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有貴
【摘 要】 朗讀是小學語文重要學習方式之一,可以啟發(fā)學生思維并與所學課文產(chǎn)生有效的情感共鳴,更能提高學生語言能力。對此,本文則從強化教師范讀、創(chuàng)設生動情境以及注重朗讀理解等分析小學語文課堂朗誦教學策略,望給予語文教師提供教學參考。
【關鍵詞】 小學語文? 朗誦教學? 策略
語文是一門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統(tǒng)一的學科,其中朗誦就是體現(xiàn)語文學科工具性的主要形式。通過朗誦教學可以促使學生深入理解所學課文,引發(fā)學生情感共鳴,提高學習效率。因而小學語文教師應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和朗誦教學特點優(yōu)化教學,最大限度提高朗誦教學質量。
1. 強化教師范讀 啟發(fā)學生思維
畢竟小學生參與朗誦活動較少,缺乏有效的朗誦經(jīng)驗,由此就凸顯教師朗誦范讀的重要性。以往小學語文朗誦教學中,大部分語文教師忽略范讀,甚至對朗誦教學十分敷衍,導致朗誦教學無法達到預期教學目標。朗誦是語言和聽力共同發(fā)揮作用的學習方式,教師有效的范讀可以為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榜樣,最重要能讓學生感受到文章情緒并在此基礎上產(chǎn)生良好的情感體驗。當學生從語文教師方面獲得良好的朗讀體驗后,會自然而然從內心深處產(chǎn)生參與朗讀訓練積極性,有效激發(fā)學習興趣。對于小學低年級朗誦訓練教學,更需要語文教師開展范讀活動,運用規(guī)范標準的普通話進行朗誦,注意控制朗誦節(jié)奏和語調的抑揚頓挫以及邏輯突出等問題,最大限度為學生呈現(xiàn)良好的朗誦狀態(tài),提高朗誦教學效率。以《聽聽,秋的聲音》一課為例,這篇課文是一首優(yōu)美的現(xiàn)代詩歌,共分為6個語段,語言大方簡練且不失獨特的韻味。語文教師在講解這篇課文時并沒有如傳統(tǒng)教學一般深究詩歌內容,則引導學生從范讀活動中領悟詩人筆下的秋天和美麗的大自然景色。朗誦第一自然段時,教師的語調略帶一絲憂傷,體現(xiàn)樹葉不舍得離開大樹的感傷心情。朗誦第二自然段時則以輕松語氣為主并加快節(jié)奏,從中體現(xiàn)蟋蟀快樂歌唱的思想感情。朗誦第三自然段時則以不舍的語氣為主,因為冬天來了,大雁要飛到南方了躲避寒冷了。學生在語文教師范讀引導下高度集中自身注意力,標記自己不認識的漢字和每個自然段的情感基調,為后續(xù)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2. 創(chuàng)設生動情境 領悟文章情感
情境是課堂教學常見方式,即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創(chuàng)設生動形象情境,由此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積極性,并在此過程中喚起學生知識和情感體驗。首先多媒體情境,多媒體是快速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下的產(chǎn)物,當前已廣泛應用于課堂教學當中,實現(xiàn)由抽象變具體、無聲變有聲、靜態(tài)變動態(tài),感性變理性。小學語文教師在朗誦教學中合理應用現(xiàn)代多媒體可以為學生渲染貼近課文主題氣氛,這種教學方式直接作用于學生心理認知,使學生產(chǎn)生親近感,學習情緒也逐漸達到高潮。以《再別康橋》一課為例,教師沒有按照傳統(tǒng)教學方式讓學生根據(jù)閱讀提示自主閱讀課文,而是借助現(xiàn)代多媒體為學生展現(xiàn)相關背景資料,之后再放映美麗的康橋風光,配合舒緩的音樂進行朗誦。凄婉的音樂引發(fā)學生內心共鳴,引導學生在朗誦中穿越時間和空間的界限感受康橋晚景里作者對康橋深摯且真切的愛。常言道,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朗誦可以表達語言的形象色彩,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考慮學生心理和認知情況,使教學更具有針對性。以《丑小鴨》一課為例,在講述被欺這一環(huán)節(jié)時,教師先讓學生朗誦第3自然段,一邊朗誦一邊用筆畫出描寫丑小鴨被欺負的詞語,之后一位學生總結說:“這一自然段描丑小鴨被欺負的詞匯有討厭、啄、咬”。還有一位學生總結說:“除了上述詞匯,還有離開、鉆出、孤單”等。教師表揚學生很會抓關鍵詞,再運用現(xiàn)代多媒體為學生呈現(xiàn)一幅圖,讓學生觀看公雞如何啄,哥哥姐姐們如何咬丑小鴨以及養(yǎng)鴨的小姑娘為何討厭丑小鴨的?語文教師就為學生創(chuàng)設體驗被凍的情節(jié),一邊演示多媒體課件一邊描述:“丑小鴨就是這樣挨過一個又一個凄涼且苦難的日子?!睂W生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強化對所學知識印象,提高學習效率。
3. 注重朗讀理解 提高朗誦效率
理解是朗誦教學的最終目的,二者為相輔相成的關系。常言道:“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需要教師做好朗讀指導,將其和理解相結合,最大限度提高朗讀效果?!兑郧锾斓挠辍芬徽n為例,語文教師借助現(xiàn)代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一段蒙蒙細雨的秋天意境視頻,并向學生講到:“秋天的雨好似一把鑰匙打開微涼季節(jié)的大門,除了會帶來豐收的喜悅,更有多姿多彩的世界?!敝蠼處熥寣W生大聲朗讀課文,并選取課文第一自然段提出問題:“為什么將秋天的雨比作一把鑰匙?”,借此體會課文清涼和溫柔的意境,并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嘗試運用舒服和輕緩的語調重新朗讀課文第一自然段,充分感受秋天的雨特點,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而在學習第二自然段時也可引導學生帶有感情的朗讀文章中富有色彩的語句,說明作者運用五彩繽紛的色彩為讀者構造一幅美麗的秋天畫卷,學生在這種情境氛圍中也能深化對文章內容理解。再以《草原》一課為例,該篇文章在于講解草原風景,抒發(fā)作者看到廣闊無垠草原的心情。語文教師可以讓學生尋找課文中描寫草原單詞和語句并思考其特點,之后讓學生理解文中如“清新”“明朗”“一碧千里”等詞匯,教師再重點講解,強化學生對所學課文理解,提高朗誦教學效率。
4. 結語
總之,朗誦是小學語文教學不可缺少的組成,需要教師給予高度重視。因而需要語文教師結合朗誦教學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開展課堂教學,最大限度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增強解析文章能力,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胡彩萍.淺談小學語文朗讀教學方法[J].都市家教月刊, 2017(2):45-45.
[2] 李正濤.淺談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有效策略[J].課外語文,2018(10):2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