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進行高中地理教學時,由于大多數(shù)高中生在學習過程中有了初中地理學習基礎,所以教師在進行高中地理教學時,應當使學生了解地理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方式和思維能力。由于高中知識跨度和知識容量較初中來說均較大,在高中教學時大多數(shù)學生表示學習難度較大。在這樣的學習背景下,高中教師應當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并且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與學生溝通的方式,對自身的教學方案進行改進。這樣才能保證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通過這種方式使高中生能夠在學習地理時感受到地理的魅力,進而提高自身的地理思維能力。
關鍵詞:思維能力;地理教學;教學方案;高中地理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19-0059-02
一、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提問的重要性
課堂提問在現(xiàn)代教學中不僅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案,也是一門重要的教學藝術。在高中教學中通過有效提問,能夠使教師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并且也有助于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專注度,使學生在課堂中能夠跟隨教師的思路不斷進行思考,同時對未知的問題進行提問,還能夠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索并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也是現(xiàn)代課程教育改革中對學生主體地位進行凸顯的主要方式。
然而,就目前來說,大多數(shù)高中地理教師在進行地理教學時對課堂提問的教學方式有所忽視,沒有重視課堂在提問過程中應當注意的問題和技巧,導致在進行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提問都過于形式化,失去了提問教學應有的價值。在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思維時,如果要通過提問方式來改善學生的學習質量,教師可以在進行問題設置時,使前一個問題與后一個問題相互連接且后一個問題是前一個問題的繼續(xù)或結論,這樣才能夠保證每一個問題在提出時成為學生思維的階梯,使問題在提出過程中形成一個完善的知識網(wǎng)絡,學生在解答問題的同時能夠了解知識存在的聯(lián)系,并且明確其中的思維順序。
二、探索問題中存在的思維邏輯,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思維
在進行高中地理教學提問時,教師應當注重提問的目的性,而教學的提問目的是為了進一步對課堂的進程進行引導,并且將教學目標貫徹于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通過提問的方式凸顯出其中的教學重點和難點。這就要求高中教師在教學時應當對地理課堂有較強的把控力,了解課堂教學的進程以及教學目標,在進行提問時應當具有較強的目的性和針對性,通過這種方式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使學生融入課堂教學中,并且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能夠跟隨教師的思路不斷思考,以獲得最優(yōu)化的教學效果。
在問題提出后,教師應要求學生充分了解題目中存在的隱藏要素,根據(jù)自身的理解對問題進行解答。通過這種方式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在討論宇宙未來的變化時,教師可告知學生太陽質量逐漸減小,其引力也會出現(xiàn)減小,久而久之則太陽不會再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若太陽不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那后續(xù)的變化應當如何?在這種狀況下,后續(xù)的問題交由學生進行思考。這樣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思維,提高學生的自主思維能力,使學生在學習和解答問題時,能夠主動探究問題中存在的思維邏輯,達到優(yōu)質學習的效果。
三、合理應用地圖,提高學生的思維創(chuàng)造性和深刻性
1.關注地圖環(huán)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
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教師應當告知學生地理環(huán)境存在較為顯著的整體性和差異性,不同地圖都表現(xiàn)出了不同地理環(huán)境的特性。而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教師需要在地理教學中發(fā)揮地圖的作用,這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一方面,教師應當營造起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通過這種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教師又不可讓課堂過于活躍,這樣能夠避免學生在課堂中無法靜心學習,導致無法進行正常學習。因此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教師需要充分利用地圖引導學生明確地理學習過程中不同事物的空間分布和特性,使學生理解地理內(nèi)容之間的聯(lián)系。教師甚至可以制作一張專題地圖為學生開拓思維空間,使學生形成完善的空間觀念和思維能力,使學生掌握地理學習的規(guī)律,發(fā)揮自身的學習創(chuàng)造性。
2.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為了保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掌握相關知識,緊跟教師在課堂中的教學思維,教師就需要要求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高度集中,并且不斷保持探索精神,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快速處理。對現(xiàn)代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來說,提問是地理課堂教學的一項基本形式,這也為師生交流提供了相應的機會,而學生在探索過程中也可以通過學習地理的方式感受到成就感從而拉近與教師之間的距離,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例如在進行緯度者教學時,教師可以對同一緯度的不同地區(qū)進行比較,指導學生對專題地圖進行閱讀,了解赤道、南回歸線、南緯40度以及澳大利亞大陸的位置,每個地區(qū)是怎樣的氣壓帶、風帶?沿海周圍存在哪些洋流?學生在這類問題中進行反復思考,并結合專題地圖進行分析,有助于啟迪學生思維,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學習能力。
3.把握問題中的重點難點
在進行課堂問題設置時,問題自身不僅應當表現(xiàn)出學生需要掌握的所有知識點,更需要具有一定的發(fā)散性,學生在回答問題時能夠通過對問題進行多角度分析而進行深層次的挖掘,每一個問題在設置時都需要緊緊圍繞教材并把握其中的重點與難點,積極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突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這樣不僅能夠滿足教學要求,也順應了新課程改革的需求。
而在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思維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區(qū)域比較,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地理思維。由于比較法是地理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能夠保證兩種或多種地理事物或現(xiàn)象進行比較,這樣能夠得到新的地理理念和地理規(guī)律。例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已經(jīng)獲得了三角洲這一地理理念,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比較法從已知的相關知識內(nèi)容中了解沖積扇形地區(qū)形成的概念,這樣能夠保證學生對知識進行系統(tǒng)化的管理和應用。
四、結語
在進行地理課堂教學時,高中教師應當根據(jù)每個學生的不同狀況,并結合實際教學內(nèi)容對問題進行設計,進而激發(fā)學生的探索知識和欲望,從而達到改善教學質量的效果,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地理知識應用水平。
參考文獻:
[1]趙曉龍.核心素養(yǎng)目標下的高中地理可持續(xù)發(fā)展觀教學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9(9):116-117.
[2]韓衛(wèi).基于思維導圖的“熱力環(huán)流”教學設計——思維導圖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地理教學,2019(4):20-24.
[3]張靜,張勝前.運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優(yōu)化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以“熱力環(huán)流”教學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8(24):7-9.
[4]趙曉龍.基于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高中地理綜合思維培養(yǎng)[J].中國教師,2018(S2):98.
[5]張明敏.地理新手型和經(jīng)驗型教師專業(yè)表達行為的評估比較——基于“多元交互式”課堂觀察平臺[J].文教資料,2018(22).
作者簡介:吳宛玲(1988—),女,廣西博白人,講師,本科,研究方向:中學地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