學生的物理學習。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能夠活躍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興趣,也能及時掌握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情況。但是,在提問時教師不能只注重學生回答問題的速度,不給學生思考的時間,這會導致學生不能深刻理解物理知識。因此,作為高中物理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注重問題所具有的啟發(fā)意義和思考價值,并給予學生充足的思考和探究時間,讓他們有對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和思考的機會。以此讓學生對物理知識有深刻的認知與理解,切實發(fā)揮問題的價值和功能。
例如,以《萬有引力定律及引力常量的測定》為例,一上課筆者便對學生說道:“同學們,人類在遠古就夢想能夠飛出地球,去探索宇宙星空的秘密,在1961年,人類第一位宇航員乘坐名為‘東方號的飛船進入太空;在1969年,美國“阿波羅11號”載著3名宇航員登上了月球,人類終于實現(xiàn)了登月的夢想,那么,人類是如何實現(xiàn)這一夢想的呢?”學生聽到問題后興趣勃發(fā),積極地參與到問題的探究中。這時,筆者便引出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開普勒三大定律。當學生了解到開普勒第一定律即軌道定律時,所有行星的運動都是以太陽為焦點在橢圓形軌道上進行運動,筆者便又向?qū)W生提出一個問題:所有行星圍繞太陽運行的橢圓軌道都相同嗎?學生聽到問題后結合開普勒第一定律進行思考與分析:如果所有行星軌道都相同,那么所有行星就排成一排圍繞太陽旋轉(zhuǎn)了,這樣顯然不對。經(jīng)過短時間的思考后,學生最終得出結論:不同行星圍繞太陽運行時的橢圓軌道不同,但都是以太陽為中心而運動的。
二、結合實驗教學,鞏固強化知識
物理實驗教學是幫助學生快速理解抽象的物理理論知識的有效教學方法。學生通過親自動手操作實驗,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相融合,能夠形成通過實驗領會物理規(guī)律的學習習慣。教師還要讓學生仔細觀察,這樣可以帶動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實驗教學,強化學生對相關物理知識的領會與掌握,使他們在理解的基礎上牢牢掌握知識,并能夠隨時運用知識,從而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
例如,以《力的平衡》為例,筆者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掌握受力平衡的條件,證明在共點力作用下的物體,如果所受合力為零,一定處于平衡狀態(tài)。上課后筆者對全班學生進行了分組,以五人一小組的形式進行有關受力平衡的實驗,具體過程如下:將三根繩子系在一個節(jié)上,每根繩子的另一端系上彈簧測力計;由三名學生分別拉住三個彈簧測力計的掛鉤,互成一定的角度拉繩子,另外兩名學生負責記錄受力的方向、大小和輔助下一步實驗步驟。這時,筆者便引導學生觀察繩子所受力的方向,學生頓時恍然。繩子受到三個力的方向,就是繩子拉扯的方向,用投影法把拉力的方向投到白紙上。節(jié)點所受拉力的大小通過彈簧測力計直接讀出。保持節(jié)點的位置不變,改變拉力的方向和大小,把數(shù)據(jù)填寫在設計好的表格上,多做幾次實驗,得出幾組不同的數(shù)據(jù)。待學生完成后,筆者又讓他們進行了下一步實驗,讓其中一名負責輔助實驗的學生將一塊白板貼近繩結,然后讓三名拉扯繩子的學生任意調(diào)整繩索的方向。這時學生茅塞頓開:原來如果物體在互成等角度的三個力共點作用下,處于平衡狀態(tài),這三個力必成共面。當實驗結束后,學生對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究與分析,最終得出結論。
三、多媒體輔助教學,攻克教學難點
高中物理是一門專業(yè)性非常強的學科,在教學中常常伴隨抽象、難理解的物理理論知識,學生在面對這種抽象、枯燥的理論知識時,往往會束手無策。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運用圖片、視頻等方式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轉(zhuǎn)變成生動形象的直接經(jīng)驗。因此,高中物理教師要結合多媒體教學,突破教學難點,將不利于學生理解的理論知識轉(zhuǎn)化為直觀形象,從而使學生快速理解并深刻掌握抽象的物理知識,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與教師的教學質(zhì)量。
例如,教授《向心力的實例分析》時,筆者為學生播放了這樣一個視頻:在雜技表演中,幾位演員騎著摩托進入一個球形的鐵籠中,并在鐵籠中任意旋轉(zhuǎn);當摩托車到達鐵籠頂點時,將視頻暫停并讓學生觀察思考這一現(xiàn)象:為什么摩托車在圓形鐵籠的頂點卻不掉落呢?這時,筆者便運用多媒體播放提前準備好的課件,對摩托車在球形鐵籠頂點卻不掉落這一現(xiàn)象進行分析。當摩托車在豎直面內(nèi)做圓周運動時,摩托車所需要的向心力由重力和軌道向下的支持力的合力提供。當支持力為零時,提供的向心力最小,對應的速度是過最高點的最小速度,即臨界速度。摩托車能安全過最高點,速度要大于等于臨界速度。當摩托車的速度越來越大,所需的向心力就大于重力,鐵籠對摩托車要提供一定的支持力補充所需要的向心力,所以,摩托車能安全行駛在鐵籠內(nèi)且不掉落。通過在高中物理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將不利于學生理解的理論難點直觀地呈現(xiàn)出來,可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四、結束語
總之,物理是高中一門重要的學科,提高物理教學的有效性越來越被廣大教師所重視。因此,高中物理教師應該充分認識物理教學方式改革的重要性,轉(zhuǎn)變教學觀念,從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結合實驗教學和多媒體教學等幾個方面,將多樣化教學模式深入運用到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學生思維,從而使高中物理課程教學有效性取得質(zhì)的飛躍。
參考文獻
[1]陳俊欣.高中物理多樣化教學方法探索[J].新課程(下),2016,(01):27-28.
[2]武慧娟.談職業(yè)高中物理的多樣化教學[J].新課程(中旬),2014,(04):59.
[3]宋陽.DIS實驗在高中物理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科技資訊,2012,(36):168.
[4]羅少康.新課標理念下提高高中物理力學教學質(zhì)量的幾點思考[J].中華少年,2016(10).
[5]何林娣.略論高中物理力學教學難點及教學策略創(chuàng)新[J].數(shù)理化解題研究,2017(18):57-58.
項目來源:本文是廣西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9年度課題(批準文號:桂教科學(2019)4號),課題名稱:《普通高中多樣化與特色辦學策略研究》立項編號:(2019C295)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