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學中的有效反饋是優(yōu)化教學,提高教學效率的“助推器”。因此,教學中落實有效反饋的實效性應采用多種反饋渠道,不能僅駐足于課堂,還要放眼于課外,既要關注有效反饋的途徑,又要把握好回環(huán)反饋的方式、時機。這樣才能使有效反饋信息在“收集—輸出—反饋”這個循環(huán)的過程中真正有實效性。
關鍵詞:有效反饋;回環(huán)反饋;實效性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30-0109-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30.101
課堂教學伴隨著教學反饋,有效的教學反饋既能真實地反映各個層次學生的知識水平,又能有效地促進教師調控教學,它是教學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學中如何落實教學有效反饋的實效性,使有效反饋信息在師生雙向傳遞的過程中真正成為優(yōu)化教學的催化劑,這是創(chuàng)建高效課堂的直接因素之一,也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之一。下面我談談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做法和想法。
一、多種途徑獲取有效反饋信息
(一)把握教材,做好前饋“診斷”
創(chuàng)建高效課堂的前奏是教師能做好教學前饋的診斷。教師要想在課前及時獲取更多的有效反饋信息,就必須挖掘教材內容,用合適的方法來診斷。教學前可采用觀察法了解教學的軟環(huán)境,如學生的課前準備、學生的神情等;采用談話法、提綱預習法、檢測法等,初步掌握學生對新知的理解程度與教學目標存在的偏差,同時進一步了解學生理解新知的盲點、疑點,有利于教師運用獲取到的前饋信息及時調整教學思路,使前饋信息在課堂教學中及時、恰當地發(fā)揮出實效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二)發(fā)揮同課異構的優(yōu)勢,做好課前預設
教師課前預設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課堂的教學質量。教研中實施“同課異構”的集體備課方式能幫助教師做好課前預設。課前以具體的課例為載體,從課堂教學的實際出發(fā),同課教師以不同的教學個性、教學理念和教學活動等呈現出自己的教學設計,發(fā)布到教學資源的平臺上。教師在參照和比較中反思,更容易找出個體的教學差異,從而多角度了解了文本與學生的聯(lián)結點,補充了課堂教學的不可預知性這個薄弱點,達到了教學方法最優(yōu)化的目的。
(三)立足課堂,捕捉有效反饋信息
課堂是掌控學情的主陣地。課堂中師生的互動過程能真實地反映出學生對本節(jié)課知識的掌握情況,這也是捕捉有效反饋信息的最佳時機。首先,教師要善于了解學生上課的精神面貌和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通過這些外在的表現可以判斷出他們對本節(jié)課知識的掌握程度。其次,課堂中通過巧妙的、多層次的問題,讓學生通過獨立練習、小組合作或操作實踐等方法,經過認知分析、推理并解答,從中發(fā)現一些隱性的有效反饋信息,適時地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
二、多種方式再現有效反饋信息
(一)依據學生差異性進行分層反饋
教學中為了使有效反饋不流于形式,體現有效反饋的全面性,在延時反饋中應注重分層反饋。反饋前,教師要將反饋信息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分層設計,同時將小組人員根據信息類型分組,再將反饋信息內容分組發(fā)放,進行矯正反饋。這樣的反饋練習針對性強,反饋效果好。
(二)根據教學實情進行周期反饋
為了增強有效反饋的實效性,教學中必須定期組織學生進行周期反饋?;谘訒r反饋具有不穩(wěn)定性,內容的多樣性,參與反饋對象的復雜性,我們應該在時間和空間上掌控教學有效反饋時機。平時應從收集到的有效反饋信息中梳理出個性與共性問題,正確分析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具備的能力,采用分散與集中的方式進行反饋,將共性問題每兩天進行一次全面反饋,檢查實效;把個性問題的反饋信息分流到轉差工作中實施,或每天反饋一次,或每周反饋一次,體現了有效反饋的連續(xù)性和全面性。
三、多種渠道落實有效反饋的實效性
(一)以反饋活動增強反饋的實效性
有效反饋的跟蹤反饋中應把連續(xù)反饋和間歇反饋交替使用。教師應根據教學實情組織學生進行周期反饋,可以在小范圍內進行當天反饋,也可以把各小組平時收集到的反饋信息化零為整,再匯總后歸類整理。
(二)家?;犹嵘答亴嵭?/p>
網絡資源輔助教學可以節(jié)約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使教學密度增大,互動性較強。教師可利用QQ群、微信等平臺輔助課外教學,做到反饋的有效補充。教師可以把不同類型的反饋信息設置成不同的板塊發(fā)布到網絡平臺上,有針對性地推送到家長面前。家長能夠及時接收到教師推送的反饋信息,適時選取信息輔助反饋,可以更直接地和學生、教師溝通交流,了解學生的學習發(fā)展動態(tài),適時監(jiān)管學生反饋情況并及時進行輔導。教師和家長也可以借助網絡平臺實現一對一或一對多的交流。
教學中疏通反饋渠道,落實有效反饋的實效性,僅僅靠教師組織的一兩次重復反饋是不能實現的,只有在教學中根據回收的反饋信息,及時不斷地進行循環(huán)反饋練習,并適時重組反饋內容、反饋方式,形成反饋模式,才能有效地傳遞反饋信息,進而激發(fā)學生的靈感,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形成反饋的良性循環(huán)。
參考文獻:
[1]劉珊.淺析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反饋有效性的策略[J].考試周刊,2015(14).
[2]馬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反饋有效性的探究[J].小學教學參考,2010(18).
[責任編輯 李 媛]
作者簡介: 何金萍(1974.10— ),女,漢族,甘肅民勤人,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