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信息化是現代信息社會的必然選擇。因此,為了讓教育活在當下,為了讓老師走進孩子們的內心,我們應嘗試放下身段,引進信息化技術,培養(yǎng)孩子們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變現”信息力量,讓孩子們更好地學語文,用語文,愛語文。
關鍵詞:小學語文;信息技術;搜集處理信息能力
哈佛大學的托尼·瓦格納教授說,在當今互聯網時代,知識是免費的,世界不關心你知道多少,只關心你能用你知道的做什么。無獨有偶,奧巴馬在全美推行Stem教育的時候,也說了近乎相同的話。而我們的小學語文教育在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下,過于關注課堂中課本知識的灌輸與吸收,這必然限制了孩子們的視野與思維,導致師生間的教與學“高耗低產”,老師疲憊不堪,學生后勁不足。為了打破這一僵局,我們應該嘗試在課堂中大膽引進信息技術,培養(yǎng)孩子利用信息技術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教會他們將媒體力量“變現”,并學以致用,用于處理實際問題。
一、 轉變角色引領學生信息“變現”
在語文課堂上引進信息技術,其實是對教師權威的一次極大挑戰(zhàn)。因為面對免費的互聯網海量知識,眾生平等,老師和課本再也不是學生知識的唯一來源,甚至可能出現,孩子們搜集到比老師更多更全面的信息。此時老師應轉變傳統(tǒng)的師生觀:放下身段,變課堂的統(tǒng)治者為孩子們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不再強硬地灌輸課本內容,只需耐心引導孩子在龐大的信息群中學會篩選、獲取、整合有效信息。甚至走到孩子們中去,和他們一起去搜集、分享、交流,一起感受獲得知識和新技能的快樂。
課堂教學片段:分享資料 收獲平等
師:除了千人糕還有什么是需要經過很多人的勞動才能生產出來呢?
生1:我知道炸雞需要雞塊和油,光是花生油就得經過許多工人的篩選、碾坯、蒸坯、裝垛、壓榨才能制成。
師:哇,你這順口溜似的,比老師懂得還多。
生2:我還知道鉛筆的制作首先,需要石墨粉和黏土粉攪拌混合。接著,加水變?yōu)槭珴{。然后,將夯實后的筆芯推入模具,制作成型。最后,將定型的筆芯裝入木殼。而這里的每個步驟都需要許多不同的工人來操作。
生3:我知道書包需要許多人……
師:哇,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你們都成了百科全書,收獲了知識,更懂得了任何一樣東西都要經過很多人的勞動才能生產出來,懂得了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
小小的分享環(huán)節(jié)沒有高高在上的老師,只有引導和鼓勵,孩子們暢所欲言,將通過信息技術查找到的資料進行交流分享,老師用心傾聽,相機點題,珍惜他人勞動果實這一課堂主旨在寬松愉悅的氣氛中自然地生成。
二、 創(chuàng)設情境交還學生自由空間
創(chuàng)設情境即創(chuàng)設與課堂中學習主題相關的學習環(huán)境,營造讓孩子們可以自主、自由地在其中進行探索和學習的有效場所。有效的教學情境能讓孩子更加積極地參與搜集處理信息,并在課堂上學以致用。在執(zhí)教人教版第六冊第八組的一篇精讀課文《乞巧》前,我告訴孩子們課堂上我會進行“樂猜節(jié)日”的小競賽,請大家回去以小組為單位上網了解中國的各種傳統(tǒng)節(jié)日,做好競猜準備。
課堂教學片段:樂猜節(jié)日 了解七夕
師:課前都查好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信息了嗎?生:查好了。
師:太好了,今天潘老師從網絡上找來了幾張有關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圖片,你們來猜一猜都是些什么節(jié)日。師:這是什么節(jié)?生:中秋節(jié)。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生:圖上有月餅,他們一起吃月餅。
師:是啊,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月餅,不就是中秋節(jié)嘛。師:再來,這張呢?生:元宵節(jié)。圖上有花燈,我看到花燈上還有燈謎。
師:哦,元宵節(jié)我們都愿意出來賞花燈、猜燈謎,對吧?師:再來看下一個節(jié)日?生:端午節(jié)!
師:一起說,他們在干什么呀?生:他們在劃龍舟。
師:這端午節(jié)人們還愛吃上一兩顆——粽子(生接答)。師:最后來張難一點的。生:乞巧節(jié)!
師:我覺得你都可以當民俗專家了。網絡上肯定還介紹了不少乞巧節(jié)的習俗,誰愿意和大家分享分享嗎?
學生們都躍躍欲試。師:這樣,我們讓組長們搶答,哪組搶到,就請這個小組的組員為大家分享。生:(每組的組長用IRS遙控器搶答。搶到的小組派代表回答,其他組員自由補充。)
師:哇,說得太好了,讓潘老師也了解到了更多的乞巧風俗,相信其他小組在課前也和他們一樣收獲滿滿,課間大家可以繼續(xù)交流哦。
在這個教學片斷中,教師并沒有過多的講解各種節(jié)日民俗,而是把主動權交還給孩子,讓他們到網絡上去自由地感受、浸潤中華的民俗文化,接著在課堂上給他們的自主學習穿針引線,將他們搜集到的知識一一對應到有趣的習俗競猜當中,讓他們在快樂的氛圍中互相分享他們搜集到的相關資料。為了讓孩子們搜集信息的過程能更加自覺主動,我強調了小組成員間的協作和支持,增強組員們的合作性。該環(huán)節(jié)結束之后,給予孩子的搜集能力及時的肯定,并鼓勵他們將搜集到的習俗再帶出課堂繼續(xù)交流。孩子們在整個“樂猜節(jié)日”的環(huán)節(jié)輕松自在,又不失學習、探討的激情,一個個意猶未盡。
課堂教學片段:搜集古詩 拓展閱讀
師:《乞巧》這首詩學完了,牛郎織女這個美麗的傳說感動了許多人,七夕也成了一個美麗又凄婉的節(jié)日,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競相題詠,留下了許多詩篇,你們愿意找到并介紹給大家嗎?生:愿意?。ó惪谕暎?/p>
課后,孩子們不時地找來與“七夕”有關的詩詞、兒歌互相交流、誦讀,大大豐富了他們的課外閱讀內容。一堂課教學的結束并不是信息搜集處理的結束,只要老師點撥巧妙得當,就有可能成為一個新的開始,將學生引領向更加自由廣闊的語文空間。
三、 課堂示范教給學生搜集信息方法
面對繁雜的網絡信息,學生搜集到的學習資料的量可以無限多,但是由于他們年齡尚小,認識水平有限,因此搜集資料時可能會走彎路,耗時太多,而搜集到的內容卻不一定都是有效的。因此教師還應該利用課堂中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親自示范搜集處理信息的有效方法。
課堂教學片段:欣賞花鐘 激發(fā)興趣
(課件播放各個國家的花鐘圖片,老師配圖解說)
師:老師上網搜集了一些花鐘的圖片,你們看。這是日內瓦一個公園里的花鐘,它在七點的時候有兩種花開;這面花鐘在瑞典,早上八點到十點是這些花開,晚上的八點到十點開的又是這些花;再看看這面鐘,它擺在日本一個大公司的門廳里,里外共兩圈,看四點這個位置,凌晨四點有好幾種花開,下午四點開得卻是另一種花。很美吧?很新奇吧?生:哇——
師:再讀課題生:花鐘!
師:看了圖片,你們讀得更有味道了,老師感受到了你們對花鐘的喜愛。你們課后也可以利用網絡直接輸入關鍵字“花鐘”再找找有關花鐘的圖片,和自己的伙伴們一起欣賞。
在該片段中,我通過多媒體展示世界各地的花鐘,讓孩子們由疑到驚,原來花鐘是這樣!這么有趣!這么奇妙!從而激發(fā)他們繼續(xù)學習這篇課文的興趣。從課堂情況可以看出孩子在第二遍讀課題的時候明顯帶上了更多的激情。當孩子完全融入課堂后,趁熱打鐵鼓勵他們課下自己搜集花鐘的圖片繼續(xù)感知,同時告訴三年級的他們搜集有效信息的小秘密——學會使用關鍵字詞,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了他們利用多媒體搜集信息的能力。老師在課堂中有意識地滲透搜集資料的有效方法也能很好地提高孩子感知信息的敏感度,為接下來的處理信息打好基礎。
四、 專項訓練強化學生處理信息技能
如果說搜集信息的能力主要靠好方法來引路,那么處理信息的能力只能靠平時不斷的訓練來逐步提高。如何將搜集到的信息分門別類、劃分重點、剪貼收藏、制作索引、備注出處等都是專項的技能,需要慢慢鍛煉。
課堂教學片段:課后搜集 制作花鐘
(布置作業(yè):做花鐘)
師:大家看這段的結尾還有個省略號,說明什么呀?生:還有其他的花在不同時間開放!
師:老師還帶來了幾種花,大家看!想自己也來做一面花鐘嗎?(出示課件)生:想!
師:請大家像作者那樣,上網查查這些花分別在什么時間開放?并仔細觀察它們開放的樣子,用上豐富優(yōu)美的語言,寫下來?并自己試著制作一個花鐘吧!
小小的一道課后作業(yè)包含許多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訓練,可以提示孩子用表格的方式處理搜集到的信息,按照時間先后排序,同一時間段的自由篩選,對照課文仿寫記錄,打印剪貼鮮花圖片等等。任何技能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信息處理能力的培養(yǎng)也一樣,只有在平時的教學中不斷滲透,經常訓練孩子們才能慢慢習得。
課堂教學片段:拓展思維 尋“風”創(chuàng)想“風”
師:那到底風能畫嗎?他們是怎么畫出來的?用橫線畫出他們畫風的相關語句。
生匯報答案,師課件隨機出示相應的句子和課文插圖。
A. 趙小藝在房子前面畫了一根旗桿,旗子在空中飄著。
1. 趙小藝畫了什么?(房子、旗桿、旗子)
2. 從哪看出有風?(旗子在空中飄著)
3. 為什么這么畫就是風?課件出示:
風把 ? ? ?。
被風 ? ? ? ? ? ? 。
B. 陳丹畫的風
C. 宋濤畫的風
D. 趙小藝畫的風
師鼓勵:咱們班的小朋友也很聰明,也能畫風。想想看,風還能怎么畫?上網搜一搜,并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畫一畫。
該教學片斷的前半部分,是老師讓孩子們通過自讀課文尋找“風”,并在孩子們匯報“風”的同時,用課件隨機出示課文句子和相關插圖,將課文中的有效信息提取出來,然后用“把”“被”句的方式理解課文中的孩子們是如何畫風的。讓同學們在了解完這種信息處理方式的基礎上,馬上讓他們利用課堂網絡繼續(xù)搜集信息,創(chuàng)想出自己心目中風的樣子。
這樣的課堂小片段在多媒體的助力下不但鍛煉了孩子們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還教會他們如何將處理好的信息轉化為自己知識儲備隨時輸出。
“如果不嘗試著活在明天,我們就會永遠呆在昨天!如果我們還完全用昨天的方法教育今天的孩子,就等于剝奪了他們的明天!”蘋果公司總裁史密斯的一席話驚醒了我們:教育信息化是現代信息社會的必然選擇。因此,為了讓教育活在當下,為了讓老師走進孩子們的內心,我嘗試放下身段,引進信息化技術,培養(yǎng)孩子們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變現”信息,讓孩子們更好地學語文,用語文,愛語文。
參考文獻:
[1](美)Tony Wagner.創(chuàng)新者的培養(yǎng)[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
[2]嚴育洪.新課程評價操作與案例[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潘靜薇,福建省福州市,福州教育學院附屬第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